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之前沿诏安沿海村落考察了其城堡建筑及文化,今天来探访的是沿乌山脚下散布在村落间的寨堡文化。城堡与寨堡皆为防御性建筑,城堡较大型,多依山形地势据险筑城,城门有多个;而寨堡多小而精巧,聚族分房各建寨,(有的在城堡内建寨,如石溪村兴南保障是村城堡,内又建一座兴南寨。)一般寨只有一门,诏安寨堡类似闽西南土楼,夯土垒建,但建筑风格和内部构造又各具特色。诏安寨堡有方也有圆,方寨为多,内部单元式构造,四角多有突出寨墙增强防御性。寨堡多依山傍水建于空旷平地,无险可守故筑寨堡以自卫。如此形成诏安山海特色防御建筑系统。</p> <p>一:石溪村之兴南保障</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诏安四都镇石溪村胡氏姓氏源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世祖青泉公,原籍漳州龙溪,南宋末受聘为漳浦县丹诏书院山长,因兵变,遂隐于漳溪(即石飒溪,现石溪)青泉寺。置田,租以自赡,逃其名号。自耕,放鸭于田野。青泉公不经意的寻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可溪埔”,认为可以发展基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世祖存诚公乃回漳州变卖旧业,以其资到南诏场上湖创业。经历三世、四世、五世、六世的繁荣发展。七世祖媽仙逝后,葬于青泉寺右的“白鸽穴”。墓位于现在的石溪村西北畔约二公里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七世祖妈入葬鸽仔墓后,风水旺盛,财丁贵并发。相传有“七世葬、八世发、九世中”的讲法。其意为七世入葬后,八世的子孙众多,九世胡文中进士。十世胡文之子胡士鳌中进士。十一世胡文之孙胡士衡之子胡仲愔贵为郡马(江西德化王宜宾),后世子孙均称其为宜宾公。十三世胡丹诏中进士。为保护鸽子墓,十五世举人公(胡应达)开基石飒溪。十六世糕粿成活佛。 胡氏枝繁叶茂,传至今已有二十七世至三十世,包括上湖、田美、石溪的众多裔孙。</p><p><br></p> <p>石溪村的由来:</p><p>石溪村十五世祖胡应达公,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举人。石溪村最初开辟基业时称兴南寨,后因官道途经村前溪(面前溪)必须涉水,官民建筑过溪木桥,而更名为大桥村。据前辈传说,清咸丰三年,本地发生大地震,引发大水灾,洪流猛冲深溪床,致使黄麻坑到下手生石公溪流约8千米流域,全部是蛋石,大至几十斤,小至鸡鹅鸭鸟蛋大小,溪里石多沙少。石层组成约40至100厘米厚。而溪流上下均为赤塗,没有蛋石的出现。因此,更村名为石颯溪。</p><p>解放后,行政区重新划分,人民公社时划为:林峤乡(由西峤村,石飒溪村、林圻村合成的行政村),后来石飒溪村又析出,成立石飒溪大队。因为"飒"字难写,闽南语读音又难发音。经常写作石碎溪、碎石溪、蛋石溪等。后来即更改为石溪村。</p> <p>进村新建石牌坊:石鸽无言守望千载以期进士裔孙超进士,谿榕有灵护佑百代得望安定族人更安定。</p> <p>据说一座石鸽穴的祖墓是风水宝地。十五世举人公迁居于此建兴南寨,守祖墓。由此石溪村是守祖墓村。</p> <p>进村路旁的知青楼。文革时专门建给知青住的二层高楼。</p> <p>兴南寨寨门口,已无完整寨门,寨牌无存,原有“兴南保障”门匾。寨型为方条围厝式,正对寨门为祖祠,两边单元式诏安传统建筑对开。传说因祖祠建筑对旁边他姓风水造成破坏,被他姓停灵柩于此。胡姓被迫另选址建祠。</p> <p>据村里胡老师讲述,此巷原来有城墙,并设有城门(南门),旁边就是城南角落庙:元在师,供奉观音佛祖。说明石溪原建有城堡,三合土垒墙,设有三个门,前十年左右还有城墙遗迹,现在都被毁掉建楼了。</p><p>观音庙名:元在师,也引起我们的兴趣,头一回听说这样的庙名。据胡老师讲,庙名古时就这样叫,庙门对联好像说明了什么?!</p> <p>此路原来也有城墙,因村民建房拆毁。前面通往村庙兴南祖庙。</p> <p>村庙俗称地头公庙,位于城东门外,咸丰三年因大水冲毁从庙前低洼地移建现址,2014年三月初三,地头公生日诞辰时合议重建,为现庙宇规模。主祀神为玄天上帝,分为: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神。另外还供奉关帝爷公、秋聪爷公、三尊虎王公、五谷帝,士地公媽等。</p> <p>村里现存唯一的宗祠,约建于乾隆年间,夯土建筑,基本未进行过重修</p> <p>路边荔枝半压枝,惹得行人涎预滴</p> <p>十七世祖墓</p> <p>村口自来水塔改建的观望亭,全村一览无余</p> <p>乾隆年间为某秀才冥婚守节的林氏贞洁牌坊,为了一辈子有个依靠,过继小叔两个儿子来抚养立嗣。