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编者按:</p><p> 2015年,恰逢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为了热情讴歌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及一代代白银开拓者、建设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把昔日一方不毛之地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重镇的丰功伟绩,为了充分展示白银市3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沧桑巨变,本报特别推出“精彩新跨越——庆祝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栏目。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一幅幅生态白银、富庶白银、和谐白银、文化白银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展现给全市人民,为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p><br></p><p> 这方崛起的热土</p><p>——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与展望</p><p><br></p><p> 武志强</p><p><br></p><p> 30年前,白银市恢复建市。</p><p> 30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30年披荆斩棘,成就辉煌。</p><p> 30载如歌岁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的一个瞬间,轻灵划过,匆匆时光不知不觉;30载火红年代,</p><p> </p> <p>在白银跨越式发展中却是厚重深刻的一个烙印,扎实走过,铿锵步履如诗如歌。</p><p> 30年来,春风化雨,春雷激荡,春潮澎湃。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抚今追昔,思潮滚滚,豪情满怀。重温昔日白银大地的峥嵘岁月,共同展望新时期白银美好未来。</p><p> 忆往日,“白银一爆”犹如春雷,唤醒了这方沉寂的土地。顿时,白银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纷至沓来,大家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从此,一座崭新的工业城市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p><p> 30年来,白银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沉着应对,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p><p> </p><p> </p> <p>白银大地奏响了一曲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辉煌乐章。</p><p> 回眸30年极不平凡的征程,曾经的激情岁月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白银的决策者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迈着铿锵的步伐,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坚定地走向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历史性跨越递交了一份精彩答卷。</p><p> 这份答卷,写得恢宏,写得震撼!</p><p>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产业最具说服力。据了解,白银市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6.9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97.58亿元。30年来,有色金属、煤炭、发电、粮食、蔬菜、肉类等主要工农业产品大幅度增长,白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p><p>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吐芳春满园。放眼今日白银广袤的桑田沃野间,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规模农业快速发展,如春之百花,争芳吐艳,大放异彩。过去的一年,白银市农业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80万吨;实施“万吨农产品进京”工程,我市成为北京冬季蔬菜供应储备直供基地;“靖远黑瓜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陇郁香”亚麻油、“御液香”梨荣获国家级农产品金奖,“高原宏”枸杞、“条山”早酥梨和苹果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金奖……</p><p> </p><p> </p><p> </p> <p>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减少,1984年露天矿一号采场闭坑,白银随着已探明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逐步陷入困境。国家在谋划、甘肃在思考、白银在探索:城市转型,路在何方?面对难题,市委、市政府循着“优势工业先行,特色农业并进,社会循环推广”的发展路径,白银正在涅盘重生。2014年,60万吨尾矿制酸、凯宏建材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运,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锌冶炼资源综合利用、刘化集团年产25万吨硝基复合肥、恒大陶瓷等项目加快推进,电解铝液转化率达100%;全市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四大行业完成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12.3%。</p><p> 白银市的第三产业千帆竞发、奋力拼搏、飞速发展,第三产业伴随着全市发展的滚滚浪潮亮点纷呈、异军突起。2014年,靖远腾飞国际赛车场和滑雪场建成投运,成功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会宁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县”,景泰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全市实现旅游收入32.93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1%。</p> <p> 放眼白银农村大地,一座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一个个养殖小区星罗棋布,一幢幢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去年,全市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030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8%。新建、续建集中供水工程22处,解决了18.9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p><p> “三跑田”变成“三保田”。30年来,各级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兴修梯田的接力棒始终紧握在每一届领导的手中。仅2014年全市兴修梯田14.3万亩,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13.6万亩,完成村庄绿化美化4.5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48.7平方公里。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环境整洁村138个。</p><p> 工业经济转型、农村面貌改善、第三产业提升,每一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凝聚了白银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兴修梯田、村庄绿化、安全饮水,每一穗丰收的稻谷里都饱含着全市人民的心血;荒漠治理、节能减排、污染防控,每一块蓝天碧水都倾注着白银人民群众的汗水……</p><p> </p> <p> 过去的30年,是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风雨、一路艰辛的30年,是广大干部群众一路奋进、一路拼搏的30年,是全市各项事业一路高歌、一路跨越的30年。我们为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而振奋,为白银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骄傲,为全市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自豪!</p><p> 成绩载入史册,征程未有穷期。白银市恢复建市30年发展的礼赞,更是新征程前进的号角。</p><p> 新世纪,纵观白银大地,这里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滚滚春潮。到处是激情的创造,到处是加速的脚步,到处是科学的实践,到处是发展的探索……175万白银各族儿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续写转型跨越的崭新篇章。时间见证这里发生的奇迹,犹如凤凰涅盘,改变的不仅是楼多了、路宽了,更是群众幸福了……</p><p> 新时期,白银市委、市政府咬定目标不放松,勤思勤为不懈怠,加快发展不停步,维护大局不折腾,同心同德谱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p><p> 2015年,白银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团结拼搏,开拓奋进,饱蘸浓墨重彩,用如椽的巨笔描绘出了跨越发展的绚丽画卷。发展思路科学明了、催人奋进、鼓舞人心。</p><p> 今年,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白银段“两区一段”为平台,以“3+4”产业集群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工程,继续开展扶贫攻坚,集中精力推进产业升级、交通提速、园区提质、民生升温,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p><p> ——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市场导向和民生导向,全面落实市委各项改革部署,进一步厘清政府权责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p><p>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明星节点城市。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全省总体建设方案,争取将我市重点铁路、公路交通项目纳入互联互通工程。</p><p> </p><p> </p><p> </p> <p> ——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p><p>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提质增效。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不断延伸“3+4”产业链条,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5%,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p><p> ——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高新区为主体,创新试验区管理体制,争取国家差别化政策……</p><p> 蓝图绘就,为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市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披荆斩棘,砥砺奋进。</p><p> 雄伟的铜城开拓者雕像,高高矗立在白银大地,他们如同世纪老人,深邃的目光深情凝望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白银儿女,神情饱含着期待……</p><p> 我们坚信,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改善、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白银,一定会矗立在这块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上!</p><p> 春潮涌动,和风拂面,白银的发展又将迎来一个花开时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