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千百年东湖滋养,苏东坡遗风熏陶。凤翔中学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了她的耀眼光芒,一代代凤中人奋发图强造就了她的辉煌。八十年,一路风雨兼程的跋涉;八十年,一段岁月峥嵘的历史;八十年,一首激昂奋进的诗篇。我们将重温凤翔中学光辉的历程,去解读这份厚重,感受这波澜壮阔的巨变。</p><p> ——题记</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东湖之滨,凤鸟飞翔,明媚的校园洒满阳光,和煦的春风散发桃李芬芳,团结勤奋造就了一代代栋梁。先秦故都,西凤酒乡,青春的火花寄寓理想,知识的雨露凝聚时代的希望,求实文明孕育了新的风尚。啊,可爱的学校!啊,可敬的师长!团结勤奋,求实文明,我们在这里成长,我们从这里飞翔。”凤翔中学的校歌在传唱,飘向东湖上空,飘荡地很远很远...... </p><p> 凤翔中学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即一九四零年。时年4月8日,国民党县政府召开会议商讨筹备“凤翔县立初级中学”事宜,随后利用东湖东侧山西会馆旧址改建成校,9月18日开学上课。不久,私立民强中学奉命与凤翔中学合并,相继买了几间民房充其数,设备极其简陋。11月18日,举行首次开学典礼,县长董学舒兼任校长,登台演讲并为校牌题词纪念。</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翔县立中学校校牌录</p><p> ......</p><p> 季夏×浣×,崇信督察九区行政,提倡教育,不遗余力。区属各县,闻风兴起。凤翔为九区首邑,养士育才,未敢后人。是季秋,学舒奉命治政斯帮,秉承机宜,即以创办县中为当务之急。事属草创,且乏基金,幸获地方人士热心赞助,卒底于成。初于九、十八日开始上课,旋奉省令,合并私立民强中学,乃拓地建修,规模略具,复于十一月初八日举行开学典礼。从兹地方教育基础稳定,社会进化日新月异,学舒勉兼校事,深感艰巨,爰缀数语,以资纪念之尔。</p><p> </p><p> 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日</p><p> 董学舒</p> <p> 1940年的中国,正处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人口中80%以上为文盲,多数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小学毕业那绝对是个文化人了,初中程度更是凤毛麟角。陕西省凤翔专员公署辖十二县,治所凤翔,尚无一所公立中学,其他地方的教育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凤翔县立初中只有学生162人、教职工17人 ,但是她开创了西府地区公立中等教育的先河。从此后,朗朗的读书声第一次响彻东湖,打破了几百年的宁静。青春靓丽的面孔在古老与现实的交汇中,在静与动的旋律中激情绽放。凤翔城墙上多了年青的身影,指点如画江山,看晴空万里。这是生命蓬勃成长的印记,这是历史长河的回响!</p><p> 民国35年(1946年),省教育厅改校名为“陕西省凤翔中学”,时有教学班13个(初中9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654名,教职工48名。1949年7月,凤翔县人民政权建立,县人民政府第三科接管了凤翔中学,人事由宝鸡专署调配。从建校至新中国成立,凤中共培养出毕业生719名,升入高一级学校326名,从事教育工作的126人,参加其他工作的55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毕业的这些学生中除伤亡病故外,县团级以上的职务60多人。</p><p> 凤翔中学,像一颗小树茁壮成长,追逐着雨露阳光。凤翔中学人才辈出,她犹如镶嵌在西秦大地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将都城迁到雍城(今凤翔),数十位王公在此励精图治、横扫八荒,为华夏统一奠定了基础。南环路之南1000万平方米的雍城遗址上建都300多年,上演了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大剧,在凤翔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秦穆公求贤若渴、广招贤人志士的美谈。他以伯乐识人、九方皋相马作为识人用人标准,用五羖羊皮廉价赎回异国奴隶百里奚作为相国,拜宋国蹇叔为上大夫,对公孙枝、由余、丕豹、西乞术、白乙丙等文臣武将委以重任。他们均成为秦穆公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智囊团和主力军。</p><p> 唐朝时凤翔称为“西京”,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的根据地。唐末,岐王李茂贞割据凤翔,当时凤翔携领四镇十五州,统管宝鸡和汉中、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在凤翔县老城区按“凤凰展翅”之状修建城墙,城周6.1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高三丈。凤翔如日中天、万众瞩目、光彩夺目。</p><p> 1938年,设陕西省凤翔专员公署,治所凤翔,仍辖宝鸡等十二县。这里南接巴蜀、西通陇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街道两旁店肆林立。茶楼、酒馆、当铺、作坊、会馆应有尽有。凤翔城墙庇护着她的繁华,出东城门为苏轼在凤翔做官时修建的东湖,水波粼粼,周围古木参天。</p><p> 凤翔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彰显了先秦文化的格局与气度,渗透着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基因。反过来也成就了凤翔作为历代州、郡、府、路的治所、延绵2500余年的辉煌!</p><p> 1940年,凤翔仍为西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鸾翔凤集着一大批饱学之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不乏其人,群英荟萃于凤中,他们抱着救国救民的梦想,躬耕教坛痴心不改。我们对比不难发现,凤翔中学前期教师多来源于天南海北,外省外县人员居多。这与当时凤翔作为西府首邑,呈现开放包容的姿态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格局有利于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促进了学校良性发展。</p><p>下表为凤翔中学建校后历任校长情况:</p><p>(略)</p><p>解放前6位校长中,其中外地4位,占比66.7%。任职少则1-2年,多则4-5年。</p><p>(二)1941年第二学期教职员一览表:</p><p>(略)</p><p>1941年第二学期教职员共23人,其中外地14人,占比60.9%。