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鹏航 <p> 镇安地处终南山腹地,天地钟秀,造化非凡,这里自古就是隐士高僧妙道的绝佳修行之地。早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贾岛就云游过这里,诗人贾岛还挥毫在云盖寺禅墙上写下了《题安业县》禅诗佳句: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出,只堪图画不堪行。</p> 天开画卷的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世界第一险峰道观塔云山,般若密境金台山已渐为人知。但地处太白村的九龙鼎因山谷人迹罕至,侥幸躲过人工开发,保留下了原生态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镇安境内罕见的绝佳揽胜处女地。 早就听说过九龙鼎神奇的传说:在终年云雾缭绕的太白山深处,有九道山脉绵延有情缠绕回顾,凝望守护着中间如钟鼎的主峰,故名九龙鼎。因为此地风水绝佳,唐代贞观年间,在此带领军队为国家开采铜矿的著名将领尉迟敬德,在九龙鼎顶峰和下方建成了九龙鼎寺。周末,我们几位驴友相约去心驰神往九龙仙境揽胜,暂离县城红尘喧嚣,去过一日清净自在的生活,还原祖宗生活的质朴。我们提前联系了寺院主持王师父,王师父说到时会与其他三位女居士上山为我们做饭烧水,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p> 早晨5点30从县城出发,沿镇云路穿过风凸岭不久,就到了九龙鼎附近的村落,一袭褐色僧衣的王师父已在路边久候,还有两位女居士随行。</p> <br> 驱车沿着一条简易矿山路颠颠簸簸行了十多里,我们便弃车步行蜿蜒而上。这里山峰俊秀,满目葱茏,耳边时听鸟鸣和潺潺的泉流声,间或见一练瀑布飞珠溅玉。无名的野花到处都是。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粉的,各色都有,或在路边笑盈盈绽放,或在丛林恣意点染,或在绝壁摇曳自芳。天然氧吧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我们身子被花香浸润得清新淡雅、引得黄的、白的、浅灰的蝶儿围着我们身边不愿散去、一直伴行。若不是初夏的声声蝉鸣时时提醒,我还沉浸在野花依旧笑春风的时节里面呢。“人间已是四月天,山中野花始盛开。”的佳句自然吟出。一路上看着野花那娇嫩若婴儿般的笑脸和充满活力的初生嫩条,我们的心都快被融化掉了。 越往上走,山路越发险峻,草径也越发陡峭。到处古木参天,隐天蔽日,一线天处较多,若没人领路,就会迷失在茫茫林海之中。同行的连老师说他上一次与朋友来,根本找不到地方,只有怏怏而返。只有到了这里,才能体会到古人为何说“三人行”的道理。没有3人,根本不敢来这里。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你想自己走就怎么走,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多大声就多大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管?可以暂时放浪形骸,姑且在天地间潇洒做一回散人。 行了又行,歇了又歇。同行的华老师和姚老师都有点喘气了,蓦然见百丈绝壁上悠悠垂下的一根摇曳绿藤,我幻想着自己如李白笔下的谢灵运一样,可以拽着这天梯,一下子登上九龙鼎顶,这该多么惬意呀。 一路上,66岁的师父与其他两位女居士,不时地给我们解说着四周的风景,遇到我们想休息时,便提醒我们到向阳处坐。王师父还怕我们坐脏了衣服,每次都是折来干净树枝叶让我们垫着,还把自己买的茉莉清茶、小面包、水果往我们手上塞。同行的另一位女居士,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芙蓉王烟,边敬烟边说:哈不烂烟,甭嫌弃啊!王师父每上一趟山就得走4个小时。这种厚道,这种慈悲,这份恭敬,这份淳朴,这份坚守,不就是佛菩萨心肠吗? 