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天气特别好。我们从北门进入黄石国家公园,游览位于8字大回环公路西北角的猛犸象热泉景区。 简称“猛犸热泉”。</h3> <h3> 猛犸热泉属于“米涅瓦阶地”。由几千年来冷却沉淀的温泉水所形成的一连串阶地。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碳酸盐沉积温泉。 也是黄石公园最独特的热泉之一。 </h3> <h3> 景区分为上台阶区和下台阶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也称“猛犸台地”。区内有好几个停车场,可开车也可走栈道。</h3> <h3>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风景优美。</h3> <h3> 我们把车一直开到上台地。最抢眼的就是“桔泉丘”。橘黄色的热泉看起来很漂亮了,但据说远不如从前了。 <br></h3> <h3> “白象露台”:从形态到色彩真如同一头栩栩如生的猛犸大象,猛犸象热泉也许由此得名吧。 </h3> <h3> “墩泉”,像不像一个坟包。</h3> <h3> “天使阶地”,亦如它的名字,天使般的色彩。它看上去洁白温润,如同天使的纯净心灵。 </h3> <h3> 从步道上往下看,这块平台是彩色的,水断了,就变成了现在的灰白色。 </h3> <h3> “新高地台地”,它是典型的不稳定温泉。从1950年开始,泉水不断流出,使得附近树木逐渐死亡,只剩下树干残骸还竖立在原地。 </h3> <h3> 著名的“自由帽”,又叫“休眠热泉锥体”,高11米。位于猛犸热泉北端的下台阶区。<br> 是地下热泉不断由顶部溢出的同时,水中的碳酸钙逐渐析出、堆积而成。现在因地质变化,没有了水源,成了一个孤石。可能因为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军人帽子而得名。 </h3> <h3> “调色板温泉”,石灰质形成的斜坡和台阶上,以白、黄、棕为基调,布满丰富的颜色。</h3> <h3> 黄白相间,非常漂亮! </h3> <h3> 位于热泉坡地中间的这块突起的黑石头,叫“魔鬼的姆指”,把调色板温泉分为两部分。 </h3> <h3> 东边以棕、黄色为主。台阶层层向上,显得气势非凡,萦绕其上的热气带给它几分壮美和神秘。 </h3> <h3> 西边以斜坡为主。由于水量不足,部分台地已变成灰白色。 </h3> <h3> 这里已经没有了刺鼻的硫磺味,虽然都是热泉,但泉水中所含的物质是不同的。</h3> <h3> 热泉的水来源于,位于猛犸台地以南的诺里斯间歇泉盆地。 以前的水流量很大,奔流不息的热水随着阶地奔腾而下,且颜色各异,形成绚丽多彩的大台阶,景象非常壮观。 </h3> <h3> 猛犸热泉原由多个彩色热泉台地组成。在2002年的一次地壳运动后,大量热泉停止活动,噬热微生物随之死亡,变为了灰白粉末残留在干枯的台阶上。 </h3> <h3> “蛋白石台地“,整体都是灰白色。</h3> <h3> 主台地上,分布有多处浅浅的泉水池。</h3> <h3> “金丝雀热泉”。金褐色的片状沉积物,层层叠叠就像鸟的羽毛。这是大自然的画笔才能创造出来的图画。 </h3> <h3> 天然的画笔用天然的颜料,绘制成一副副色彩谐调、曲线柔美的天然水彩画。 </h3> <h3> “邱比特温泉”,热泉的台阶布满整个山坡,场面壮观,大气磅礴。 </h3> <h3> 邱比特是个漂亮的阶梯温泉。灰白色部分虽已死亡,黄棕色的地方却生气盎然。所以说,猛犸热泉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断变换的。 </h3> <h3> “木星温泉”,是一座巨大的溶岩高台。这里应该是景区的中心。远看犹如金玉堆砌的梯田,近观又像一座精美的彩玉雕塑。 </h3> <h3> 原来这个区域为大海覆盖,经百万年的沉积形成了石灰岩。地下的热水通过裂缝和断层流出地表后,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凝结成钙华,逐渐累积形成台阶。 </h3> <h3> 当水的通道被沉积物部分堵塞,地下水又会寻找新的出口,于是又形成新的台阶,长年累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石灰石台阶形地貌。 </h3> <h3> 这里泉水温度可达77℃,嗜热菌的作用使台地色彩斑斓,不同季节和光照也会影响它的颜色。 </h3> <h3> 这些细小的纹路,好似热泉留下的泡沫。 </h3> <h3> 与这大片的钙华层形成鲜明的对比。</h3> <h3> 这些台阶,薄的如瓦片。厚的像树墩。黄如金、白如玉。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h3> <h3> 眼前的山体、泉水和动植物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向我们诠释着它生命的全过程。