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任我游,只叹太白今不在

杨恩普

<p><b>  题记——</b></p><p><i> 庚子年仲夏,金石滩植物园正式开园,它与金沙滩国家地质公园、金石高尔夫相连,鲜花草地、森林大海,奇礁异石构成了金石滩东部自然生态的山海奇观。置身于此,海阔天空,云卷云舒,高山流水,繁花似锦。</i></p><p><i> 观此美景,情绪受到感染,信手习作《生查子•金沙滩》一首:</i></p><p><b><i> 庚子金沙滩,仲夏景色妙。山水紧相依,风景无限好。</i></b></p><p><b><i> 徜徉植物园,踱步林荫道。馥郁溢满园 ,犹香自芳草。</i></b></p><p><i> 反复推敲,蓦然心中生出感慨,此景虽好,只叹太白不在,臆想若李白来此,不知该写出怎样的旷古绝世奇诗。</i></p><p><i> </i></p> <p>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p><p> </p> <p>  李白5岁时发蒙读书。</p><p> 15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也是此时开始喜好剑术,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同时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p><p> 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先后在今四川境内出游,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期间常去道观寻找道士谈论道经。</p><p> 24岁离开故乡,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踏上了远游的征途。</p><p> 25岁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p> <p>  李白游历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追求。诗仙李白读书破万卷,行走天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道出的是人生中的真谛。</p> <p>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p> <p>  李白曾给杜甫写诗,其中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p><p><b><i>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i></b></p><p> 杜甫为李白作诗15首,其中有《赠李白》:</p><p><b><i>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i></b></p><p> 从李杜这两首喜逢惜别的诗中,可见二人的友谊至深。</p><p>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两人同为唐朝诗人,被合称为“大李杜”。两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欣赏。</p><p> </p> <p>  李白43岁那年的初夏,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被后人称为“诗仙”.“诗圣”的两位诗人见面了。</p><p> 李白和杜甫在洛阳一见如故,并相伴漫游,饮酒赋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留给后世一段佳话。</p><p> 杜甫四岁丧母,父亲杜闲远在外地做官,他是被洛阳的姑母养大的。姑妈承继杜氏家风,让杜甫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杜甫天资聪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年时代即在洛阳一带小有名气。一些地方官吏看了杜甫的诗赋,都给予很高的评价。</p><p> 话说李白到了洛阳正在酒店消遣的消息传到杜甫那里,他便持行卷前去拜访。在前去的路上,他怀揣不安,因为李白不仅是驰名天下的诗坛泰斗,而且是千杯不醉的酒仙,剑术也是顶尖高手,杜甫还听说过李白做翰林供奉时装醉后让高力士脱靴,杨太尉磨墨,与小人结下了怨,结果遭到谗言被皇上逐出了长安。杜甫心想,这样一个狂放不羁闻名天下的人物,会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千万不要让他把自己轰出门去。杜甫想着心思,已经来到了酒店前,他整理衣冠,走了进去。</p><p> 酒店中,一些书生学子正在排着队等待递上行卷请李白指点。李白看着一份份无病呻吟的行卷只是摇头摆手。看到杜甫时,李白感觉这个年轻人有点与众不同,浑身上下透着儒雅之风、书卷之气。于是,接过杜甫的行卷仔细看着,当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禁拍案叫绝,顿时来了精神,即刻起身对店内等候谒见的众人说:我要和杜甫促膝长谈,请大家都回吧!众人听罢,尽皆讪讪而去。李白诚邀杜甫共饮,杜甫谢过。</p><p> 酒过三巡,李白对杜甫已不再直呼其名,而是以兄弟相称了。对此杜甫也并不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他理解不拘小节的李白此举是礼贤下士。对饮中杜甫向李白谈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p><p> 李白望着杜甫,对这个小自己11岁的人愈加喜爱,仿佛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亮星,料定此人必成大器。</p><p> 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推杯豪饮,好不痛快。临别,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事。此次他们的切磋对他们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p><p> 第二年的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p> <p>  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p><p> 郭沫若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p> <p> 李白曾作《赠汪伦》诗一首:</p><p><b><i>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i></b></p><p> 此诗背后的故事,堪称美谈。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故作《赠汪伦》。</p> <p>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会春的繁华,夏的炽烈,秋的风情,冬的素洁。一年四季大自然都在向我们招手,走出家门出去看看吧,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