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至18日到开封一游。开封名称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在此建了一个城池专门用来储存粮食和兵器,取“启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启封。到了西汉时期,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为开封,这就是开封名称的由来。当然开封因为朝代更替名称也各不相同,例如:祥符、汴京、东京、汴梁等等。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这27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在开封留下了许多我们所熟知的事情。 春秋时期,开封为魏国的国都。一篇古文叫《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这样一段内容。说孟子见到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国事真的很尽心尽力,河内闹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饥荒时也是这样,了解一下邻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却不见增多,这是为何呢?孟子随后就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大王喜好打仗,请以战喻,交战开始,失败的战士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走,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样行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开封,同样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以及孙膑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也发生在开封,今天开封的龙亭就是当年在信陵君居住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 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开封建都,五代共53年,其中后梁时间最长为17年,最短的是后汉仅仅4年,五代53年共换了14个皇帝,这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所形成的。到了后周,特别是周世宗柴荣时,国家呈现了兴盛局面,可惜柴荣英年早逝,这样后周的军权就被北周殿前督检点赵匡胤所掌握,后来经过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终于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同样建都在开封。这样,开封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显赫的时期。 北宋时期,开封成为东京,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金朝人写过这样一句诗“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说的就是东京城的繁华。当时的东京城有人口大约是150万—170万之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当时西方人因为不了解东方,马可波罗还没有来到中国,西方人就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今天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其实当时的大马士革只有人口50万,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东京城内的繁华景象,今天我们所在的开封市人口在70—80万之间,只有宋朝东京城人口的一半。 在封建时期,特别是宋朝以前,夜晚实行宵禁政策,也就是晚上不让出门。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聚众叛乱,但宋朝东京城不是这样,东京城没有宵禁这一说。闻名中外的开封小吃就是在当时取消宵禁的政策下应运而生的,开封小吃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东京城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跟我们现在的KTV一样。瓦肆开的时候叫“瓦合”,瓦肆散场的时候叫“瓦解”这就是我们今天瓦解这个词的由来。 《木兰辞》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因为以前的开封就是这样子的 古时候建城市,主要考虑的是军事防御。《天子营造》中说:天子之城,九经九纬,九途九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住的地方叫城,交易的地方叫市,他们是分开的,不在一起的。北宋时期东京城更多的是考虑民生,住的地方可以进行贸易,贸易的地方也可以住宿,打破了我国传统都城建设的里坊制度,变成了开放的街道,是现代城市的雏形。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宋朝时我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因为历史教科书上是这样写的,没有错。但事实上宋朝时期国家很穷,人民很富有,是典型的藏富于民。不像隋朝是典型的藏富于国,国家很有钱,人民很贫穷,所以我们可以从隋朝的洛口仓和含嘉仓看出,因为里面的粮食直到唐朝开国二十年之后还没吃完,有的粮食都已经碳化了。 宋朝很富,富到什么程度呢?按照现在GDP去计算宋朝时期的话,当时宋朝人口占世界的15%,但GDP却能占到75%,而今天我们人口占全世界的22%,经济总量却只占到4%。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明朝高10倍,是清朝的8倍,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不过9%,21世纪重新达到这个高度。