</h3> <h3> 炙热的矿泉水造就了各种精彩,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 </h3> <h3> 猛犸台地很像四川的黄龙,不同的是黄龙是冷泉,而猛犸是热泉。 </h3> <h3> 钙华池内的两顶帽子,不知是哪位游客这么不小心! </h3> <h3> “米娜娃温泉”,水温约72℃,曾一度几乎干涸,从1951年起热泉又开始活动,钙华台阶形成速度极快,如果下次再来,又会有不同的景观。 </h3> <h3> 听说,猛犸台地附近有一个可以泡温泉的地方。游览图上没有标示,路上也没有的路牌,只是口口相传。我们只好边走边问,看着有拿浴巾、穿拖鞋的就跟着走。 </h3> <h3> 这是发源于黄石公园西北角的“加德纳河“,我们沿着这条河一直往北走。<br></h3> <h3> 20多分钟才走到泡温泉的地方,游客很多。后来上网了查才知道,在猛犸温泉区有一股热泉从附近的神秘源地排放到地面,形成“沸腾河”,水温接近100℃。该河流与流经北门的“加德纳河”的冷水汇合,形成温泉。 </h3> <h3> 因事先没有准备,只好泡泡脚吧。 </h3> <h3> 下边深色的是沸腾河,上面的是加德纳河,中间被人们用石头垒起来的区域就是混合的温泉水了。因为水是流动的,温泉的区域很大。 <br></h3> <h3> 黄石公园,一个“脚不能踩地,泉不能触摸”的危险区域,竟然有这么一个免费的天然大浴场,真是很有意思。尤其是现在的夏季,深受游客们的喜欢! </h3> <h3> 今天是黄石的第五天了,也是最后一天。前往黄石湖的“西拇指间歇泉盆地”。因为它地处公园的西部,游览结束我们就准备从西门离开了,所以把它放在最后一个景点。<br></h3> <h3> 1870年,沃什伯恩探险队发现黄石湖形状类似于“五指展开的手掌”,西侧的湖湾代表了大姆指。1878年命名这个湖湾为“西湾”,后又改称“西姆指”。 <br> 西姆指位于黄石湖的西南端,十五万年前因地壳陷落而形成。是黄石公园第一个形成文字介绍给公众的景点。 </h3> <h3> “沙滩泉”,名副其实。这里的热泉大小不等、颜色各异;一个挨着一个。泉水呈透明蓝色,绿色,或乳白色。 </h3> <h3> “穿孔池”,太形象了。大池边上的小池被一个个打通。 </h3> <h3> “蓝漏斗泉”,水面大泉眼小,挺像漏斗的。</h3> <h3> “拇指调色盘”,就是几个热泥泉。 </h3> <h3> “蓝钟池”,这个热泉特别漂亮,呈深蓝色,凹陷在一块洼地之中。它的色泽宛如镶嵌在那里的一块玲珑剔透的翡翠,真是妙不可言。 </h3> <h3> 盆地直接延伸进入黄石湖,湖边有多个间歇泉。这些热泉在冬天甚至可以融化湖面的结冰,形成冰洞。 </h3> <h3> 顺着木栈道走出去,来到黄石湖边,眼前豁然开朗。 </h3> <h3> 黄石湖边的热泉与湖水同处一处,构成了水火共融的特殊景色,奇特而神秘。这是它的独特之处。</h3> <h3> “湖岸间歇泉”,这两个出水孔在春天和初夏是在水面以下的。大概100年前,它们曾经频繁地喷发,有时还能达到7-8米的高度。 </h3> <h3> 仔细看,泉水中有很多黑色的小鱼在游动。估计水温不会太高。</h3> <h3> 大锥泉</h3> <h3> “钓鱼锥”,1870年,沃什伯恩探险队在黄石的第一次记录,就是他们在这里钓的一条鱼,不慎掉到“钓鱼锥”里被煮熟的经历。从此得名。这一偶然事件便成了西拇指盆地的热门活动。1919年,钓鱼锥曾有过40英尺的喷发,1921年的喷发还造成一名渔夫严重烫伤,从此这个活动就被禁止了。 </h3> <h3> 黄石国家公园坐落在一个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超级火山上,而火山主体以黄石湖西边的西拇指为中心。向东、西各15英里,向南、北各50英里,构成一个巨大的火山口。 在这个火山口下面,蕴藏着一个直径约为70公里、厚度约为10公里的岩浆库。岩浆库距离地面最近处仅为8公里,并且还在不断地膨胀。 <br></h3> <h3> 黄石湖的西南岸与东岸截然不同,这样清澈透明,五彩斑斓的湖水,还是第一次见。 </h3> <h3> “黑池”并不黑,是整个西拇指中最漂亮的一个,仿佛一个小的大棱镜。 </h3> <h3> 间歇泉喷发的热泉,都流进了黄石湖。 </h3> <h3> “深渊池”,散发着晶莹剔透的翡翠色。温度78℃,池宽9x17米,深16米。她是众多彩泉中最深邃的一个。看到这,对这些彩泉有些视觉疲劳了吧!但这里的间歇泉与黄石湖交织在一起,云雾缭绕的蒸汽与碧蓝沉静的湖水完全融合,形成了奇特又梦幻、非常独特的仙境景观。</h3> <h3> 离开西拇指盆地,出南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黄石公园。 </h3> <h3> 此时,我们真的要和黄石公园说拜拜了。 曾经是梦幻中的黄石公园,到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再见了! 黄石!<br></h3> <h3> 黄石公园太大了,几天的时间都走过来是不可能的。这里有雪山、森林、峡谷、瀑布、草原、湿地、湖泊、河流以及各种动植物,真是包罗万象。但是它独特的地热景观才是最值得,也是最难得一看的。</h3> <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