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鉴细说【中国抗疫】

布仁门德

<p>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p><p>感谢他们</p><p>感谢所有为防疫而努力的人</p><p>[爱心]</p> <p>“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p><p> 驰援!驰援!!驰援!!!</p><p> 院士们带队,冲锋在最前线——</p><p>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暴发之际提醒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自己却毅然坐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他还多次视频连线医疗救援队,指导开展救治工作。</p><p>  73岁的李兰娟院士,2月11日穿上写着“武汉加油”四个大字的防护服,进入收治重症病人的ICU,逐一分析患者的病情。</p><p>  王辰、张伯礼、陈薇、黄璐琦、乔杰、仝小林……一位位院士“逆行”而来。他们是院士,更是战士!</p><p> 战“疫”,无数人挺身而出,微光成炬,照亮江城。</p><p>  得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急缺人手,告别家人,日夜兼程,河南太康县兰子陈村5名“90后”小伙自发组团、赶赴武汉;湖北红安向家一门五兄弟自驾赶来……4万多名建设者八方赶来,援建“两山”医院。荒芜之地,成如火如荼的工地。</p><p>  从事餐饮行业的24岁四川姑娘“雨衣妹妹”,听说武汉一些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她带着厨师和食材,“逆行”十几个小时驾车从成都赶到武汉,每天送400至600份盒饭,一忙就是40多天。</p><p>  捐钱捐物,爱如江水奔腾不息流向武汉。</p><p>  中央确定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各市州,各路精兵强将星夜集结,奔赴前线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紧缺物资。</p><p>  截至3月5日,湖北省已累计分配医用防护服460万件以上、N95口罩900多万只、医用外科口罩6000多万只。</p><p>  截至4月5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赠款超过16.9亿元。</p><p>  武汉,不是“孤岛”;武汉,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p><p>拉网排查:着力“应收尽收”</p><p>  遏制疫情,关键是切断源头。</p><p>  一场拉网式大排查,吹响了武汉阻断疫情扩散的总攻战号角。</p><p>  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参与排查工作;1.9万名民警加强值守,成为防控前沿的尖兵。</p><p>  新上任的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2月15日前往武汉部分社区检查管控情况,强调对小区严格实行封闭管理,坚决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p><p>  2月16日,武汉再次部署开展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摸清底数,推动落实“确诊患者百分之百应收尽收、疑似患者百分之百核酸检测、发热病人百分之百进行检测、密切接触者百分之百隔离、小区村庄百分之百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等“五个百分之百”,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p><p>  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桂小妹每天都至少忙到晚上10点多。5235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25%,其中独居、空巢、80岁以上老人占近七成……桂小妹眼中满是血丝,对网格化摸排“家底”门清。</p><p>  从一个患者,到一个家庭,到一个小区,再到一个片区……随着网越拉越大、越织越密,“四类人员”终于得到分类安置。</p><p>  防控壁垒日益牢固,民生保障同步夯实。</p><p>  2月下旬以来,出门帮居民买药,成为社区网格员丰枫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次,10多个小时后终于拿齐近100份药。他身上挂满药袋的照片,瞬间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一身药袋,犹如勋章。</p><p>  越是黑暗的地方,光芒就越是耀眼。武汉人,如同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p>  平日里,他们是学生、村民、快递员、水电工、小店主……是街头巷陌,与你我擦肩而过的普通武汉人。如今,他们挺身而出,守护着这座城市。</p><p>  防控战大疫,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p><p>全力救治:与病魔较量</p><p> 因为一张同看夕阳的照片,8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王欣受到了很多人关注。入院后,他曾昏迷20多天,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逐渐康复。</p><p>  4月6日,得知援鄂医疗队员要离开湖北,王欣站在夕阳下,用小提琴拉起了一曲《送别》。“谢谢你们的悉心照顾。”</p><p>  年龄最大的患者103岁,最小的仅出生30小时。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共造成全国确诊病例人数超过8万例,武汉确诊病例数占比超过六成。</p><p>  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时刻不断。</p><p>  应对床位不足,“封城”第二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月24日相继开始建设,十多天建成,创造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但“两山”医院的2600个床位,收治能力依旧有限。</p><p>  关键时刻,征用一批体育馆、会展中心、培训中心等大空间场馆,改造成方舱医院,成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关键之举。</p><p>  2月3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三个方舱医院连夜开建,仅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三个方舱医院投入使用,一共可提供3000多张床位。</p><p>  “方舱医院以往没有采用过,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这样评价方舱医院。</p><p>  方舱医院成为托起生命的“希望之舟”。一个月内,武汉市完成16家方舱医院改建,86家定点医院改造,新增6万多张床位,相当于新增60多家三级医院的床位数。2月下旬,“人等床”的危急局面,终于转变为“床等人”。</p><p>  组建院士巡诊团队,成立联合专家组,集中讨论死亡病例、7次修订优化救治方案,组织插管小分队……一项项探索临床应用,一个个生命得以挽回。</p><p> 自2月上旬发热、胸闷、腹痛等症状就医,在无创呼吸及插管通气效果不明显,90%以上肺功能丧失的情况下,40岁的患者“老胡”生命危在旦夕。</p><p>  依靠ECMO(俗称“人工肺”)的支持,医护人员开展俯卧位通气、气管镜吸痰救治,4月5日“老胡”顺利脱离ECMO,40天来第一次用自己的肺实现自主呼吸。</p><p>  3月10日,16所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8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次为0……</p><p>  人们为患者的康复而欣喜,也为逝者离去而哀伤。</p><p>  刘智明、李文亮、夏思思……一个个白衣战士用生命践行使命,他们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p><p>  4月4日清明节,国旗低垂,汽笛长鸣。湖北省、武汉市各界代表等来到长江之畔的汉口江滩,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p><p>  “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逝去的每一位同胞,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参与悼念仪式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郑亦沐说。</p><p>城市“复苏”:按下“重启键”</p><p> 战“疫”,艰苦卓绝;曙光,逐渐显现。</p><p>  历经百天的隐忍与等待之后,武汉,正在按下“重启键”——</p><p>  3月22日,武汉市27个过江桥梁防疫检测点和主城区近80个防疫检查点全部撤除;</p><p>  3月23日,武汉公交集团部分公交线路实际演练,110余路公交车上街试跑;</p><p>  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p><p>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p><p>  渐暖的春日中,一切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寂静了许久的城市,正在逐渐恢复到熟悉的模样。</p><p>  ——面香四溢,武汉街头,一家家热干面店铺重新开张。“熟悉的味道回来了,熟悉的武汉回来了!”有市民感慨。</p><p>  ——热火朝天,工业企业中,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复工复产有序进行。截至4月4日,武汉规上工业企业开工2853户,开工率97.2%,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八成以上。</p><p>  ——分期分批,武汉市把全市50多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向医疗资源丰富的10家医院集中,分4批恢复定点医院正常医疗秩序……</p><p> 寒雪梅中尽,</p><p> 春风柳上归。</p><p>  江城大地上,人们正与时间赛跑,用更高的效率追回因疫情带来的损失,以免这场伤痛伤及这座城市经济的筋骨,让这个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5万亿元的城市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不至于太失速。</p><p>  “停校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武汉的大中小学,早已在网上“开学”,学生们居家“线上学习”。</p><p>  4月7日夜晚,凝神细听,居民小区中,不时飘来悠扬琴声、童音清脆的读书声……</p><p>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英明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和部署下:</p><p> 武汉——正在向着希望出发!</p><p> 中国——正在向着强盛前进!!!</p> <p>注: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