神宗元丰年间,中国华北地区的钢铁产量是15万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1788年才达到7.6万吨,宋朝士兵平均作战负重为32公斤,训练的时候还要高于这个数字,今天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训练负重还不到15公斤。有人说宋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是个遗憾,其实宋朝政府十分清楚这一事实,但为什么不愿意去收复这些地方呢?因为宋朝所统治的区域是当时最富裕的地方,像当时的大理、西夏、金、辽他们所统治的区域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蛮荒之地、苦寒之地,按现在经济学观点来看并不是人口越多、疆域面积越大国力就越强盛,而是当人口、经济和资源刚好相适应时,这样才会有强盛的国力,而宋朝恰恰属于这个范畴。 宋朝有一千多个县,而每年上贡给辽、金、西甲的岁币仅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宋朝政府认为很划得来,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清高的认为有失大国的颜面。其实宋朝政府很聪明,一旦边境发生战争,不仅人民的生活生产会受到影响,甚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所以它宁愿用一个县的财政收入换来边境的安宁。这些岁币如果分摊到每个人人头上的话,一个人一年四文钱,也就是一个烧饼钱,就可以把国家的外债给还掉。据史书记载宋辽边境因此获得119年的安宁,“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头发花白的人都没有见过打仗的。另外,虽然宋朝向辽、西夏、金交纳岁币,在边境会进行贸易,当时叫榷场,我们出口的是丝绸,茶叶,陶瓷,铁器,我们进口的是羊绒,牛肉等初级产品,我们会把我们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提的很高,把那些初级产品价格压得很低,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宋朝才能做出来,等于说进贡的这些钱最后又回到了宋朝人自己的手中,正因为采取这样的措施才使得宋朝政府更有精力来发展国内的经济。 宋朝开国皇帝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为了防止武将叛乱,制定了很多措施和政策来限制武将的权利,而同时提高文人的地位,奉行厚养士人的政策,可以说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就是宋朝。在两宋这320年里,文人最幸福,武将最郁闷。宋朝宰相一年的收入是很高的,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300万。宋朝养兵、养官的钱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70%--80%,所以宋朝的皇帝都是很节俭的,节俭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墓,比如:秦始皇13岁登基,当时还是秦王,就给自己修陵墓;康熙8岁即位,即位不久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皇帝不死,皇陵不能完工,因为一旦完工,就该入住了(这话不吉利)。你想,秦始皇13岁就开始修陵墓,到他死还没完工,这规模得有多大,得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而北宋的规定是皇帝生前不许修皇陵,皇上驾崩之后才开始修陵,而且七个月必须完工。因此宋朝的皇陵都是很简陋的,跟汉唐陵寝建筑没法比。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制定了一些政策,我们称之为“太祖遗训”,藏在一个密殿里,每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那里看碑文,碑文有三条规定:<br> 一是不得杀害柴氏子孙。咱江山是搁柴家抢来的,这要搁别人,我从柴家抢了江山,我得把柴家连根刨。结果宋朝是不得伤害柴氏子孙,即使柴氏子孙有罪也不得加刑。<br> 二是不得杀害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在宋朝,你要是读书人,你就没有死罪,所以文官没有被判死刑的。这要是没有死罪,有人贪污怎么办?杀还是不杀?祖宗家法是不允许杀士大夫的,那我就流放吧。所以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官员待遇也高。宰相工资是300万人民币,这还不算贪污的,所以三百万是小头,大头还在后面呢!所以宋朝就是再有盛名的官员,他的生活都是特别奢华的,包括我们知道的寇准、欧阳修,这些人特别讲究排场。宋朝厚待文人,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有空研究理学,去写宋词。<br> 三是永不加赋。这一条没做好,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正是由于宋朝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东京城也走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时期。东京城的繁华我们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场景。《清明上河图》直接勾勒了东京城繁华的身影,这幅画长5.25米,宽25.5厘米,里面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屋122间,舟船25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杂耍艺人,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活的北宋东京城的场景,为我们研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2002年的时候,开封市政府投资建设了清明上河园景区,现在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了。