</p> <p>二:湖内村长田自然村</p><p>乌山脚下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底蕴深厚,除下义士祖祠、歪嘴寨等省级国家级历史建筑外,村里还有多座寨楼。全村以沈姓为主,名人辈出。</p> <p>诏安有多座义士祖祠,此座供奉义士沈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诏安县志》(康熙版)、《沈氏族谱》记载,沈胄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抗御贼寇,护南诏城有功,受明朝廷诰封义士,逝世皇朝廷特旨恩赐建造祖祠。</p> <p>正在维修的国宝歪嘴寨,整体建筑破败不堪,与国宝身份名不副实。因寨门建在左侧而得名歪嘴寨,因乌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之名而被列入国家文保。</p> <p>又一座破败的寨楼</p> <p>往福兴村路上一眼飘过的寨楼</p> <p>再看到一座寨楼,不能错过了。忍不住下车咔嚓几张</p> <p>内部新式建筑杂处其中</p> <p>左右转角突出几十公分的突墙,瞭望窗和炮眼齐全,防御功能很强。</p> <p>诏安访古之一: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星斗楼(漳州市文物点)。陈氏是白叶村大姓,族谱记载陈氏五世祖迁台,其十三世孙是台湾台南县官田乡西庄村的陈水扁。也就是说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星斗楼是陈水扁的祖藉地。</p> <p>三:福兴村硕兴(西湖)寨</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诏安县西潭乡福兴村硕兴寨,建于清嘉庆年间。硕兴是清代富商谢捷科经营糖房的铺号,也是谢氏走北船的船号。谢家在嘉庆七年筑立了硕兴寨,置有大片田园蔗地于此,采取“公司、农户”方法,集“产、加、销”一体化。</span></p> <p>此寨规模宏大,几近正方形,四角突出近一米,瞭望防御更完善。墙高近八米,外墙顶上有跑马道,二楼设窗,总体体现较强的防御功能。寨内正中为谢氏宗祠,前埕宽广,左右各设一口井。如今谢氏人口凋零,偌大的宗祠里没有一个灵牌。但精美的宗祠石雕构建仍显示了谢氏往日的兴盛。</p> <p>嘉庆七年(1802年),谢廷爚所书硕兴寨石门匾“西湖”。石门框镌刻一副对联:猴岭狮湖增气象,龙潭麟石结精灵。</p> <p>谢氏宗祠</p><p><br></p> <p>乌山与东溪掩映下的湖内风光</p> <p>四、山河村震山大寨</p> <p> 诏安县山河村(旧称山宝雷村),2012年列入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诏安县县城西北10公里处,全村现有750多户,3200多人,单姓沈氏,。于清朝康熙丁已年(公元1677年)建村,其开基祖是诏安沈氏第十九世祖雍穆祖,至今已330多年。村里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出现了“三世将军”、“四世大夫”、“父子科第”等英贤人物,留存有震山祖祠、震山大寨、大夫第祖祠、叶太恭人祠等历史古建筑。</p><p><br></p> <p>进村口的村庙,神明排排坐:第一排最大,祖先兼第一保护神沈祖公沈世纪。</p> <p>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逾四十的雍穆祖通过精心考察,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就携领宗亲修建了“震山祖祠”,并在宗祠周围建了二十多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围成一个小寨即现在的‘’震山大寨‘’,于此繁衍生息。<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这是一座几近正方形的古寨,横直都是120米,共有120多个房间。</span>里外三层,最中间为震山祖祠,祠堂里的宝物很多,有乾隆表彰本村沈氏的圣旨真迹,还有神奇的风化石柱。据说,每次石柱“风化”后,村里就有人中举,故该石柱有“大蚀出大贵,小蚀出小贵”之说。</p> <p>四角仍是突出炮楼式角楼</p> <p>震山祖祠</p> <p>大寨后墙</p> <p>大寨之后是规模宏大的“五马拖车”大厝群,五进六排,但又不同于闽南大厝的通径,每一落都有独自的大厝侧门,唯一最前面的友敬祠是正中开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