</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1940年11月,凤翔中学在东湖湖畔率先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于是西府各县县立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处在大变革的时期,古老雍城的地位随着陇海铁路的延伸而危在旦夕。关中西部货物开始汇集宝鸡,客商们纷纷弃旧逐新,大量的人流、物流随火车一路向西,使宝鸡这座人口仅有六七千人、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小县城充满了生机。相应地,凤翔的交通枢纽位置被新兴的铁轨冲击的四分五裂,经济日益萧条,教育越来越缺乏后劲。1941年2月,陕西省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从凤翔迁至宝鸡,至此存在了一千多年的西府中心凤翔被宝鸡彻底取代。 </p><p> 凤翔的衰落、宝鸡的崛起是历史的选择,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地,凤翔中学与宝鸡中学几乎同时建校,起初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等方面不相上下。但宝鸡中学随着宝鸡的快速扩张而不断西移,从宝鸡县老县城的城隍庙起步,经过六易其址,九次更名逐渐壮大。宝中随着宝鸡市的发展而由弱变强,在招生、师资、资金各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至1960年初步确立了“宝鸡中学”的名称和地位,十多年后一跃成为西府第一名校。相应的,原来的陕西省凤翔中学已沦为地地道道的宝鸡市凤翔县凤翔中学,凤中和宝中成了县区与地市间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令人感慨万千。</p><p> 雍城越千年,繁华已散尽。凤翔中学建校之初就处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之中,每前进一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千帆阅尽、洗尽铅华,仍心存炽热。80年的历史积淀,80年的不懈奋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骄不躁,始终牢记“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骄人成绩,在各县区高中中名列前茅。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陕西省科研项目学校、宝鸡市文明校园、陕西省示范高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是谁,沉淀着凤中校园浓郁的书香?是谁,飘逸着东湖湖畔爽朗的笑声?是谁,丝丝白发已化为时光隧道里的画?是这块沃土上一代代凤翔中学的老师,是这传播着真善美的灵魂工程师,是这一辈辈已经走远的高大身影。“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晨曦与繁星可以为证,东湖可以为证,凤中不老!</p><p> 让我们记住这些有识之士,记住这些为了凤中的繁荣和发展而呕心沥血的先辈们!</p><p> 王丕卿:前清生员,陕西学界名士,在教育界服务先后达40余年,声望卓著。于国民35年(1946年)冬奉命来凤翔中学任校长至1956年,长达十年之久,为本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王丕卿又名兆基(1886年-1971年),系凤翔县纸坊乡王家河人。八岁启蒙入马家庄私塾读书,1911年学习期满毕业。民国二年(1913年)他受聘于陕西省立二中(校址凤翔),授课三载。后又应陕西三秦工学院政法专门学校(校址西安)之聘任教多年。在西安教育界颇负声望,被誉为西府的“黑才子”。民国十年(1921)冯玉祥督陕,闻其大名,聘为督军公署参议。民国35年冬(1946),省教育厅派王丕卿担任凤翔中学校长,他任职后多方筹措教育经费,设法扩建房屋校舍,努力增添教学设备,增收学生,扩充班级。1956年,他当选为凤翔县人民政府委员、副县长。文革期间,他已至耄耋之年,也未能幸免于难,于1971年8月8日蒙冤逝世,终年86岁。1979年2月,王丕卿的冤案在凤翔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得以平反昭雪。</p><p> 于松云:男,汉族,广东人。早年为客商,民国24年转辗至凤翔师范担任美术教员。民国28年,与人合作在本县县城西大街福音堂旧址创办了私立民强中学。同年秋在县内外招收了秋三一级两班学生,民国29年春又陆续招收了春三一级学生一个班,同年九月又招收了秋三二级学生一个班,于松云本人自任校长。11月,民强中学奉省厅令与县立凤翔中学合并,于松云改任凤翔中学教务主任。</p><p> 张新义:陕西澄城县人,汉族( 1919年—1977年),共产党员。1942年在西安开始教书生涯,先后在西安师范附小、商县中学、凤翔师范学校任教。建国后,于1949年10月调到凤翔中学任教导主任。1953年提任为凤翔中学副校长,他在任职期间,与校长王丕卿配合默契,多负责具体工作。1956年,王校长改任副县长之后,张新义就担负起了学校的实际领导工作,直至六零年。在此期间他与全体师生通力合作,在发展凤翔中学的教育事业、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64年以后改任凤翔县新华书店经理,于七七年因病逝世。 </p><p> 刘凤仪:女,汉族,凤翔县八旗屯人(民国14年陕西省省长刘治洲之三女,民国28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于民国30年秋(1941)回凤翔担任凤翔中学第一专职校长,她思想开化,教育有方。引进了中外先进的办学方法,在校长之下设立了教务、训育、事务等办事机构,为凤翔中学建设尽了一定力量。1948年刘凤仪偕同丈夫去台湾,任台北市铭传商专教授。</p><p> 陶筱秋:原名陶桂,男,汉族,河北省大兴县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先后在北京、河北等地任过中等学校教员、教导主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官等职。于民国30年(1941)任凤翔中学教员、训育主任。民国32年(1943),适值抗日激战时期,陶筱秋随军来陕先在凤中任教员,第二年出任凤中校长,直至民国36年春(1947)。陶筱秋任职期间,极为重视师资的选聘,大多教员来自华北、华中各省,分别毕业于北大,北师大等院校,所聘职员亦多为专业学校毕业生,为培育人才尽了自己的力量。民国36年(1947)秋,辞职返乡,后去台湾任大学教授,1986年在台湾逝世。 </p><p>(略)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凤凰起飞的地方充满神奇,80年历史的凤翔中学积淀深厚。