清明上河园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图中布局,采用宋代营造法式、结合现代建筑方法,集中再现了北宋京都的社会风貌,里面的工作人员全部穿戴宋代服饰,让您“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东京城的繁华来源于汴河,正是由于汴河发达的水运,才使得宋太祖赵匡胤选择了东京城作为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明,北宋时期的黄河位于今天的开封以北200里,距离相对来说是比较远的。自隋炀帝修通京杭大运河之后,汴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从开封城里穿过,承担了很多的交通运输。我们知道,开封城周围都是平原,没有什么很险要的地方,而作为都城的城市一定要有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才好。比如洛阳,北有邙山南有龙门,西有周山东有景山,绝对是易守难攻的绝好地形,而赵匡胤认为君主选择都城应该是“在德而不在险”,最终还是把开封作为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城。 东京城刚规划的时候,“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把开封城区的规划图送给赵匡胤看,太祖一看,都城是四四方方的“田”字造型,他拿起笔,在上面画了画。赵普拿过来一看,太祖把原来方方正正的城墙变得弯弯曲曲,赵普不解,就问宋太祖何因。宋太祖解释说,一是为了军事防备的需要,同时是因为开封城内的河流走向,所以今天的开封城墙依然是弯弯曲曲的,所谓的“三山不显,五门不照”。 开封城在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所淹没。根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的254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共发生决口1592多次,其中大的改道26次,每一次的黄河泛滥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开封段的黄河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出了整整13米。同样,在今天的开封城下14深处是魏国的大梁城,10米深的地方是唐朝的汴京城,城下8米是北宋东京城,地下6米是金朝汴京城,地下5米是明开封城,地下3米是清开封城,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城摞城”奇观。在意大利有一所城市叫庞贝城,这个城市和开封一样被大水淹没,泥沙淤积,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庞贝城的居民在庞贝城被淹没后就再也没有人回来了。而开封的人民不一样,黄河一次次的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他们又一次次的在洪水消退后重建家园,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个声音:开封就是我的家,有可能这个家不富裕,但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能抛弃他! 黄河岸边有这样一首歌谣,其中几句是“黄河滩,黄河滩,十年就有九年淹;家无家,粮无粮,刀尖之上过时光”,刀尖上过日子,可想而知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啊!即便是这样的艰难,开封人都没有走,都没有抛弃自己的家园,他们是爱家的。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其实我觉得国人都应该向开封人学习,无论如何都不要抛弃自己的家园。 有人说在中国有两种精神是最让人感动的,第一就是愚公移山,第二就是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确实,这两种精神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为求佛法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民族性格。但我觉得开封人重建家园的事迹更应该为我们所学习、所敬重。只有爱家的人才会爱国,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历史上许多的开封人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华章。 在开封历史上,杨家将满门忠烈,演绎了举家报国的典型。不但杨家的男人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杨家的女人们在佘老太君的率领下十二寡妇西征。在我们河南豫剧里就有很多的唱腔,《穆桂英挂帅》就是很经典的曲目。在今天的开封,有两个相连的湖,我们称之为杨湖和潘湖。杨湖边上是当年杨家所居住的地方,潘湖边上是潘仁美所居住的地方,两个湖由一个桥孔相通,但杨湖里面湖水清澈见底,而潘湖的湖水却污浊不堪。开封人常说的一句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古以来,足见分晓。其实,这是开玩笑的说法,其实是潘湖边上有很多做豆腐的,他们将做豆腐的废水倒入湖中,才使得潘湖有点浑浊,不过这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历史人物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开封的历史人物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明末的史可法,奉命守卫扬州阻挡清军南下,最终弹尽粮绝,至死不降。虽然最终没能阻挡清军南下的脚步,但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7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所战斗、工作的地方就在开封的兰考县。