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昌古镇

月洲

<p><br></p><p> 和骑友们游览了洋埠、游埠、罗埠之后,我们来到了永昌。永昌也是一座古镇,在明清时期就已很繁华了。</p><p> 这是我第二次来永昌,第一次到永昌是1969年春节。</p><p> 那是我们刚下乡不久,上级要求我们知识青年扎根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们听从上级的指示就留在农村不回城了。</p><p> 记得我们那个春节过的真够革命化的了:吃年夜饭之前,我们手持毛主席语录,站在毛主席像前,首先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然后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吃过年夜饭,我,王光生,杨翠萍三个知青和社员们一道去大队仓库开社员大会。走进仓库,三盆火烧的正旺,仓库里面暖哄哄的,大家嘻嘻哈哈围着火盆坐下了。</p><p> 大队秦支书叫我们三个知青先朗读毛主席的老三篇,接着秦支书宣布在新的一年造大寨田的计划。我们大队地处近千米的尖雾山上,山上只有山地,没有田,一年到头靠种玉米番薯为生。大米是靠国家救济的。为了摘掉吃救济粮的帽子,大队要靠造大寨田的计划来实现。听到要造大寨田,社员们都很兴奋,会一直开到深夜十二点才结束。</p><p> 1969年春节前后下了几场大雪,社员们没法外出干活,大队决定让大家休息几天。</p><p> 革命化春节过完了,还有几天上哪去呢?王光生想起离大队不远的兰溪芝堰有他一位严州中学高中姓吴的同学,王光生说我同他关系蛮好的,要不我们去他那儿去吧!</p><p> 说去就去,也不知是大年初二还是年初三,一大早,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了。吴同学见到我们高兴的不得了,要我们在他家住下。看看天色还早,我说这里离兰溪城不远,我们去兰溪吧?王光生和杨翠萍一想也行。吴同学留不住我们,只好陪我们走了一段路,就和我们告别了。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后来他因和同班的女同学恋爱未果,便在梅城三江口跳了下去,再也没有上来。</p><p> 我从小喜欢看地图,因此对兰溪城的方位还是清楚的,可那时乡村没有公路,我们走的都是乡间小路,人生地不熟的,走一段路要问一段路。这样走走停停,到了黄店这个地方已是下午二三点钟了。我摸了摸口袋,看看袋里有多少钱,把口袋掏了个遍也只有一块多一点。我问王光生,杨翠萍你们带了多少钱,他们翻了翻口袋,二个加起来也不到五块钱。这时我犯嘀咕了,这点钱,到兰溪玩,住宿,吃饭不够啊!怎么办呢?我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我,大家都一筹莫展。坐在那儿半天,我说这么吧,兰溪不去了,这里到永昌不远,我们到永昌乘晚上的火车回新安江吧?王光生和杨翠萍想了想,说,也只能这样了。</p><p> 到了永昌已是傍晚六点钟光景了,肚子也饿的不行,永昌火车站又没有卖吃的,我们只得到永昌镇上去弄点吃的。可这时的永昌街一片漆黑,所有店铺都紧关着门。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店铺的门缝里透着一点光亮,我便上去敲门。店铺主人打开门问有什么事?我也顾不得脸皮厚脸皮薄了,说,有吃的吗,我们买点吃的。我们这里不是饮食店,没有卖吃的。看着我失望离开的样子,店铺主人说这里有二包连环糕,准备明天拜年用的,你们要就卖给你们吧!我们买了连环糕,向店铺主人千谢万谢后,在夜色中离匆匆开了永昌小镇。</p><p><br></p> <p>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这里,我那里还记得起永昌当年的样子,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p> <p>  从外部看去,永昌古镇保护比较玩好,看不到有多少改造和翻新的痕迹。</p> <p>  永昌古街是简朴宁静的,要不是街边有停放的电动车,我还以为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年代呢!来到这里,我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了。</p><p><br></p> <p>  路上行人很少……可那光滑的青石板路,那高大的马头墙,那老屋深重的木门上的铜环,仿佛向人们叙述这里曾经的辉煌。而那斑驳的老墙,那布满裂纹的雕花门窗,那弄堂尽头的青苔,又仿佛告诉人们这里历史的久远和岁月的沧桑。</p> <p>  古街店铺里的陈设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别无二致,大一点的店铺前面的玻璃柜台,后面的木头橱柜,里面摆满了商品。小一点的店铺,门前支二条凳子,上面搁一块门板,门板上放着一些要卖的东西,店铺里木柱也充分利用了,上面钉几个钉子,把物品挂在上面,既显眼 又方便人们挑选。</p> <p>  粗粗看了一下,这条古街上销售的商品都与农村农业有关,这些商品大多停留在农耕时代人们所必须购买的东西,如锄头,刀铲,畚箕,箩筐,还有一些坛坛罐罐的东西。</p> <p>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中,卖的最多的是毛主席的画像。说的也是,现在你到农村,随随便便走进一户农舍,谁家的厅堂上不挂一副毛主席像呢!</p> <p>  街上的理发店照常开着,里面的摆设和五六十年代差不多,没有多大变化,要说有变化的是来理发人,年轻人是永远不会走进这个理发店了,来到这里理发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p> <p>  古街上有一座古老的戏台,叫“华茶楼”。</p> <p>  “华茶楼”是宋末元初的建筑。相传是宋代名妓李师师为躲避战乱,隐居于此,后建造了这座戏楼,卖唱为生。”华茶楼”是否是李师师修建的,对我来说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古戏台保存至今,能让人惊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能让人追抚永昌古镇昔日的繁华。</p> <p>  在这条古街上,显得稍微有人气的地方是茶馆店。人们这里喝着茶,打着牌,一付与世无争的样子。</p> <p><br></p><p> 在永昌古镇的另一头,有一座古桥,叫“永昌桥”,桥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孔半圆石拱桥,用分水尖桥墩。这种分水尖桥墩的桥梁,五六十年代在建德各地随处可见,现在却难寻踪影了。</p> <p>  永昌桥头住着一位老木匠,老人姓什么,我没问。看着他饱经沧桑的脸,我忽然向他提出来给他拍个照的要求,老人满口答应,我急忙拿出手机拍了一张。拍完照,我还想和老人聊几句,这时一个骑友来催了,还在逛啊!他们都等急了,再不走,到新安江天要黑了。我只得和老人匆匆告别。</p><p> 从永昌街的这头到那头,游览还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了。 </p><p> 永昌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留恋,值得我回味。等待下次再来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