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科整合是教师研究课程、创生课程和研究课堂教</h3><h3>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综合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各学科教师探索学科整合的操作方法,打通几个学科教研的界限,共同来研究课程整合的问题,这是课程从分科的碎片化教学走向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尝试,对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h3><h3><br></h3><h3>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教研活动中看到,学科整合的</h3><h3>形式大多是这三种:第一种是“学科加学科”模式,如“语文和音乐”的整合、“数学与科学”的整合、“美</h3><h3>术与综合实践”的整合等。让我们觉得学科整合就是学科教学的简单相加,似乎就是一门学科上一点,另外的学科上一点。这样的做法引来许多质疑:这是什么课呢?这节课两门学科都兼顾了,各自的目标完成了吗?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学科整合应该是“一门学科主导下的课程化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还是语文课,但语文课中的某些知识点就要运用美术的形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语文整合了美术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这样一来,大家都基本接受了,听课的语文老师感觉语文更加形象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美术老师也很开心,美术课终于和语文“并驾齐驱”了。</h3><h3><br></h3><h3>第二种形式更加高明,就是“主题式研究”模式。</h3><h3>用相同或相近的“研究主题”,将各个学科教学“串”</h3><h3>起来,达到教育和教学的双重目标。比如,某校以“劳动”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课讲读劳动的诗词名篇;数学课用数学方法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综合实践课带学生体验农场生活;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将劳动中的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班主任组织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演讲比赛等进行成果展示。或者,有些学校每年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如民间文化、节气文化等,要求各学科教师定期在教室、走廊展示主题性学习成果。这种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大规模地组织,为学校形成特色文化提供了</h3><div>舞台。</div><h3><br></h3><h3>第三种是“拓展式整合”模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h3><h3>学中的常规做法。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布置课外或校外<span style="font-size: 17px;">拓展作业。这种实践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一般超</span>越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比如,美术课学习了设计贺卡,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份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美术作业把技能拓展和感恩教育整合在一起。语文老师教了观察日记,就会组织学生养花草、养蜗牛,对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不但收集了写作素材,也增加学生科学学科知识,实现了语文和科学的整合。</h3><h3><br></h3><div>课程整合形式还会有很多,都是有效的尝试,我们</div><div>列举出来并没有褒贬的意思,而是观察之后进行思考</div><h3>学科整合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这些形式是不是已经<span style="font-size: 17px;">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些模式一定有效吗?根据我们</span>观察和访谈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最大的收获有两方面:一是增强了课程意识,二是丰富了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课程整合的质性主旨,即“综合学习中更好地达成学科学习目标”,似乎还没有老师能够确定。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整合形式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条途径,就是一种“外在的整合”,即形式上的学科整合。这些老师备课的时候最主要思索的问题是:“如何使不同内容联系在一起”或者是“根据主题我要做哪些事情”。推理一下,如果教师花大量精力在这些外围的问题上,就会弱化敦</h3><h3>学目标意识,学科教学为了整合而教会,资源吊丰富了,但深度不够,形式虽多样了,但目标定位随意。我想这肯定违背了课程整合的初衷。</h3><h3><br></h3><h3>那么,课程整合的探索进程中到底被我们遗忘了</h3><h3>什么?理想状态下的学科整合应该是促进教学的,为什<span style="font-size: 17px;">么还是让我们感觉到一直徘徊在门外?要回答此问题,</span>我们仍旧要回归学科教学的本源来考量。一节课为了什么?我们粗浅地认为,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课程整合首先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后才是综合素养的培养。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学若放松了实质而追求外在形式,学科整合只是美丽的外衣,总会被抛弃。因此,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课程整合才有说服力和生长力,这恰恰被教师们忽略。</h3><h3><br></h3><div>课程整合的重点应该逐步由外在转向内修,就是</div><div>“学科内整合”模式。“学科内整合”是指研究重点在</div><h3>学科本身,把本学科内的碎片化的知识点结构化、链接<span style="font-size: 17px;">化、整体化,这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例如,作</span>文教学一般都安排在阅读教学之后,语文老师备课的时候,总是先准备好几篇精读课文,然后再准备作文教学的教案,导致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默写了诸多好词好句,在写作中却不会运用,还要翻成语字典去找,这是碎片化教学的结果。