当时的兰考面临着洪涝、干旱、盐碱等自然灾害,是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战胜了这三种自然灾害,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兰考。今天的兰考还有个焦裕禄陵园,寄托着兰考人民对这位好书记无限的崇敬之意。 北宋在开封定都168年,这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开封俘获了宋朝的徽宗和钦宗,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其实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宋徽宗不懂得如何治理朝政,徽宗其实是中国帝王中最有才华的一位皇帝,他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无一不通,还开创了一笔瘦金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花鸟画等真迹,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1250多万的高价,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的最高拍卖纪录。另外徽宗的艺术鉴赏力也很高,对茶文化、道教文化等造诣颇深,但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对治理朝政却丝毫不感兴趣,北宋的灭亡和他有直接的联系。 宋徽宗当政25年,每年向南方索要太湖石,在开封城修垦岳,史称“花石纲”。据说当年徽宗一直没有儿子,一位老道说主要是因为开封东北部地势低,于是徽宗下令命童贯去南方运太湖石,太湖石“瘦、漏、透、皱”是一种观赏石,很漂亮。把这些太湖石运送到开封东北部,五行八卦上认为东北属垦,所以称为垦岳。这些太湖石从遥远你的太湖运到开封,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巨大的,最终这些负担都转加到老百姓的身上,再加上官员的层层盘剥,运石所到之处都是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水浒传》中很多人上梁山,就是花石纲所迫,不过说来也奇怪,徽宗把这些石头在开封东北角堆成垦岳山后,竟然先后生了31位皇子35位公主。 垦岳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是皇上游玩的地方,完全仿照白墙乌瓦的江南风格,主峰由太湖石堆成,高150米,山上存了两样东西,一种是雄黄,另一种是炉甘石。雄黄用来避蛇虫鼠蚁,而炉甘石则是为了在下雨的时候冒出烟雾,制造一种宛如仙境的氛围。北宋灭亡之后,晋朝的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东京迁到了北京,迁都后,他下令将垦岳的太湖石拆下,运往北京堆砌自己的园林,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一个回族商人承包了拆运的工程,据说当时拆下的雄黄酒达10万多斤,这个商人因此发了大财,富可敌国。今天我们在琼华岛在白塔北坡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太湖石,小巧精致,而且一到下雨天就会往外冒烟,的确是宛如仙境,这些石头就是八九百年前宋朝的旧物。 在今天开封的宋都御街上,有一座楼叫樊楼,有人说它就是东京城的天上人间,是非常高档的娱乐场所,平民老百姓都去勾栏瓦肆,而有地位的人都是去青楼,那时候的青楼同我们在电影电视里面看到的不一样。东京城最有名的青楼就是樊楼,而在樊楼最有名头牌的就是李师师。<br> 李师师的父亲是开染坊的,李师师三岁的时候被寄养在佛寺里面,因为当时称呼佛家弟子为师,所以起名师师。师师长大后,父亲因罪获刑,她孤苦无依,被一个经营风月场所的李姓女人收养成了娼妓。那时名妓光长的漂亮还不行,还要有艺术修养,李师师从小耳濡目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所以艳名远播。一次偶然呢的机会李师师遇见了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艺术上的知音。 皇上逛妓院,这事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悖礼法的,是不光彩的事情。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从皇宫大内挖了一条地道到李师师家。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李师师在认识徽宗之前,有不少相好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词人周邦彦。一天趁着徽宗生病周邦彦来探望李师师。不过他进门一落座,就听到有人通报宋徽宗也来到了李师师家。周邦彦慌了,心想皇上来了,我跑都来不及,君臣相见更是不妥,所以就躲在了床底。刚躲起来徽宗就进门了,皇帝在李师师这里享用美酒佳肴,欣赏歌舞之后,就要起驾回宫,而李师师则劝说夜已三更还是明日再走吧。可能宋徽宗那天真的有要事,最后还是走了。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底下爬出来,擦着汗感叹:好险,好险。周邦彦是文人性情,有几分轻佻,再加上目睹宋徽宗与李师师的亲密举动,应该是有些吃醋,于是就填了一首词,把刚才在床底下的耳闻目睹写进了词里,词里有几句是这样的: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只是少人行。<br> 后来宋徽宗又来见李师师,问她最近有没有新曲子,唱来听听。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谱上曲子就能唱。李师师想想就把周邦彦写的那首词唱了出来,刚唱完,徽宗脸色就变了,心想:这不是当时李师师跟朕说的话吗?难不成当时还有其他人在场,于是就追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李师师自知失言,但又不敢隐瞒,只好说是周邦彦所写。这样一来,可就给周邦彦惹祸了。宋徽宗听完很生气就起驾回宫了,没过几天,宋徽宗对周围的人说,找找周邦彦的茬,看看他的词里面有没有淫词艳曲。周围的人心想,随便找一首就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婉约词人一般写的就是两大主题——生命与爱情。在当时被称为淫词艳曲。