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随笔

风清杨

<p>《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p> <p>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p><p><br></p><p>《资治通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毛主席就非常佩服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一生手不释卷,研读了十七遍,成为了他一生中读的最多的书。</p><p><br></p><p>近日,闲读《资治通鉴》,《汉纪三》中的一个小故事让人深思。</p> <p>丁公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将领。</p><p><br></p><p>在楚汉争霸的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三万精兵大破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刘邦被项羽吊打,非常狼狈,在逃跑途中总是嫌车慢,两次把自己的一双儿女踹下车。丁公就率领军队追杀刘邦,眼看就要追上了,刘邦急了,对丁公说“两贤岂相厄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吗?”</p><p><br></p><p>我们知道刘邦是一个流氓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如今命悬一线,刘邦只能给丁公说软话。但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丁公听了刘邦的这番话居然就网开一面放走了刘邦。</p><p><br></p><p>楚霸王手下猛将如云,龙且、钟离昧、季布等人非常勇猛强悍,在这些猛人面前,估计丁公还排不上号,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被刘邦一忽悠,感觉自己也算是好汉,或许是丁公认为楚汉相争,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丁公多留了一个心眼,但正是这个多留的心眼,丁公实际上给自己留了一条死路。</p> <p>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终于平定了天下,踌躇满志以后的刘邦分封功臣。丁公听到消息也来拜见刘邦。丁公自认曾经为放刘邦一条生路,有功于刘邦。但让丁公没有想到的是,刘邦一见丁公,马上下令斩杀,并且把丁公游街示众,宣布丁公的罪状,说“身为项羽的臣子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就是因为丁公啊,让后世为人臣子的都不要效法丁公。”</p><p><br></p><p>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如果丁公不放走刘邦,或许楚汉之争就结束了,历史就要重写。这个道理刘邦自己心里很清楚,丁公来投奔自己救过的人本来也没有错。况且,楚汉之争时,许多人都是墙头草,哪边强大就投靠哪方,连项羽的伯父项伯都和刘邦不干不净的眉来眼去。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个靠得住的老板,这本身没有毛病。</p> <p>可惜的是,丁公不是政治家,也没有认清楚形势。刘邦初定天下,急需要丁公这样一个人来做反面教材,刘邦杀鸡给猴看,让大臣们都知道为人臣子不能对主子心怀二意。杀一个对自己有恩的丁公,震慑天下的臣民,这个账,刘邦算的很清楚。只是丁公死都没有死明白,刘邦或许在心里说“对不住了,丁公,当初你救了我,帮人帮到底,一事不烦二主,再帮老哥一把。”</p>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对这个故事就有精辟的见解“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p>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汉高祖刘邦自从起兵以来,网络各路豪杰,招降纳叛这种事很多。但高祖当了皇帝以后独独以丁公不忠诚的罪名杀掉了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群雄逐鹿,天下的人因为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都可以接受,本来就应该如此。当高祖刘邦贵为天子的时候,四海之内的人都是他的臣子,如果这个时候不明确礼仪给世人看,那么,作为臣民,每一个人都怀着二心来获取利益,国家能长治久安吗?所以,刘邦取大意舍小利,使天下的臣民都知道不忠诚的下场。而怀揣着个人私利施恩惠给人的人,虽然救过自己的命,但依照礼仪也不能宽容,杀一人让千百万人感到畏惧,考虑事情不是很深远吗?汉高祖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四百余年的禄位,应该的啊!”</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