又如,大部分美术教材按课标的要求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每个领域在每册中数量不均等,同一个模块散点分布在12册中,教师在备课中根本看不到这一课在教材体系</h3><h3>中的地位和联系,造成教学的碎片化。其他学科也是如<span style="font-size: 17px;">此。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整合的重心是学科内的整合,</span>教师的大量精力应该放在研究教材,整合本学科知识上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目标的达成。学科内部整合往往被教师们忽略,就是因为研究教材费时费力,相当烦琐,再加上教材内整合好比对国家教材动一个大手术,需要很强的课程架构能力,望而却步在所难免。如何进行学科内的整合?我校美术教研团队的做法值得借鉴,“学科内整合”的具体做法如下:</h3><h3><br></h3><div>一、内容横向一体</div><div>横向整合就是对一册教材的所有课进行比照,运用</div><h3>“主题元素”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架构, 邢形成三至五个教学板块,把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备课不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而是按照板块进行备课,减轻备课负担,学生也可以连续学习,把一个美术技能和知识学深学透。如以下四课,《鱼纹样设计》《徽标设计》《安全标识设计》和《家乡的桥》,前三课属于设计运用领域,后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四课没有直接联系。于是,教师用“鱼”这个主题元素进行整合:学习了鱼纹样设计之后,接着是鱼节徽标设计,然后是水族馆安全标识设计,最后是“年年有余桥”的造型设计。这样的横向整合,打破设计和造型两个学习领域界限,让知识前后联系,生成技能迁
移,压缩了学习时间,使学习变得简约而高效。</h3><h3>
二、模块纵向一体
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这是全局思维模式。运用在教学中就要让教师看到一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知道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前后联系,才能明白我要做什么。这就要求对整套教材进行梳理,架构知识模块,形成课程链,最后达到课程纵向 5化。丝 整合的好处是,课程由原先的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每一课教学内容不是前后之间的排列关系,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在一个整体中的重要局部。有了这样的整合课程,教师就能正确把握整体的目标和每一课的价值和地位,不随意增降学习难度,不随意更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就可以十分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教学更加有效。</h3><h3>
美术组把 12 册美术教材进行分类整理,梳理成为中国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线面造型等十多个模块,打破领域界限进行课程重组,让美术教师很清晰地看到每个模块的整体和局部,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如四年级美术《线条的魅力》一课,这课属于“线面造型模块”,此模块总共26课,本课的位置是第18课,由于有前面 17 课的铺垫,教师不必要在认识各种线条上浪费时间,而是重点进行线条表现力的教学,为后期的植物写生、自行车写生、人物速写等写生教学和物体质感表现做准备。</h3><h3><br></h3><h3>三、课程校本化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教材要求的学
习工具无法采办,课程情景远离学生经验,或者是学校有更好的教学资源,前者是按照教材无法实施,后者是学校课程比教材丰富,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需求,这就是课程校本化整合。课程内容校本化就是将教材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整合,它有别于另起炉灶式的教学拓展,而是教学目标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增选。校本化的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学生作品 快乐的家 周钰彤 506 班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求,能够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如六年级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教材列举了书法、青瓷烧制技艺。木拱桥营造技艺、藏卡等“非遗”项目,由于没有直观的教学资源,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而学校有一项浙江省“非遗”项目叫木偶摔跤,于是教师就实施了《小木信大舞台》的整合课程,在地区级教研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通过长期的课程积累,美术组编撰了与国家教材配套的校本课程《叶子的故事》和《创玩美术》,均成为浙江省级精品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最终促进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事物发展需要外因和内因,如果仅仅依靠外因的作用,是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的,但如果只是依靠内因,没有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不能成功的。如同身体素质的提升,只是依靠外在锻炼而不控制内在营养的摄取是不行的,反之仅依靠控制饮食而没有锻炼,身体仍旧不强壮。同理,学科整合要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既要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亦不可忽视对学®本身的整合研究,这样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的学R务合才具有生长力。当然,上面讲述的外在整合和内乖务合的这两种分类,仅仅是我们的立场和见解,在课堂司学中两者很难直观地看到。特别是内部整合是隐性的》
考,它或出现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或是隐藏在教师辣部里,或是在不经意间的讲述中出现。总之,学科整合头提质,内在整合的深入探索是必经之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