于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 两宋时期,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为我们演绎了一幕精彩的戏剧。有秉公执法、公正严明的包拯;有奋勇杀敌、战死沙场的杨家将;有精忠报国却遭人陷害的岳飞;有通敌卖国、遭人唾弃的秦桧,这些都是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其实真正的历史也许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如:秦桧在历史上所背的都是骂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他。有一次去南京带团,在夫子庙旁边的江南贡院我见到了历代状元的简介。其中不乏有文天祥、翁同稣等人,但当我看到状元中也有秦桧时,我很震撼。以前所有秦桧的资料都写着通敌卖国的骂名,做了导游之后仔细的研究了一些资料,也很为他抱不平。我们今天的电脑中的宋体字就是秦桧所创造,后来成为南宋乃至元明清的通用字体并沿用至今。他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我们骂秦桧是因为秦桧杀害了岳飞,投敌叛国。其实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时的南宋政府无论是工资待遇、地位、居住环境,秦桧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有必要去投奔远在黑龙江的金朝吗?金朝所给的地位、待遇会比南宋的好吗?不可能滴!所以秦桧压根就没有必要跳槽,因为通敌卖国对他没有好处。另外岳飞被杀完全是宋高宗的主意,没有宋高宗的授权,秦桧根本没胆量杀害当时名满天下的岳飞。 南宋政府成立之初,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钱没钱,要粮食没粮食,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南宋政府被金国穷追猛打,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住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唯一的选择就是与金议和。那么拿什么条件来议和呢?谈判是需要资本的,而南宋唯一的资本就是投降。秦桧自始至终都是赞同议和,因为他知道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宋金两国都没有能力以武力结束战争的情况下,议和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当然,最后的议和成功,不仅为金国带来了近90年的和平,而且为南宋政府带来120多年的和平,正是在此期间,南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 史书上记载的“岳飞之事莫须有”,正是这句话把秦桧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句话令人费解,其实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们熟知的“岳飞之事,莫须有”,意思就是说岳飞谋反的事情,也许有。另一种解释是“岳飞之事莫,须有!”意思就是岳飞谋反的事正在查,“须有”就是肯定有的意思。那么岳飞不是秦桧所杀,肯定是宋高宗所为。高宗为什么要杀这位吓破敌人胆的英雄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岳飞功高盖主,赵构怀疑岳飞要谋反(两宋时期对武将一直都是有戒备心理的,岳飞一心想直捣黄龙,犯了帝王的大忌,君疑臣死,是由封建皇权的本质所决定的);二是因为当初金兀术和南宋议和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将岳飞斩首。这里不仅是国仇,还有家很,他的女婿就是被岳飞儿子岳云所杀,所以他想借议和的机会除掉岳飞和岳云,这也是高宗赵构的无奈之举。 公元1276年,南宋政府被元朝所灭,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王朝自此只留下了繁华的背影,供后人凭吊。(陈虎) 鲁智深为了替金氏父女出气三拳打死了郑屠后,弃职逃往他地。他先来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因不守佛规,喝酒闹事,方丈又把他介绍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这次听说有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鲁智深乘着酒性,先用手推了推,便脱下外套,右手向下,将腰跨一掀,竟然将碗口大的杨柳连根拔起了众泼皮惊得个个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街头的地摊特别多 这是一个卖装饰品的地摊 宋都御街是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的一条仿宋商业街,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 年建成。也可以在此处游玩,四季皆宜。北宋时期,东京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出入,显示尊严气派的主要街道。新建的御街是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门,全长400多米。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殿铺鳞次栉比,其匾额、楹联、幌子、字号均取自宋史记载,古色古香。50余家店铺各具特色,经营开封特产、传统商品、古玩字画。售货员身着仿宋古装,殷勤地招待八方来客。漫步御街,仿佛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新建的御街系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门,全长400多米。虽不及古御街之长,但其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尚属少见。御街南端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前面各立一尊石雕大象,上骑武士,手持长枪,肃穆威严。