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脱贫路上的故事*孟津麻屯镇韩庄村篇(八)

雨雪儿

<p>韩庄村是省定贫困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位于孟津县麻屯镇西南部,与新安县交界,距麻屯镇区5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坐北朝南,历史悠久。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331户,1398人,耕地面积1200亩,水浇地面积1200亩。主要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薄皮核桃、大粒樱桃。养殖业主要是肉牛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6.57万元,致富带头人4人。帮扶单位是孟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共11名帮扶责任人。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杨建高(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副科级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佳。</p> <p>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孟津县麻屯镇韩庄村,高举精神扶贫大旗,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发挥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呈现出村组拂新风,产业成风景,人人争先进,发展日日新的良好势头。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p> <p>2018年初,麻屯镇党委政府几经努力,多方协调,在韩庄、杨树湾等村建立起扶贫车间,从浙江购进先进的加工机械,联系到镇域企业河南新嘉华包装有限公司,为车间提供生产订单,以便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并优先把岗位提供给贫困户。车间很快建成,原来村委旁冷冷清清的一块闲置地,立马热闹起来了。</p> <p>来料加工车间</p> <p>走进麻屯镇韩庄村来料加工车间,一名头发半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在生产工人中格外显眼,她神情从容而专注,正娴熟的操作着缝纫机,一个个编织袋就这样完成加工。她就是该村贫困户王娥。</p> <p>每天不到六点,天才蒙蒙亮,车间还没开门,王娥总是第一个来到车间。时间长了,干脆村委把车间的钥匙都交给了她。因为是计件加工,速度影响着工资,刚刚入手,操作不熟练,王娥格外的努力。除了照顾老伴儿,其他时间王娥都泡在机器前。夜晚的扶贫车间,总是灯火通明,大家都回家了,王娥总是最后干到最后一个才走。很快一个月过去了。王娥的工资全厂最高,领到了1700余元。她拿到工资,高兴的说:“俺们这年纪,出去找活也不好找,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都能干活了。”</p><p><br></p><p><br></p> <p>脱贫典型:王娥</p> <p>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贫困家庭,朴实无华,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力更生。</p><p>请坚信:王娥一家,就像这生机勃勃的时节,有阳光普照,有雨露滋润,一定会很快迎来富足祥和的美好生活。</p> <p>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梦枝</p> <p>给人印象里,养牛喂猪都是又脏又累的活,但看到干净利落又健谈的陈梦枝 ,在牛圈里忙碌,干起活来麻溜溜时,我开始崇拜她了,这是位了不起的女同志。</p> <p><br></p><p>这是肉牛养殖到户增收项目,将30户贫困户纳入项目,每户每年可增收467元。同时每年定时收购贫困户运送秸秆等肉牛养殖所需饲料,安排贫困户在项目内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不出家门提高收入。</p> <p>近年来,麻屯镇韩庄村,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在精神脱贫上下实功,坚持“扶志+扶智+扶持”并行,不断激发扶贫内生动力。在思想上扶贫,“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困,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为此麻屯镇在深入开展政策宣传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选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对他们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声势,为贫困群众树立榜样,破除“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树立积极向上的脱贫致富理念。&nbsp;在&nbsp;能力上“扶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除与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外,还与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关,因此要做好“扶智”首先要加强教育扶贫。为此,麻屯镇在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落实“雨露计划”政策的同时,创新勤工俭学。对于那些想就业、想创业、想自主脱贫的贫困户,该镇协调并依托县劳动部门,对他们进行免费的创业培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 <p>视频制作:王海 周天昊</p><p>图片拍摄:陈书民 栾汝建 王海 </p><p> 陈军 郭祥 吴瑞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