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胎能下火?是寒凉还是温热?

施施菇凉

<p>每年的5、6月都是新会柑胎的收成季,一颗一颗碧绿的小柑果经过晒制或烘制后,成为一颗颗黑珍珠,制法安全天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不仅可以内服,还可外敷、穿戴、闻香,可谓用途多多。</p> <p>柑胎是青皮的一种,中医药典称之为“个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的幼果,质硬,呈类球形,直径0.5-2cm,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有细密的油室,挥发油十分丰富。</p><p>柑胎的性味</p><p>中医药典说是性温,味苦、辛。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四气五味”的概念来帮助理解青皮柑胎的性状</p> <p>温、凉、寒、热,谓之“四气”(也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还有一种药性平和的,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谓之平性。</p><p>酸、苦、甘、辛、咸、谓之“五味”,除此五味外,其实还有淡味或涩味。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p><p>可以看出,柑胎和陈皮一样,同属温性,是和寒凉相对的,柑胎并不寒凉。辛味能散寒、发汗、行气血;苦味能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多用治热证。</p> <p>柑胎为何被误解寒凉?</p><p>曾有不少朋友问到,的确感到柑胎有下火的功效,每当潮热汗出、体热倦怠、喉咙上火(即广东人常说的“热气”)、有些嘶哑、少许发炎或者嘴里长泡(轻微口腔溃疡),喝了柑胎的确有所缓解,如果不是因为柑胎寒凉的话,这是又是为什么呢?</p><p>如上述所说,味苦的柑胎有一定的“下火”(败火/去火/降火/泻火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的作用。一般观点来看,下火的都是凉性或寒性的食物,但其实,所谓的“上火”(热气)是民间俗语,属于中医当中的热证,热证是分为很多种的,上火可以分为实火(实热)和虚火(虚热)。</p> <p>一般认为实火多由于火热内侵(例如天气热中暑)、嗜食辛辣、情绪激动或腑脏功能失调所致。虚火多因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哀思过度、缺乏锻炼、缺少阳气等引致内热,进而化成虚火。</p><p>其中实火一般用寒性和凉性的食物,通过清热解毒、苦寒、利湿等方式进行去火,而虚火则是可以用温性的食物,通过滋阴降火和甘温除热等方式进行去火。</p> <p>举个例子:新会陈皮(红皮)有一定去虚火的作用,阴虚上火用到大补阴丸和气虚上火用的补中益气丸都有用陈皮。</p><p>由此推断,性味和陈皮相仿的柑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下火(虚火)效果,因其有理气功效,能以苦去燥,调理脏腑,纾解内热。</p><p>柑胎的功效</p><p>柑胎属青皮,能舒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肋胀痛,疝气疼痛(脏器错位),乳癖乳痈(乳房胀痛或发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中国药典2015年版)</p> <p>柑胎和陈皮一样也是理气药,但柑胎是青皮,能破气(理气法之一),其药性峻猛,不像陈皮(红皮)药性温和,长期大量使用青皮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应慎用,大量使用应遵循医嘱,如自行使用,应偶尔少量使用。面对部分适应症,青皮(柑胎)力猛效高,有明显的效用,关键时候能起到关键作用。</p><p>懂一点药理知识,会运用柑胎青皮的,就觉得柑胎很好用,又能外敷又能内服。不会用的,就不要乱用,一定先了解清楚其作用以及自己的症状是否适用。</p> <p>青皮性温、味苦,它有一定的下火作用,下的不是实火,而是虚火,柑胎作为青皮的一种,没有清热的功能,清热需要用到凉性和寒性的食物,下的是实火。</p><p>柑胎和陈皮在下虚火方面有一定作用,如果是实火使用陈皮或青皮柑胎,可能会导致火上加火,得不偿失。</p><p>青皮和柑胎都是温性的,可直接泡茶喝,如果要去实火,就不要用错了。</p> <p>本文参考资料:</p><p>《中医药典》2015年版</p><p>百度百科-上火、四气五味</p><p>注:本文为对新会柑胎性味的分析,如需使用,建议遵循医嘱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