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店铺鳞次栉比,其匾额、楹联、幌子、字号均取自宋史记载,古色古香。50余家店铺经营开封特产,传统风味,古玩字画,各具特色。漫步御街,仿佛一步跨进历史,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游客可以做三轮车逛街 御街是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关大道,它从皇宫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朱雀门,直到外城南熏门止,长达十余里。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所以称其为“御街”,也称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礼街。<br>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宽约200米,宽分为三部分,中间为御道,是皇家专用的道路,行人不得进入,两边挖有河沟,河沟内种满了荷花,两岸种桃、李、梨、杏和椰树,河沟两岸有黑漆叉子为界,在两条河沟以外的东西两侧都是御廊,是平民活动的区域,临街开店铺,老百姓买卖于其间,热闹非凡。每逢皇帝出游,老百姓聚在两边,争相观看皇家的尊严和气派。 古香古色的街道 清明上河园是由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与海南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坐落于开封市龙亭湖西岸,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br>清明上河园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br>2009年,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是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br>清明上河园作为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趣味娱乐旅游和生态环境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突出体现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和情趣性等特点。 在此处可以坐游船 周边都是景观 中国翰园 中国翰园位于开封市区西北部,龙亭公园西侧,占地100亩,是中国首家、也是最大的一座民办碑林。中国翰园是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发起创建的一座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古今中外诗词、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园林,园区占地120亩,南部为园林风景区,北部为碑刻展示区,展出书画碑刻3800余块,长达六华里的碑廊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被评为“河南省文化旅游先进单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中国驰名商标”。 清明上河园对面 游客特别多 清明上河园外边广场 开封城墙始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 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西安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城垣,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门,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城门北侧现已探明多层古城马道,为开封独特的城摞城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证,现已被辟为古城墙博物馆。 陈变得花园绿地 各种花草树木 还有凉亭 遇上一群年轻人 石刻 很奇特的花 大梁门 留个影 和小美女留个影,体验一下开封人坐电动车的感觉 他们在做一个宣传活动,中午累了,在此休息 花开花落 大梁门附近的街道 骑电动车带人是开封的特色 街面上到处都是电动车 关于珠玑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br>一种说法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在唐敬宗时代,这条巷子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张昌,家庭和睦,朝廷便赐他一批珠玑宝贝。为了避唐敬宗的名讳,该巷名字顺理成章改成了珠玑巷。 另一种说法是,北宋末年,由于开封被金人攻陷,大批中原官民随高宗和隆皇后出走,有些更是翻越梅岭山脉,寄居在这里。为了纪念在开封所居住的珠玑巷,遂把这里也命名为珠玑巷。这批难民共有97户33姓。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宋末元初时,一批一批地循北江迁徙到珠江流域一带,成为后来广东各地乡族的祖宗。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也许这里本来就叫珠玑巷,而那批开封人在开封居住的地方也叫珠玑巷。正因为如此,当他们颠沛流离之际,看到这个巷名时,感觉该是何等亲切。所以,他们才选择定居在这里。在这里,他们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重新获得了温暖。以至于他们的后代迁居到别处时,仍然沿用珠玑巷的名称。因为,珠玑巷在他们的生命中有着太深太深的烙印。 檽星门是出自儒家,代表着天上文星聚集在此门槛的意思。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意义,和孔夫子庙中的第一道大门一样。虽然它没有棂星门那么高大威武,却也是有属于自己的传统华丽砖壁,使殿堂有或藏或露的感觉。 位于珠玑巷的守望阁,展厅里,一本本图书、一张张图片、一本本家谱,展示了丰富的客家历史和文化。