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我们来看你们了

陈 旭

<p>“感谢你们,大热的天,来看望我,还送来了米、油、衣物。还是党的领导好呀!我虽然看不见你们的脸,但我知道你们有一颗火红的爱心!”这是坡头乡双目失明的五保户徐三法 老人掏心窝说的一番话。</p> 双目失明的五保户徐三法老人 这一天,2020年6月13日,星期六。 渑池县残联工作人员、渑池县仰韶爱心义工社的志愿者共20余人,冒着酷暑,来到了渑池县坡头乡安置点,自筹经费,为该乡安置点的10位 残疾老人送去了大米、食用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p>坡头乡乡长李晓伍接待了志愿者。他带领志愿者参观了安置点,漂亮实用的房舍,幽美整洁的环境,引得志愿者啧啧赞叹。房子山墙上的标语“<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易地扶贫显真情,安家脱贫感党恩</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span>”更是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坡头乡乡长李晓伍(左一)</p> <p>李乡长边走边简要地给大家介绍:“新建的坡头安置点已经投入使用3年,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供给农户水、路、电一切正常。坡头安置点设有管理服务中心和党群活动室。这里 可居住93户,总人口210人,目前实际入住75户,164人。常住本社区35户,经常在本社区生活的70人,其余40户94人居住小区,流动性务农、务工。”</p> <p>他还如实谈道:“坡头安置点聋、哑、憨、呆人员比较多,有残疾证的就26人。 安置点暂时没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材;附近没有务工场所,贫困户就近务工有困难。”</p> 按照事先联系,志愿者逐户走进10位残疾人家庭。 <div>在各个房间,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嘘寒问暖,又是问候,又是安抚。失语者,语言交流有困难;失明者,目光难以对视,但大家心是通的。欣慰的同时,心里又是沉甸甸的,看着安置点的残疾老人,志愿者分明感到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br></div> <p>这是残疾人王小松 家,他的妻子哑巴 ,志愿者手势交流</p> ▲梳头发,照镜子——看我美不美▼ 仰韶爱心义工社 ,是渑池一些爱心人士自发成立的,是个民间公益组织。目前社员包含渑池、义马两地120多人,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农民、个体商户,公职人员 等。他们以“服务社会、助残扶弱、传播文明”为宗旨,宣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通过各项社会服务,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慈善献红心,真情仰韶人”是他们团队的一致心声。<br> <p>5月10日,仰韶爱心义工社志愿者曾随同渑池县残疾人联合会的王献锋副理事长和韩志强主任一起去段村乡四龙庙看望10户特困家庭,并送去了米和油。6月活动选择坡头,这次坡头安置点看望特困户,平常却也不平常。</p>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坦诚地说,中国人平均年收入是3万元,即平均月收入是2500元,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按原本的账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受今年疫情冲击,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脱贫的任务更重了。<br> “我们仰韶爱心义工社成员,听了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深有感触!大国总理,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我们愿从自己做起,替国分忧。慈善融真情,爱心无止境。每月至少出行一次,助残扶残,精准扶贫,走遍渑池乡村。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仰韶爱心义工社发起人、2018年度“最美仰韶人”渑池县会盟中学教师袁丽丽离开坡头时,深情而又坚决地说道。<br> 文图/陈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