众多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梦想,在凤中校园里奏响慷慨激昂的动人旋律。几番冬去春来,曾经不负韶华的青春誓言犹在、欢笑泪眼见证了奋斗的足迹、师生的深厚情谊化作了美好回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故乡终成背影。也许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的岁月风雨各异,但他们生命里都有一段难分难舍的印记,拥有一个共同的母校——凤翔中学。这里人才济济、星光灿烂,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和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翱翔九州而名扬四方! </p><p> 韩振乾:1944年12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凤翔县小沙凹村。1965年7月毕业于凤翔中学,196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2月在北京大学留校任教。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国)语文化系教授、博士;朝鲜韩国语文化泰斗、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2001年10月获韩国文化界最高奖——总统文化勋章,2003年11月获朝鲜授予的博士学位和朝鲜文化勋章。曾任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韩友好协会理事、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天津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大学客座教授。韩振乾在北京学习工作期间,时刻牵挂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发起成立居京凤翔同乡联谊会,被拥戴为首任会长。2010年2月韩振乾在北京病逝,后家人遵从他的遗愿,把他的著作、工具书1200余册,捐赠给凤翔中学图书馆。</p><p> 主要学术成果有《千禧韩中词典》(韩国版)、《新世纪韩汉词典》、《世界知识便览》等37本。专著、主编、合编、译著,共计2725多万字。多次获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图书奖。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48篇计43.4万字,其涵盖语言学、文学、文化、哲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 </p><p><br></p><p> </p> <p> 李靖:陕西省凤翔县陈村镇人,中共党员。1960年考入凤翔中学高中部,1965年被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录取,1978年由彬县水电局考入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9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82年起,历任西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兼任学院副系主任、主任、院长;后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等。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编专著两部。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p> 巨云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1月8日生,大学本科毕业。曾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正局)、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正局)。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61年--1964年,在陕西省凤翔中学读高中。1964年--1968年,西北财经学院贸易经济专业学习。1978年--1994年,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处长、中央团校副校长(副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正局)。1994年--2006年,任干部学院院长、继续教育中心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正局)。2007年以后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秘书长。</p><p> 王启和:1980年毕业于凤翔中学,同年考入西北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北大学教授、纪检委书记、研究员。</p><p> 王虎贤:男,汉族,1961年3月生,陕西省凤翔县人,凤翔中学八零级学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2000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任宝鸡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宝鸡市委员会主委。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西北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至1990年6月为宝鸡市计委干部,1992年10月至1999年11月任太白县副县长。2001年11月起,任宝鸡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十届、十一届常委,陕西省政协九届、十届委员。对母校的寄语:播撒知识,传承文明;继往开来,薪火相承。 </p><p> 郑会利:教授,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专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电磁场工程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射频电路技术、天线与微波技术等专业,讲授电磁场工程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雷达询问机系统天线;高机动搜索雷达系统应用的天线设备;高精度搜索跟踪雷达应用的相控阵天线系统;舰船雷达应用的天馈设备;机载导航应用的天线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的地球站天线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车载设备;移动通信应用的基站天线设备。