二楼的客家文化馆,展示了各种族谱,包括《河头李氏族谱》、《刘氏家谱》、《黄氏家谱》、《罗氏房谱》等,以及有关客家文化的系列书籍,包括《万里寻踪客家路》、《客家与开封》等。市民或在展台前驻足观看,或在书架前翻阅相关客家文化书籍,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在三楼的客家名人馆,展示了孙中山、吴伯雄、李光耀等客家名人的相关事迹。 铁塔公园位于开封市,占地面积51.24公顷,其中有9.62公顷的水面积;园内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极乐世界”牌坊;宁静雅致的“静苑”;巍峨壮观的“接引殿”;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铁塔”;以及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铁塔历史而兴建的“铁塔嬗变艺术宫”;还有“竹园”;“梅园”,“赏心园”等小品式建筑。 门前的古装演出 是讲一个故事 时间久了,记不住。黄旗写的是奉旨献宝 表演时间比较长 周边很多人观看 演出结束了 走进大门 盆景苑,建成于1994年,是河南省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盆景数量和品种最多的专业化盆景苑。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亭廊水榭,小桥流水,景色优美,是铁塔公园内重要的景点之一。 很多盆景 荷花 铁塔下的古装美女 可惜没有看到她们的表演 铁塔以其卓绝的建筑艺外,它设计精巧,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等数十种图案,砖与砖之间如同赴凿,有沟有槽,垒砌严密合缝。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令建筑专家和游人叹为观止。“ 接引殿”在铁塔的正前面,仿汉白玉砌成,系三门牌楼式仿宋建筑,宽70米,高12米,大门左右墙壁上,对称镶嵌着8块庄严、肃穆、圣洁青石神佛坐像,1986年为供奉北宋文物“接引佛”而建。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石师雄踞,鼎香缭绕;殿周,24根大柱抱殿而矗;大殿台基,青石栏杆拦护,妙趣横生的96只小狮子环绕排开。“接引殿”的旁边是“灵感院”。灵感院是为供奉白玉佛像而建。正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白玉佛像”是1933年由旅居缅甸的华侨捐赠。佛像高约1米,由整块白玉精雕而成,秀丽端庄,晶莹洁亮,堪称佳品。 铁塔位于开封市东北角归远门里原开宝寺东侧.这座铁塔的建造同一颗舍利有关.相传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8个国王均分.其中摩陀国中的一份在200年后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据说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8.4万个小塔内,运送到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中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设立迎入杭州供奉,.后来宋朝军队逼近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佛舍利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13层木塔,用作供奉,这座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 开宝塔在建成55年后毁于雷火.1049年当时宋仁宗重修开宝塔,这次重修,换了地方,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铁塔 这个古老的房子,成了工艺品商店 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即公元1049年,八角十三层,高55.63米,是开封仅存的两处北宋地面文物之一。因其通体镶嵌褐色琉璃砖,颜色近似铁色,从元代起,民间俗称为“铁塔”。 史书上说,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也说是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负责设计和监造的,是当时著名的木工喻浩。喻浩曾任杭州都料匠,“有巧思,超绝流辈”,著有《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木工专著,惜其散佚,今已不存。喻浩擅长营造,但仍虚心好学。他十分赞赏唐人所造的相国寺门楼。多次自谦地对别人说,楼门别的部位他都能造,只是对于卷檐不解其意。所以他每次到相国寺楼门下,就仰起头仔细观看,站得累了就坐下看,坐得困了就躺下看,反复琢磨以求其理。他还为相国寺圣容殿前东西两旁的古井建造了井亭,极其工巧,为相国寺十绝之一。喻浩在林林总总的建筑群里,尤善建塔,他在杭州建梵天寺塔时,就科学地解决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为时人所注目。外设帷幕,暂隐其形,外面只闻斧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遇有上下榫不合之处,喻浩环绕塔式边看边切磋,毛病一旦找准,旋及拿起巨棰撞击数十下,即皆牢整。灵感木塔监丞、画家郭忠恕看后经过测算,从一级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收杀不得。问题提出后,喻浩因此而魂萦梦绕,数夕不寐,通宵达旦的认真核对,最后结果应验了郭忠恕所言。次日刚刚黎明,喻浩即叩郭家之门,长跪以谢。<br>喻浩督造的灵感木塔,八角十三层,也有说十一层的,高360尺,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小塔。<br>塔初建成时,远远望去,塔势偏西北倾斜,有人惊奇地问他,他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如今的铁塔不仅被西北风吹正了,而且已向东南方向倾斜71厘米。可见他的用意精细,谋筹深远。此塔极其伟丽,在京师诸塔中最高,且制度极精。“其土木之宏壮,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被赞为“一时之盛观”,“天下之冠”,“巨细精巧,近代所无”。