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下路(一)

温馨百合

<p>  作者: 62军551团 温光华 记录</p><p> 温馨百合 整理</p> <p>作者简介:温光华,1930年4月24日生于平遥城,是蔚字五联号大掌柜范凝静的曾孙。1948年加入解放军,解放太原后随六十二军南下。凭着部队学到的文化,60岁进修汉语言文学。70岁开始写回忆录《少爷•乞丐•芝麻官》,并把二十多万字的回忆录输入电脑。</p> <p>一、&nbsp;&nbsp;辞别众乡亲</p><p>&nbsp;</p><p>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了。老百姓和部队战士都为取得胜利而欢呼雀跃。在5月上旬,根据军党委的决定全军展开轰轰烈烈的政治整训----“军队向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学习及各种进军准备工作。部队领导根据了解到的好多战士恋家的思想情况,开展了“解放西安去,解放大西北去,解放全中国去。”的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我们山西解放了,但是西北的广大人民和在蒋、胡、马匪军中的士兵们,仍然受着黑暗的统治和压迫。我们一定要去解放他们,争取为人民立功。</p><p><br></p> <p><br></p><p> 5月25日我们62军在榆次聂店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追悼和贺功誓师大会。6月1日在榆次火车站坐火车南下。</p><p>火车过了祁县车站,就成了特别快车,经过洪善和平遥车站车快的连车站上的人都看不清,站台上的人和车上的人都在挥着手,希望自己的亲人能看到自己,做或许是今生的最后告别。他们哭着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可是火车一闪就过去了。我们团的战士大部分是山西平遥人。我们恋恋不舍告别了家乡。</p><p><br></p> <p><br></p><p> 在介休车站我们下了车,因为从介休车站到风陵渡的铁路,在打运城、临汾和晋中时破坏了,没有修好,就没有火车坐了。从介休车站开始,一路上就是步行了。因为好多战士过去没有进行过长途行军,大部分战士不习惯步行。</p><p><br></p> <p>  部队领导为了战士们适应以后长途行军,开始训练步行速度。</p><p> 刚开始一天只走三十华里,后来逐步加多,由三十华里,增加到四十华里,五十华里……一直增加到一百二十华里。我们最多一天走了一百八十华里,相当于一天之内从平遥走到太原。就这样天天地锻炼,但还是累的受不了,一到目的地连背包也不想解,就躺下呼呼地睡着了,动也不想动一下。</p><p><br></p> <p>  在咱们山西还好,因为是老解放区,群众觉悟高,地方干部的工作也做的好。我们看到在街道两旁的墙壁上写着:“坚决打出去,消灭蒋匪军。”“千里流水归大海,革命成功再回来。”“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等标语。</p><p> 我们从介休到风陵渡的这一路上,都是部队在路中间走,群众在路两边敲锣打鼓,唱着《解放区的天》等歌曲,扭着秧歌,夹道欢送我们。一小段就有一个茶水站,年轻妇女一碗一碗地端着茶水或绿豆米汤给部队送,老大娘抱着鸡蛋和馒头往战士的挂包里塞,老大爷拿着纸烟、大枣和核桃往战士衣袋里放,小姑娘和小儿子举着彩旗,跟着部队队前队后地跑。</p><p><br></p> <p>  到了目的地就更享福了,老乡们预先就烧好洗脸和洗脚水,部队一到就拿着新脸盆、新毛巾、新口缸、新肥皂、新牙刷牙膏,让部队战士洗脸,洗脚。刚洗漱完,热腾腾的饭就端上来了。饭都是咱本地的白面做的家乡饭,有肉、有蛋,还有各种蔬菜。用的碗、筷、瓢、盆都是崭新的。</p><p><br></p> <p>  吃完饭后就去睡觉,连行李也不用解,睡觉的铺盖都是新被子、新褥子、新垫单、新枕头,而且都已经铺展好了,只要脱了衣服就可以休息了。第二天起床后被子也不要叠,洗脸水和早饭也早准备好了。吃了饭就可以背着背包和武器出发了。中午,部队一到目的地就能吃到香喷喷的午饭,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觉得确实太享福了。</p><p><br></p> <p>  六月中旬,我们唱着自编《集合号声吼》一路前行,歌词是:“集合号声吼,背起背包走。爹爹不须忧,妈妈不要愁。我为祖国争自由。自由争到手,团圆在后头。”15日,我们六十二军各师相继集结于黄河北岸风陵渡镇的赵村,准备横渡黄河。</p><p><br></p> <p>图片来自六十二军军战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