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妈常说:“哪一个外孙不喜欢走姥姥家”?(我们乡下还是叫姥姥的多些,大概南方城市叫外婆吧)确实如此,小时候,只要有时间便便去姥姥家,正如我外甥他们现在只要周末都会吵着到我家来一样的。现如今,姥姥去世也十年有余,我时常回味,为什么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呢?想来是因为那里有亲情。</p><p><br></p> <p> 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去世的都早,只有姥姥长寿一些,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对于姥姥格外亲切些。俗话说:“外孙是姥姥家的狗,吃完摇摇尾巴就走”。说的很贴切呢,任何时候去姥姥家,姥姥、大舅、大妗都是把压箱底的好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特别是在那个物质不是很丰富的年代,于我们而言,当然喜欢常去姥姥家了。</p><p><br></p> <p> 更早的记忆也没有了,记忆深处的姥姥家还是在白塔集乡税务所大院,那是童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截止现在去那边还有很多人能够认出我来呢。从我家到姥姥家大概十几里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去一趟姥姥家也是很不容易的,每次去都要准备好些衣物,起码要住几天的。很小的时候,爸爸有辆摩托车,去姥姥家就把我们一家全都带上,我和四姐坐在车前面,老妈和另外三个姐姐坐在后座上,亲娘勒,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坐的下的,反正我们一家沿途绝对的回头率百分之百!再后来,往姥姥家通班车了,到了周末带好作业,爸妈就给我们一块钱自己坐车去了,快到的时候就会发现姥姥在路边老远的张望,在路口等着我们,守望着·······</p><p><br></p> <p> 姥姥那时候住的是税务所大院,里面住的都是职工家属,小姨一家也住在院子里,三姨一家沿着院子后边的塘埂走过去就到了,所以每次去姥姥家都相当于走三家亲戚。大院里靠南边是一排大树,“大树下边好乘凉呀”,夏天中午不睡觉的我们,娱乐活动都是在树下举行的,晚饭一般也都是在树下吃,两棵树干中间还系的有秋千,每个小孩估计都从那个秋千上摔下来过,西南角是一口井,院里用水都来源那口井,话说那时候的井水真甜啊,夏天舀上来喝一口真真就是透心凉,西瓜、凉面都是靠他来降温的,我时常在想,那井口和地平线一样,旁边也没有护栏什么的,怎么也不怕小孩玩着玩着就掉进去了。院子中央有一颗无花果树,不过我从来没吃过。西边是公共厕所,说到这个厕所也是一个梗啊,小时候传言厕所里有“花脸鬼”,刚进厕所门的时候又摆着一口棺材,无疑又给这个厕所增加了一点恐怖色彩,这导致我小时候不敢去上厕所,一直等着有人去的时候结伴过去。院墙出去就是一汪池塘(当然我认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甚至伴随着一点阴森),北边和东边就是住房了。</p><p><br></p> <p> 去姥姥家,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在我们家女多男少的环境里,一般晚上都会叫我和姥姥一起睡,说实话,那简直是一种煎熬啊,因为姥爷的遗像就摆在姥姥屋子里,晚上睡觉的时候,姥姥叫我睡在他的脚边,头挨着窗下,然后正对着姥爷的遗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只要你盯着照片看,不管你站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觉得照片上的人在盯着你看,伴随着撒进来的月光,姥爷的遗像越发清楚,导致我每次去姥姥家都最害怕晚上睡觉,要是一不小心夜半醒来那简直就是完蛋了·····</p><p><br></p> <p> 关于去姥姥家吃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大舅他们都是拿压箱底的东西给我们吃,我小时候喜欢吃白煮蛋,关于这个现在老人们还时常溜我呢。</p><p><br></p> <p> 后来姥姥搬来我一条街上,去姥姥家就更方便了,放完学骑自行车、走路就去了,就好想去自己家一样,到饭点就在那吃,晚了就在那睡,真是来去自如,应了“外孙是姥姥家狗”那句话了。一直持续到上高中姥姥去世,都保留这个习惯。</p><p><br></p> <p> 姥姥去世也算是极尽哀荣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后,我们就没有了姥姥。记忆中仍然会经常浮现出姥姥坐在门洞前,张望着过往的行人,祈盼着我们的到来,守望着家,守望着亲情。</p><p> 2019年6月4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