喻浩也因此饮誉“造塔鲁班”之称。可惜喻浩设计、监造的这座华美绝伦的灵感木塔,仅存世56年,就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六月,遭雷击而焚毁了。 重新修建的琉璃砖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层。在近千年前就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价值、精美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建筑科技价值。从建筑技术看,虽然用的是铁色琉璃砖,但建筑手法确是使用中国传统的墙倒屋不塌的木架结构的原理营建的。塔几十米高,当时又没有脚手架,没有现在的龙门吊,那是使用什么方法修建的呢?争论不休,有说用竹竿搭架的,有说用堆土法,还有的说是内建法等等。铁塔通身用28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砖组合,在柱、枋、斗拱等咬合的结合处都是用特别烧制的有榫、有卯的子母砖紧紧的扣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浑为一体,如铁铸一般。所以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特别是“宋神宗熙宁元年夏五月京师开化坊醴泉出,自秋七月至冬十一月地震者六、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舍摧折压死者甚众。”铁塔确安然无恙。 从建筑艺术上讲,铁塔可称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差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而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各种花纹砖有50余种,有佛像砖,有菩萨、飞天、五僧、立僧、供养人、伎乐等;有动物图案砖,有狮子、云龙、降龙、双龙、麒麟等;有花卉砖,有宝相花、海石榴花、莲荷花、牡丹花、芍药花等,还有璎珞、流苏等装饰花纹砖。而在挑角、拔檐、转角等处采用各种艺术装饰砖,有嫔伽、麒麟、套兽、云龙猫头、重檐滴水等,共20多种,如每一个挑角处都是人头鸟身的嫔伽领头,后有独角脊兽,下面是蝉肚老角梁伸出套兽头,套兽口含风铃,勾列出非常美丽的曲线。可以说每块砖都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br>铁塔有技术含量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在建塔选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击烧毁的教训,而采用了绝缘的、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瓷砖另一个特点是应压强度高,坚固牢靠,在塔门的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不用发券的半圆门,而采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门,用五层云纹砖逐层收压,其外观象佛龛,而更为坚固。<br>1938年6月5日,侵华日军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而铁塔渗透着开封人的铮铮铁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br>1952年10月30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来汴视察黄河时,顺便游览了铁塔和龙亭。游览铁塔时陪同毛泽东主席的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塔侧向毛主席介绍说:“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军侵占开封时,用大炮打的。”毛主席说:“这座铁塔名不虚传,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他们把它打不倒,我们把它修起来。”<br>在毛主席的关爱下,1953年7月,省文物局把维修铁塔列为中南的名胜古迹重点修缮工程。1954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考古人员对铁塔进行全面勘察设计,1956年成立了由市政府建设科工程师田延寿等人组成的铁塔修复委员会,由中央文化部和省计划委员会拨21万元专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制定了维修方案。特别是铁塔硫璃砖的质量要求特殊,其砖胎为耐火钢粗瓷胎,其釉面为铁色硫璃瓷釉,先后联系北京、天津、江西景德镇等砖瓷厂均无法烧制。最后在烧制宋瓷的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日用陶瓷厂找到专家和老工人,经10多次研制,才成功地烧制成和铁塔基本相同的铁色琉璃砖。于1957年6月11日开始动工,到10月底全部修复竣工。同时还安装了104个铁铸风铃,增装了洞门铁栏和避雷针。千年宝塔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接引殿在铁塔的正前面,仿汉白玉砌成,系三门牌楼式仿宋建筑,宽70米,高12米,大门左右墙壁上,对称镶嵌着8块庄严、肃穆、圣洁青石神佛坐像,1986年为供奉北宋文物“接引佛”而建。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石狮雄踞,鼎香缭绕;殿周,24根大柱抱殿而矗;大殿台基,青石栏杆拦护,妙趣横生的96只小狮子环绕排开。 灵感院位于接引殿旁边,是为供奉白玉佛像而建。正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白玉佛像”,是1933年由旅居缅甸的华侨捐赠。佛像高约1米,由整块白玉精雕而成,秀丽端庄,晶莹洁亮,堪称佳品。 何公轩位于铁塔湖的湖心岛上,1997年由英籍华人何荣佳为纪念其先祖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捐建。 演员们回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