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塘老区廊头大寨下“燕子窝”之传奇故事

静如幽兰

<h3> 印象之“燕子窝”……</h3><h3> 乐昌市皈塘老区廊头大寨下终究是可爱的,“险”得可爱、“美”得可爱!本想试着寻找一下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踪迹,转念觉得可笑,来到这里被大寨下岩洞的景色所迷,忘了此行的目的……</h3><h3> 大寨下又名“燕子窝”一一名副其实的“燕子窝”。我们在高高的悬崖下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飞来往去,很是可爱!燕子筑窝的地方,人民都视为一方吉祥“圣地”。“圣地”奉为慈和孝的象征,后人未必理解,更难效仿。只是有皇恩浩荡,泽被生灵,叫人感慨……听老人讲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燕子”,有时还会成群飞来飞去,守候在这200多米长,近100米高呈“半个月亮”形的岩洞周围。它们或者是前来繁华后代,或者是迁徙的新客。如烟往事,它们深谙于心,我们却做无谓臆测。我不是虔诚的教徒,也不相信神鬼的力量,可是“燕子窝”需要一点人性的浪漫,于是我朝向天坛祈祷,面对天上“半个月亮”,再一次强烈感受到天地之博大与人事之草芥微小。皇城的神圣不在于有如斯宏伟的建筑粉饰虚无,而在于它迫人的气势和难以逾越的庄严告诉我们唯有克制自己。我佩服那些意气风发的皇城的旧主人,自以为可以镇压乾坤。倾尽人力,而后落寞收场。留下永恒的命题:乾坤逆转,人如何自处?</h3><h3> “燕子窝”的“险”、“美”和“半个月亮”的奇景已深深烙入我的脑海,可我更忘不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湘粤边赤色游击队李文龙、李宗明等无名烈士的英姿……</h3><h3> 缅怀英烈,砥砺奋进!</h3><h3> 2020年6月13日於*皈塘村史馆</h3> <p class="ql-block"> 向无名英雄李宗明致敬</p><p class="ql-block"> 李东部是乐昌市坪石镇皈塘村委会党山坪村小组村民,2020年3月2月上午,得知乐昌市博物馆在皈塘筹划“坪石大捷”纪念馆布展活动,与79岁的姑姑李火荣拿着爷爷李积松在烧毁倒塌房砖下挖土挖出来的一把马刀、一把鸟铳。</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把马刀和鸟铳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那还得从李东部的高祖父李宗明说起。据李有贵(新屋塘李文龙烈士之孙)说,他爷爷李文龙与李宗明是游击队同事,由于当时彼此住得近(党山坪与新屋塘几百米之隔),交往较多。李火荣她爷爷李宗明曾对他们说:“家里有一个画着一把犁头,犁头抓手下画有根绳吊着一个环,这个东西千其要保管好,这是我身份的证明,很重要、很重要!你没必要知道为什么?但一定要保管好!……”应该是1931年8月份左右日本鬼子进了皈塘廊头村一带到处烧杀抢,听说是在找一件什么地下党员联络的接头“信物”,李火荣听到这消息,突然想起她爷爷对她说的话,会不会就是那个“犁头画”?当她和兄弟李积松匆匆赶到党石坪家里时,只见家里房屋再一次火光冲天,(之所以这里用“再一次”这词,因为李宗明在党石坪的房屋已是第三次被日军、国民党所烧,他们流离失所曾在廊头岭、牛栏冲、铜锣坵、大公冲住过。)藏在木窗上方白布画着“犁头”的“信物”化为了灰尘,记不清过了多少年,在倒塌房子的砖下面挖土挖出了一把马刀和一把鸟铳……【访李火荣、李有贵之笔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 李有贵出生于1945年7月23日;李火荣出生于1942年11月9日。</p> <p class="ql-block">皈塘老区廊头大寨下“燕子窝”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岩崖上的“半个月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乐昌皈塘老区的廊头大寨下,藏着一阙被岁月褶皱的传奇。这座被唤作“燕子窝”的崖洞,以200米长、百米高的“半月弧”切开青空,嶙峋岩壁间,成双的燕子穿梭如黑色流星——它们是这里的永恒住民,春去秋来间衔着世代相传的吉光片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乡人视此为“圣地”,因燕子筑巢处总与慈孝相连。崖壁上的洞穴群曾栖居数十户人家,木窗棂、石碾盘至今嵌在崖缝间,似在诉说“岩为墙,天作瓦”的岁月。老人们说,每逢暮春,成百只燕子会绕洞翻飞,翅膀掠过“半月弧”时,仿佛给岩崖镶上流动的银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山水间的哲思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访者多为“燕子窝”的险峻惊叹:崖顶古松倒挂如虬龙,岩底深涧鸣声幽远。我曾循小径攀至岩洞中部,忽见一线天光斜切而入,在石壁投下弯月般的光影——这便是当地人所称的“半个月亮”。那一刻忽觉天地苍茫,人类如草芥,而眼前的自然奇观与历史烽烟,皆在时光中凝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思绪不禁飘向旧皇城的主人:他们耗尽人力堆砌琼楼玉宇,终抵不过草木荒芜。而这处天然岩洞,却在风雨中见证了更壮阔的“乾坤”——当战火染红湘粤边时,它曾是红军游击队的隐秘据点,岩缝里至今留存着当年藏匿枪支的凹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马刀与犁头的血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春日,党山坪村村民李东部捧出两件特殊“遗物”: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一支枪管微弯的鸟铳。它们从烧毁的屋基下重见天日,携着一段险些被烈火吞噬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事要从李东部的高祖父李宗明说起。作为湘粤边赤色游击队队员,他曾反复叮嘱子女:“木窗上的犁头画,是比性命还重的信物。”1931年,日军与国民党军第三次焚毁李家老宅时,藏在窗棂夹层的“犁头联络图”已化作飞灰。那场大火中,李宗明冒死抢救的不是财物,而是藏在岩洞深处的枪支——这些武器后来随游击队转战山林,在坪石大捷中寒光凛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马刀的刀柄仍缠着半截红布条,鸟铳管壁刻着模糊的“李”字。它们沉默如碑,见证着一个家族三代人守护的秘密:当家园七次被焚,当“犁头”化作灰烬,信仰却在岩缝中扎根成岩柏,岁岁葱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岩洞里的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燕子窝”崖底,听山风穿过岩洞发出低沉的呜咽,恍惚看见一群年轻人背着土枪,在“半月弧”下清点弹药。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脚印会在 decades 后成为后人追寻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文龙、李宗明……这些在档案里只有片言只语的名字,曾用青春在岩壁上刻下革命的诗行。当李火荣老人颤抖着抚摸马刀时,80年前那场大火的温度似乎仍在指尖——她守护的不是旧物,而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让岩花开在春天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离开“燕子窝”时,崖壁上的燕巢正孵着新卵。那些灰扑扑的泥团里,藏着比“圣地”更动人的隐喻:平凡如燕子,亦能衔来春天;微小如草芥,亦能在烽火中铸就山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这岩崖上的“半月弧”,永远映照着人间的星河——既有燕子呢喃的烟火,更有英烈热血的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