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看见了掩映在群山树丛中的九龙鼎寺。从外表看,好像是一个废弃的农家四合院,那份荒凉、那份孤寂、那份清净,化作一种永恒定格在天地间。<div> 就在我们感叹之际,寺院内迎出了三位女居士,淳朴憨厚地笑着招呼我们:师傅们辛苦了!我刹那间眼角有点湿润,想起了似曾相识的那一幕:七、八十年代,我从外地读书回家,妈妈就是在类似的院落外候我回家的场景。我在心底说:妈妈,我回家了</div> 九龙鼎寺由主殿和两旁的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院内长满了低矮的杂草,显得有些破败。瓦屋年久失修,屋内有被雨水浸泡的痕迹。正殿内泥塑的圣像庄严肃穆,佛像面部彩塑已经被屋顶上的漏雨所侵蚀若泪痕,沧桑中含眸寂坐, 更显静谧慈悲。供桌上没有名贵香花和精美水果,只有山花和农家馒头,柿饼,花生等,有的已经被松鼠啃食。佛台上不时闪过一只松鼠,若孩子一般,滴溜溜着眼珠好奇而警觉地看着我们。 王师父的母亲是前任的主持,圆寂后的灵古塔就在寺院一侧。王师父早已把这座寺院与妈妈紧紧连在了一起。<br> 王师父与五位女居士对即将倾倒的古寺极为担忧,主殿后面因山体滑坡导致护坎外凸,如果遇到暴雨天气,山体下泻可能会摧毁寺院。有一次屋顶掉下一片瓦砸在王师父头上,师父都被砸晕了。师父与居士们都希望政府能够修缮寺院。但这里远离人家,修寺院需要资金倒是不多,可是修路就需200多万。<br>王师父和其他居士谈到这所寺院时,充满了感情,这是她们几十年坚守的精神家园,是她们多年精心护持的心血。文革前后,有一位魏师父一直守护在这里不肯离去,九龙鼎上的寺院独存,其他的主殿和厢房都被毁了。魏师父无处安身,就搭了一个茅草棚住下。没有吃的,就守住不远处的一颗银杏树,终年就靠白果、山果和野菜度日。是这位魏师父守住了九龙鼎古寺。<br> 在我们的攀谈期间,居士们已经把饭做好了。先上来的居士昨晚就用自产的面粉蒸好了白生生的农家大馒头,用白豆粉和黑土豆粉蒸成了寿桃,她们清晨四点出发赶到寺院,细心为我们熬制绿豆小米粥,用地里摘来的新鲜时令菜,做了一桌丰盛的素宴。<br> 吃腻了大鱼大肉和白米细面的我们,抵御不了农家饭菜的诱惑,放量海吃。我们吃出了儿时的家味儿和乡情。 饭后,王师父与其他四位居士与去收割菜籽去了,一位老居士拄着拐杖,跛着脚领着我们上了一里路外的九龙鼎。九龙鼎矗立在群山之巅,拾阶迈上19个台阶,我们走进了云巅中的九龙鼎寺。这座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代的古寺,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的。独立于九龙鼎之巅,头顶着万古蓝天与悠悠白云,面朝着若游龙起伏的群山和波涛起伏的林海,依偎在佛陀的怀抱,面拂着丝丝凉爽之风,耳听着梵音鸟鸣天籁,鼻嗅着淡淡的花香,沐浴着香甜清新空气,一时身心与天地融为一体。恍惚间,山谷中清风拂起,丛林摇曳,九条龙脉顿时游走起舞,齐昂首朝谒九龙鼎。九条龙脉正对着九龙鼎四周的九眼泉井,泉井在阳光下泛起团团金光,中间的第五条龙脉正对的那眼泉井,正处于九龙鼎寺主殿正中释迦牟尼佛圣像的座下。我恍然大悟,原来九龙鼎神奇传说来源如此。不得不佩服我们先民的瑰丽想象与空灵智慧。<br> 在享受着旖旎风光和自由空气之际,我突然悟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九龙鼎是终南腹地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自然与文化景观,正因为没有被尘世污染,没被开发,才可以完整保存古朴风貌。这是大自然馈赠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我们留给子孙开发的瑰宝。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或许,更有智慧的子孙会把这里保护开发的更美更好。<br> 一切无不是法,无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