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六月二日到六月八日,我几乎每天一个下午的时间,游走在青岛的浮山之中,如果时间再充足,体力再好一些,可能把浮山所有的山头都走遍,那有多好。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我走马观花式的粗略将浮山走了一遍,总体感觉,浮山是一座非常非常美丽的城中山,假以时日,如果浮山得到青岛市人民政府哪一位领导的重视,稍微修饰,浮山必将大放异彩。不过青岛市北区管辖的浮山后,近几年做了一定的功课,浮山后区域,从动漫工业园入口到鲁信长春花园一线的山脚部分正在打造浮山生态園,不知何时能够继续向上延伸,不需要太奢侈,哪怕就是一米左右宽的步行道,肯定是一项造福民生的绝好工作。希望我的诉求能得到哪一位关心民生的青岛市府领导关心。</p><p>应该说,我在六月二日前,查找了一些资料,浮山百度,网友的帖子等等,对浮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根据我的认识,简单的介绍一下浮山的前世今生。</p><p>如果青岛的历史按照秦始皇在即墨设不其县那青岛建制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如果青岛历史按照明代洪武年间设浮山所开始,青岛建制就可以追溯到明代,当然现在一般是讲青岛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时间为1896年至1898年起始。</p><p>说到浮山不得不说说浮山所,1368年明代洪武元年,浮山设所(五品)隶属鳌山卫辖区基本是目前青岛市区到李沧区,现在的401医院为演武场,现在的市府位于当年浮山所的西南角(取自名人说浮山)</p><p><br></p> <p>青岛拥有海上第一名山崂山,崂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大约二十公里来到浮山,继续延伸至团岛山,没入胶州湾,在胶南地界,隆起部分为大小珠山,浮山位于整个崂山山脉的中间地带,因为同属崂山山脉,所以许多特色与崂山风景区有很多相同之处。</p><p>青岛浮山位于青岛市东部,横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三个区,山前隶属市南区,山后隶属市北区,东部隶属崂山区,浮山东西长五公里,南北宽二公里,总面积七点五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386米。</p><p>青岛浮山是青岛市区十几座山头中面积七平方公里(最大),海拔高度386米(最高),向型石最多,石径最难行,自然风光最秀美的城中山峰。</p><p>浮山原名为浮峰山,清代为文峰山。当地人称浮山久尔久之,就定为浮山了,浮山计有九峰,青岛人称浮山九点,浮山原居民说浮山上只要有大雾弥漫,浮山周围就会下雨,有个谚语说浮山戴帽,大雨来到。</p><p>浮山的特色;整个浮山下部为山基部分,上部突兀出九个山峰,地基部分植被覆盖率非常高,而上部山峰部分全部为花岗岩地貌特征,怪石嶙峋,向型石众多,如果不登上峰顶,只在山基部分,美景基本看不到,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真正美景尽收眼底。</p><p>附进山图,不过现在浮山后只有六小区开门,其它不为游客开放。</p> <p>乘坐公交车202路226路227路382路在青岛市社会福利院下车,从青大一路向宁德路走大约四五十米右手方黑色铁门内即为康有为墓,大门右侧有这块康有为墓地简介的牌子,现在大门锁着,我去了几次,始终未能进去,六月五日,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从门缝里挤进去,一览康有为先生的墓地。</p><p>康有为先生是政治家思想家,清末著名维新派六君子之一,康有为墓地原址在青岛李村枣儿山(象耳山),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福山支路五号故居中,1966年青岛一中学学生破四旧时,将康有为墓挖出来,回来青岛市博物馆王集欽先生以造反有理展览为由将康有为先生颅骨收起,1980到1983年青岛市选址浮山前安葬新址占地一万平方米安葬了康有为和其儿子儿媳。1985年10月27日举行了康有为迁墓仪式。</p> <p>门口的康有为墓导览图。</p> <p>进入大门,拾阶而上,四十余级石阶,后有一平台,平台右侧有两块康有为墓碑,</p> <p>墓碑后为青岛市文物管理局关于康有为墓重修记。</p> <p>左侧是康有为的学生刘海粟先生撰写的碑文,刘海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p> <p>康有为墓,墓后种植了六棵龙柏,代表了当年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浩气长存。</p> <p>右侧是原来的墓碑</p> <p>原来的墓碑为康有为弟子吕振文(举人)撰写,碑后有143字的墓志铭。碑文为“南海康先生之墓”。</p> <p>沿着右侧小路前行,还有王献堂墓。</p><p>王献堂日照人,(1896—1960)中央国史馆总纂修,山东省图书馆馆长。长于金石,诗书画印都是名家。</p> <p>王献堂墓</p> <p>不知道为什么,王献堂墓并排两座。</p> <p>参观完康有为墓后,可沿着青大一路直行,石径通浮山西峰,也可以走社会福利院前,到社会福利院神经病院左拐,路左侧有一小水库,水库边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经常有来此接泉水的朋友,这里是荒草庵。</p><p>荒草庵,曾经有黄姓居士在此,所以也称为黄草庵。此庵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东头,大麦岛,王家麦岛,大尧,小尧,徐家麦岛,浮山后等八个村庄共同修建,多年来,每年正月十六,都举行庙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庙会停办。</p> <p>这是小水库中的鹅</p> <p>山门</p> <p>院门外的荒草庵石碑</p> <p>院门外有大约近十棵老榆树,看起来每一棵都有百年。</p> <p>石阶上荒草庵大门紧闭,据守护人称,因为年久失修,害怕出危险,不让游人进入了。