获得国家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教育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所研究的专业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检索。</p><p> 郑永安:生于1963年10月,1981年从陕西省凤翔中学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1988年4月获工学硕士学位,工作后在职攻取了博士学位。1988年4 月起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等职。2001年10月调任校党政办主任,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3月任校长助理,2005年2月起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工作以来,主持并参与了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p><p> 刚文哲:1981年考入凤翔中学就读,1984年高中毕业;198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3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硕士学 位;1996年11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副教授,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与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p><p> 对于母校我真诚地说一声:难忘师恩师恩难忘,辉煌母校母校辉煌。</p><p> 宋立:生于1965年,陕西凤翔人,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专业)。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多部。</p><p> 张正:1967年12月出生,85级凤翔中学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任陕西红旗民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5年以来, 先后荣获“陕西省最具影响力企业家”、“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 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上海复星集团2009年度优秀企业家”等多项殊荣。他情系母校,为母校设立红旗爱心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p><p> 母校寄语:百鸟朝凤,中流一壶。丹心育才,朱墨兴邦。</p><p> 白骥:1987年从凤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91年-03年供职于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03年-07年供职于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任董事、总经 理),07年-08年在供职于加拿大HERITAGE基金公司(任区域经理),09年回国创建西安泰信投资担保公司任董事总经理。</p><p> 给母校的寄语:一湖文华荡漾,万千桃李芬芳。祝母校继往开来,再创辉煌!</p><p> 白彩霞:1968年生,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中文主任、副教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祖籍陕西凤翔南指挥乡太尉村,十四五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高中、大学及研究生学历进修皆为破格保送。多次被评为甘肃省、兰州市及兰州教育学院“优秀教师”。是本院历届大学生眼中“最受欢迎的才女老师”。现为兰州市“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兰州市中学语文新课程讲师。</p><p> 贺军科:男,汉族,1969年2月生,陕西凤翔人。1984年—1987年在凤翔中学就读,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87.09—1991.07,在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学习。2000.09—2003.12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程硕士学位。2002.06—2005.1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院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5.12—2009.02,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2018.12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走在凤翔西区,双向八车道设计的马路笔直宽敞,中间绿化带里花枝招展。路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市民中心、城墙遗址公园、电影院、运动休闲广场展现出这里是一座现代宜居城市。身边的城墙遗址公园像一位老者在缕缕暖阳里沉思,感慨人间沧桑。乘坐城内2路公交车沿南环路向东行驶,北边是车水马龙的凤翔城区,南边是曾经雄霸一方的大秦帝国遗址。穿越时空晃若梦,转瞬古今身何处?至东湖南广场,苏轼塑像巍然屹立,凤翔中学隐约可见。向东望去,湿地公园天蓝水碧、绿树摇曳,人造景观和三三两两的游人散落其中。东南方的雍水湖远远看去,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空。这里将投资5.99亿元人民币,建设凤翔博物馆、雍城遗址保护展示、雍城湖环湖绿道、环湖景观绿地、观景台等15个子工程。到那时,凤翔浴火重生、必将焕发出迷人光彩!</p><p> 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雍城大地热潮涌动,处处充满着生机。