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上里、蒙山顶上茶

陈英

<p>來到上里,</p><p>我突然感到</p><p>到处充满,</p><p>浓浓的</p><p>乡情……</p> <p>这里有,</p><p>蒙顶、羌江……</p><p>还有,</p><p>雅雨、雅女、雅魚…….</p>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雅安历史悠久,先秦时代就已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富林文化”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址。<br> <br>清初仍为雅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雅安属上川南道,辖名山、荥经、芦山、天全、清溪、雅安6县。雅州府是雅安历史上辖境最广阔的时期。在此期间,清廷正式收缴了天全高、杨二土司印信封号,实行改土归流,结束了760余年的土司统治。<br> <br>2000年12月,撤销雅安地区设立雅安市(地级市)。 [3] <br>2012年11月6日,撤销名山县,设立雅安市名山区,以原名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名山区的行政区域。<br> 雅安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br><br> 截止2016年10月,雅安市国家旅游景区达到14家(碧峰峡、蒙顶山、上里古镇、安顺场、东拉山、熊猫古城、金凤山、云峰山、硗碛藏寨-神木垒、花海果乡、周公山、龙门古镇、喇叭河、飞仙关),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神木垒);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石棉县),省级旅游强县1个(雨城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雨城区、名山区、汉源县、石棉县),省级特色乡镇5个,省级精品村寨4个。 旅游地有汉高颐阙、白马泉、碧峰峡、蒙山风景区、唐代摩崖造像、严道古城遗址、富林文化遗址、安顺场渡口、田湾河、汉樊敏碑阙、飞仙关、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板桥风景区、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宝兴邓池沟熊猫故乡、九襄古镇、牛背山、大渡河峡谷等。 蒙顶山景区总面积54平方千米,核心面积15平方千米。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成都西南边缘的名山县境内,紧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国道。东距成都110千米,西距雅安5千米。是集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祭祀文化、红军文化于一体的景区,并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 碧峰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成都市136千米,距成雅高速公路口15千米,距雅安市城区16千米。属砂岩、砾岩、泥岩构成的峡谷型自然风景区。碧峰峡景区由两条“V”字型峡谷构成,左峡谷长7千米,右峡谷长6.5千米,峡宽30—70米,高100—200米,青峡对峙,景色秀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素有天府之肺”的美称。峡谷系古时剧烈的地壳运动,经雨水长期冲刷形成近90度的陡壁峡谷,并在谷底裂点形成数十条瀑布。 黄龙湖位于陇西河中游,紧邻碧峰峡,雅上公路沿湖蜿蜒。此地古有黄龙庙,20世纪70年代水库建成,黄龙老街被淹于湖底。黄龙湖周围山峦起伏,湖呈带状,蜿蜒长约3千米,水面20万平方米。<br><br> 千佛岩摩崖造像又名千佛岩,位于后盐村北,在黄龙湖东约6千米的山岗岩壁上,从公路边隔溪水北望,山岗约百米高的岩壁处,千佛岩掩映于树丛中。 上里古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成都市147千米,距成雅高速公路口26千米,距雅安市城区27千米。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安顺场古镇位于石棉县城西北11千米,松林河与大渡河交汇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景区内主要人文景点有红军渡、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机枪阵地遗址、红军标语墙、安顺古街、松林地藏寨、土司炮台遗址等。2013年9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牛背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境内与泸定县交界,属二郎山分支,原名大矿山、野牛山。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山顶海拔3660米。四面环山中间突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它与达瓦更扎同时获得360度全方位“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和绝佳摄影圣地的美称。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 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br>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工古道进入 [5] 的重要驿站。<br><br><br>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上里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br><br> 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br><br>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br><br> 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至今给我们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参观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br>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br>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br>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br> <br>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上里并驻扎半年之久,在镇内留下的数十幅石刻标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br><br> 当今,《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一批影视剧将这里作外景地,到这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br>与繁华的江南古镇相比,或者与阆中相比,上里多少透出乡间的感觉,也不是那么著名,不象周庄或者阆中那样的游人如织,尽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风格的寂静中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园里出神……<br><br>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 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br>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br><br>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了陈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是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br><br>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br><br>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br>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br><br>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br><br> 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二仙桥,是单孔石拱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与周围山峦、河 <br>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关于三次建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清乾隆初,为方便两岸居民生活交通,拟在陇西河上修建拱桥。前两次均在建成之即遭洪灾而冲毁。<br><br> 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br>白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br><br> 白马泉所在地,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该泉原名“龙渊”,仅是一滩水。相传唐僧西去取经分南、北两路,南路曾经过白马泉。唐僧进庙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用泉水。<br>此泉水与东海相连,见龙马便涨潮朝拜。当地僧人见状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离开后,立即围泉水建池,原为解决生活用水,后住持高僧得菩萨点化,得知得知原委,将“龙渊”奉为圣泉,并改名“白马泉”。现白马寺内香炉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经为主题的浮雕装饰。<br><br><br> 风土人情<br>逢年过节的时候,镇上的居民请戏班在戏楼唱戏,其中蕴涵着“万人共乐”的思想。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雅安上里古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年猪节旅游主题活动正式开幕,传统的农家过新年、杀年猪、看大戏的喜庆场面。<br><br> 蒙顶山风景区<br><br>蒙顶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景区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 [1] <br>蒙顶山风景区,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br> 百丈湖之西3公里处、国道318线旁的“茶马司”,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br><br> 天盖寺<br><br>于蒙顶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据传这些银杏是吴理真亲手所植,距今已两千多年。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顶山》碑为最。<br> 永兴寺<br><br><div>永兴寺坐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br></div>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br><br>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也称蒙山红军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蒙顶山之巅,位于蒙顶山的皇茶园之上。这里原来是蒙顶山天竺院旧址,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是为纪念这一史实而修建的,馆名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题写的,馆内的史料除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里面的电视在反复播放百丈关战役的情况。馆内还有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纪念馆周围还有红四方面军217团所挖的战壕、交通壕、掩体工事等遗址。<br> 阴阳石牌坊<br><br><div>阴阳石牌坊前有一石屏风,牌坊和屏风均建造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屏风上的麒麟浮雕,头顶辽阔云天,足踏翻滚海水,是蒙顶山的一大奇观。屏风背面是仿唐代袁天罡的阴阳图。牌坊为三开门布局,之所以称“阴阳石牌坊”,那是因为牌坊右门上方的双狮戏球浮雕常年为干,而左门上方的双凤朝阳浮雕和中门上方的龙凤呈祥浮雕则常年为湿。牌坊正面横额为“西来法沬”、“一瓢甘露”、“蒙露聚龙”,字体古朴遒劲,这三幅题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br><div><br></div></div> 茶史博物馆<br><br>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共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7大功能区。茶博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祥地和发源地,以及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博物馆中陈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各类名茶、边茶的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br> 皇茶园<br><br>皇茶园坐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br> 蒙顶山风景区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br><br>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