</p> <p>院内有两大一小银杏树,大银杏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小银杏树是它们的繁生出的后代。</p> <p>荒草庵内供奉南海大士,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据说内有三官殿,娘娘殿,阎王殿等。</p> <p>荒草庵外有两口井,称之为神泉。不少的市民来此打水。</p> <p>廟内的大银杏树</p> <p>荒草庵后墙。</p><p>如果想爬浮山,可沿着廟左侧道路上行,走到青大一路上山。右侧的路通到浮山第六峰(雏凤顶,据一位山友说,这条路现在没法走。如果想去,可以从小水库边神经病院上山。不过疫情开始后,这条路被堵死了。现在如果想去雏凤顶,需要走青大一路,青大三路到栖凤谷入山,也可以在青大一路乘坐公交车,到海游路,换乘415路到栖凤谷终点站。</p> <p>沿着坡路上行,岔路口走右侧,到这块牌子处右拐,路左侧有山门。进入后,走一荒草丛生的小路,距离一百米处,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芯取石遗迹。</p> <p>1949年9月30日中国政协决定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芯石就取自浮山,取石原址就是这里,一块重达300吨的花岗岩经过第一次加工,成为103吨的花岗岩,运输到孟庄路铁路站,第二次加工为94吨的成品,经过千辛万苦,运送到北京。</p> <p>当时的采石工人</p> <p>采石介绍</p> <p>从纪念碑处开始,走木栈道上行,走到这里,不要再走木栈道了,拐出去,走大道。</p> <p>在平台上可以拍照,</p> <p>拍照石老人</p> <p>浮山美景</p> <p>这里非常奇怪,拍摄的照片,向左看是下坡,向右看是上坡,其实,这里是一段非常陡的上坡路。</p><p>爬上去这段坡,右侧是一条通往海龙路的道路,继续前行,有一足球场,足球场右侧有一条小路通往八九峰的垭口,足球场左侧,需要上行,不要下行,大约有四五百米,看到朝阳庵石碑。</p> <p>朝阳庵碑刻。</p> <p>碑刻后有一个山洞,山洞很浅,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洞口的树根倒是有点意思。</p> <p>沿着碑刻后的石阶,上去就是朝阳洞。</p> <p>朝阳洞—又称为全圣觀,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有这个朝阳洞了,</p> <p>朝阳洞,洞口上方有一国泰民安的牌匾,左右两侧是当年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对联,上联;藓崖直上飞双履,下联;雲洞前头岸幅巾,</p> <p>洞内计有三间,向里延伸还有一间,分别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p> <p>从朝阳洞继续上行</p> <p>回头可以看到小麦岛</p> <p>来到雏凤顶和仙砚峰崖口处,碰到一对中年夫妇,告诉我,这里是黑风口,也叫二鬼把门,其实根据像型石我感觉叫关公拜师更贴切。</p> <p>雏凤顶</p> <p>崖口链接部分有巨石垒的墙,</p> <p>翻过石墙,下面就是浮山后了。</p> <p>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行程。</p> <p>到达一处挡水坝处</p> <p>水边有一个小亭子</p> <p>飞来石</p> <p>六月五号,从燕儿岛路宁德路口进山,从青大一路下山。这是西峰顶,也就是浮山第一峰。</p> <p>西峰上的避雷针架子</p> <p>于白头翁邂逅</p> <p>六月七日,从鲁信长春花园下公交车,距离车站最近的浮山生态园入口封闭,浮山后的几个入口只开放了六小区入口。经一保洁阿姨告知,距离车站有二十几米的树丛中有一条非常隐秘的小门进入,路遇几个干活的当地村民,给我指了一条比前一天更加艰难的道路。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p> <p>开始道路还可以</p> <p>一路兴致勃勃,不时的拍照浮山的美景。</p> <p>越往前走就发现出问题了,道路越走越窄,路遇几个山东头来打水的村民。</p> <p>据说这是达摩像型石</p> <p>半山腰上遇到一打水人,热心的打水人劝我放弃。</p> <p>下山的小道边上又一个七十年代挖的山洞。</p><p>从这里走小道下方来到浮山足球场,沿着侧面的道路下山,最后回到海龙路,如果不拐弯直行,大约一公里就是海安路,在海龙路入口处有警备区部队宿舍,梅林山庄,可以乘坐632路公交车到香港中路。</p> <p>就是这个位置下方</p> <p>石刻,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耻辱,希望大家能够前去观看,牢记历史不忘耻辱,发奋图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我上山的路</p> <p>八九峰垭口两个山洞中间有一个儿童练习攀岩的地方</p> <p>山东头的水库</p> <p>右侧的山洞</p> <p>左侧的山洞</p> <p>右侧通往六小区的道路</p> <p>垭口顶部,第八峰上不知道什么人的涂鸦</p> <p>站在垭口上拍照的日本人石刻</p> <p>据说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时挖的山顶洞</p> <p>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浮山上驻扎的部队当时住在这里</p> <p>沿着小路下山,寻找当年德国人修建的地堡,但是没有找到,据一位山东头的村民说,当年的地堡已经没有了,不是七十年代红卫兵破坏的,是大埠东小埠东村村民炸掉了,具体原因不详。</p> <p>不知什么人在八峰顶上的杰作。</p> <p>像型石,母子情深。</p> <p>下山的小道边上又一个七十年代挖的山洞。</p><p>从这里走小道下方来到浮山足球场,沿着侧面的道路下山,最后回到海龙路,如果不拐弯直行,大约一公里就是海安路,在海龙路入口处有警备区部队宿舍,梅林山庄,可以乘坐632路公交车到香港中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