2020年凤翔即将撤县设区,宝鸡(凤翔)机场扩建、 空港物流园、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壮丽宏大的建设项目将打造凤翔新的增长极,迎来历史性的机遇,也为凤翔中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着凤凰再次展翅高飞!</p><p> 2020年,我漫步在凤翔中学的校园里,眼前是拥有3000余名师生的大凤中,校园已由东湖一隅向东、向南发展至9.6万平方米,建成了校园网络系统、教学监测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化办公系统。现有教职工194人,中高级职称168人,研究生学历28人,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56人。 学校现代化气息浓郁,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塑胶操场一应俱全,是一所具有园林风貌、学府风采、现代风格、特色风范的人才摇篮。近年来,二本上线学生数稳居宝鸡市第二,上线率稳居全市县区高中之首,并逐年增长。在全国数、理 、化、生四科奥赛中,186名学生获省级奖励,竞赛总成绩居全市第二。</p><p>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课改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的发展战略,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未来,用人文气韵奠基诗化人生。以德育为首位,以智育为主体,以学生为根本,努力实现学校特色化、精品化、内涵化发展。豪情满怀的凤中人聚合大智慧、汇聚正能量、凝心聚力,按照全省一流、西北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名校目标而阔步前行。</p><p>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东湖之滨的凤翔中学走过来了八十个春秋。80年日月星辰,80年栉风沐雨,80年激流勇进,凤翔中学诠释着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和时代风采。我们有理由相信:凤翔中学砥砺前行,用激情点燃希望,用汗水浇筑梦想,以不懈奋斗书写最绚丽的华章!</p> <p>附: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担当使命再出发</p><p> ——凤翔中学校长杨格良在2020年元旦晚会上的致辞</p><p>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2019年,凤翔中学走过了79年的光辉历程,织就了灿烂的文化长卷。“优质+特长,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优教+爱心,最大化发掘学生潜力”的办学理念指引学校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软硬件建设再上台阶,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艺体特色不断彰显。全年共获得省市县奖励26项,“316”督导评估荣获优秀等次,教育质量荣获优胜学校,全市示范高中综合评估荣获第二名,体育艺术竞赛捷报频传,社团活动精彩纷呈。</p><p> 忆往昔,岁月峥嵘;望未来,前程似锦。沐浴高中新课改、新高考的东风,新的希望正在升腾。2020年,面对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学校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强力推进教学改革,倾心打造优质团队,合力唱响内涵发展主题旋律,共同创设素质教育理想格局,实现学校特色化、精品化、内涵化发展,竭力打造人文凤中 、和谐凤中、特色凤中、活力凤中、魅力凤中,使学校成为群英荟萃、星光灿烂的优质省级示范高中。我相信,有全体教职工执着奉献、接续奋斗的行动力,有社会各界情系教育、同心筑梦的正能量,2020年,我们一定能好梦成真。</p><p> 老师们,紧张有序的2019正匆匆离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2020已款款走来,让我们舞动青春,唱响激情,扭动身躯,放开喉咙,用歌声、琴声、欢呼声,用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旋律,深情演绎我们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们一起舞动激情,绽放风姿,演绎精彩,畅想幸福。</p><p> 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新年快乐!</p><p><br></p><p><br></p><p>【参考资料】</p><p>★《凤翔中学校志》(陕出批)字第2106号</p><p>★陕西省凤翔中学官方网站</p><p>★《凤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p><p><br></p><p>作者简介:</p><p> 田 野,陕西凤翔人,高中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美文网》《散文网》《陕西农村网》《陕西网》《华山文学》《宝鸡作家》《凤翔视窗》《雍州文学》《今日凤翔》等网络平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雍州文学》2020.7.1</span></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zkAQPFfDOmXXbi2DKb3x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网络链接</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今日凤翔》2020.7.1</span></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I0Cwo-sxF7nHqGgMH3ui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网络链接</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237, 35, 8);">【阅读量达1500人次】</span></p> <p><b>作者简介:</b></p><p><b> 田 野,陕西凤翔人,高中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美文网》《散文网》《陕西农村网》《陕西网》《华山文学》《宝鸡作家》《凤翔视窗》《雍州文学》《今日凤翔》等网络平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