在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王家庄村,有两通旧石碑现成了王家庄村原社院的大门柱石。这两通碑为道光九年修补庙宇时建立,主要内容记录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目,可看作两通功德碑。两通碑材质相同,大小一致,都是正面镌刻有文字,背面无内容。其中西面碑详细记录王家庄村捐款人姓名,捐款数目,以及立碑缘由,东面碑只记录周围村庄捐款人姓名及数目。 <p>现录西面碑序文如下:</p><p><br></p><p>百世</p><p>尝闻紫月正真谓之神其庇荫數□□□□早夭癘得休养乐育于太平之世者,皆神呵护之力也。县治西峪王家□□□□殿奶奶</p><p>庙韦驮庙送子观音庙,为一庄祈禳瞻拜之所,顾启建莫稽其代,姓氏失传其人,其间剥落倾颓,加以灾異□□□□有阖庐以避寒暑而□神无子孙之时拜跪之下黯然神伤,群興修葺之念,询谋僉同,足以见一乡乐善之德。而□□□□四方诸君子亦皆向义轻乐施曩之颓者立□者补,施金设采,焕然一新,非复前日之气象,今工竣勒石,诸纠首。</p><p>余念诸君乐善之心,不敢以浅陋动也,是为序。</p><p>特授五台县儒学正堂生王士。</p><p>大清道光九年岁次仲冬穀旦</p><p>王孝公男子棠子梅钱貮拾貮千文,王昌发男升云孙九州九公曾孙焕章成章钱十六千文,王全通男文山厚山孙子义钱十二千文,王彭寿男武生建邦孙秉铎秉彝钱十二千文,王仁寿男建稷攀云霭云孙秉玺秉玫钱一千五百文,王志斌男生员士俊孙暑根钱十千文,王章先郭氏男体禄己故张氏钱十千文,王锦云男秉璋秉瑚钱九千三百文,王孝文男子恒子进子元孙浩红浩然浩珠钱八千七百文,王万寿男培秀毓秀钱八文,王兆禄男复恭复检复让钱六千文,王作云钱五千七百文,王全顺男富山贵山钱五千三百五拾文,王兆福男复温复良钱五千二百文,王明山男兆北钱四千二百文,王永宪男运昇钱三千六百文,王昌寿男隆云钱三千文,王体宏男六成钱三千文,王斗珍男成山钱二千三百文,王兆旺钱二千六百伍拾文,王升云瑞云钱二千六百文,王体福男法恒富钱二千四百文,王廷正男万成万金万有万宰钱二千二百文,王齐寿男森秀孙用予用中钱一千九百文,王益林男万盛近福钱三千八百伍拾文,王其林男永太钱伍千伍百文,王永囗钱三千伍百文,王彩云男秉钰秉琮钱二千八百文,王尔囗男六十一钱二千二百文,王士英钱二千七百文,王万富钱二千七百文,王五十九钱一千回百文,王廷殿男胡正钱一千一百伍拾文,王永怀永邦永庆钱一千三百文,王来仁钱二千文,王有仁钱一千文,王大万钱七百文,王永恒钱七百五十文,王雨宽万财钱八百文,王养禄男金有钱八百五十文,王囗保钱五百文,张囗旺男良保金良满子元子钱五千八百文,张荣旺男金贵孙昌仁曾孙聪明线三千七百文,张昌怀钱三千二百文,杨登男钱三千文,张全山钱二千六百文,李国盛侄六十钱九百文。</p> 说明:<br>1、文中□部分,由于碑面破损或被埋于地下等原因,属于看不清或缺失部分,缺失内容多少无法统计,只用一个□表示少量,四个□表示多字。<br>2、因文字内容缺失,标点只断其中句意明确的一小部分。<br> 1958年,王家庄由全村合并组建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阳白红旗人民公社王家庄管理区”,就在这一年,新建了包括戏台在内的管理区办公大院,共22间房屋,人们习惯称这个大院为社院。社院的大门由两通碑做了门柱石,这两通碑由王家庄旧有的大庙搬来。 从碑记序文中可以看出,旧庙宇房屋众多,有“?殿、奶奶庙、韦驮庙、送子观音庙”。此庙历史久远,建庙时间建庙人,立碑时已无法考查。<br>立碑年代为大清道光九年,也就是1829年,距今191年。<br>当年村内纠首组织人员为本村庙宇进行了修补,使得“施金设采,焕然一新”。<br>为立碑写序的人是当年正在五台县儒学就读的王士。<br> <p>除了序文之外,碑文的大幅内容是记录捐款人及捐款数目,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修补庙宇、立碑刻石都是民间行为,有德高望重者做纠首组织实施,使整个事情得以圆满完成。而这些纠首人的名字,如今已无从知晓。</p><p>王家庄村人捐款以户为单位,一户之内的当年现有男丁均列姓名于碑上。道光九年,捐款户共104户。</p><p>道光九年,王家庄住户以王姓为主,另有少数张姓、杨姓、李姓住户。</p><p><br></p> <p>捐款人中,有父子两代人同列姓名者居多,人数最多的是王昌发(北股十二世)一户,其有男升云,孙九州、九公,曾孙焕章、成章共四代六人。</p><p>百世碑列写名字时,以捐款数目多少为先后顺序。捐款最多者为王孝公(北股十二世)一户,其男子棠、子梅。捐款数为贰拾贰千文。</p><p><br></p> 东面碑碑头文字为垂久。碑面整齐镌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目,每一列人名前由村庄名统领。村庄名有“阳白村”“郭家庄”“泉岩”“郭家寨”“善文村”“北大兴”等。捐款数目以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百文不等。其中阳白村“孟凌奎” “孟如山”“孟凌汉” 等人都标注“武生” “监生”“生员”等字,这样的内容对于邻村人研究历史也有帮助。 种种原因,在我们的家乡,古人留下来的文字内容非常稀少,故仅有的少数碑文,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祖先,认识历史,因此发现并保护古碑、古建筑、古家谱等文物已迫在眉睫。 <br>由于认读碑面内容时间短,和村亲们也缺乏深入交流,故两通碑的解读粗陋浅简,相信再加以时日,石碑文字会更加完善,继之以与村亲们、有识之士的深入探讨,对碑文的解读也会更加丰厚而广泛。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讨论中来。<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