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老师"张囡囡的新梦想

耿伟

<p>在深圳平湖的中国特产城,8栋2106号的玻璃门上,挂着一块刻着“小慈家”的木质牌子,给人一种温馨的艺术感,也仿佛在诉说着里面的故事。</p><p>日前,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副秘书长聂蔚琳率队专程来这里参访调研。</p><p>迎来的是“小慈老师”张囡囡,她笑意盈盈,身材高挑,一头短发,干练利落,像是30多岁,其实已经不惑之年。也许是做慈善的人心态阳光,会显得年轻些吧。</p><p>她引导众人参观“小慈家”,这套三层的商铺,如今已经被改成了一个温馨的公益组织办公场所,处处透露出精心打磨的痕迹。一层是展示厅,两幅东北虎的国画挂在墙上,栩栩如生。张囡囡说是她大学时画的。对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特别显眼的是“中共深圳市太阳能学会支部委员会”的牌子,还一个她获得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超仁妈妈”的奖状。这似乎在诉说“小慈老师”的慈善历程。</p><p>“今天真是好事连连。你们来之前,刚刚政府通知可以复工啦!”张囡囡显然控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告诉说小慈家现有100多名志愿者,“我就想在特产城这里搞个慈善社区”。其实正是这个动因,为此深慈联专程来到平湖。</p> <p>从“太阳能人”到“传灯人”</p><p>细聊,张囡囡做公益已经有近20年时间。她在深圳慈善领域有点名气。学习强国和《深圳晚报》等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她,称她是助学送电的“传灯人”。2019年5月13日她的事迹登上腾讯首页,描述张囡囡从国内到国外,给孩子们送去光明好继续读书!</p><p>她是个油二代,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从小就受到铁人王进喜的精神熏陶,骨子里有着一股拼劲和韧劲。考上黑龙江科技大学后,她当上了社团联合会主席,从此走上公益事业之路。2000年毕业后她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并考上中山大学纳米专业研究生,在导师沈辉教授、洪瑞江教授的支持下,2005年,她发起组建了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并任秘书长。这是一支由太阳能企业、技术人员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非盈利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10多年来,拥有了300多位会员,建立了深圳市园博园、深圳少年宫、河源市河背村3个科普基地,承接着深圳、云南等地太阳能科普教育和科技惠民项目,可谓搞得风生水起。</p> <p>为何要做科技公益?张囡囡回忆说,最初转变是在2008年。</p><p>汶川大地震后,她发动太阳能企业捐赠物资捐到灾区,到了那里才发现有些地方不仅缺水,还流行肝包虫病,贫困让孩子们不能读书。她想,太阳能不仅仅是发电,还可以承载爱的力量。于是她发起的“传灯”太阳能公益项目正式启动。</p><p>从此,她在公益路上越走越远。先后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为藏区人民打了当地的第一口太阳能水井;为西藏阿里藏医院捐助药疗设备;在四川炉霍捐赠了一座光伏电站和20盏太阳能路灯,让孩子有电读书;在云南麻布村和广东惠州建立扶贫电站,在广东河源建立扶贫热水器示范村。她还带领着太阳能团队去到尼泊尔,用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灯点亮那里的村庄:在非洲,她启动了“最后一公里——让孩子可以有光”的公益项目。</p><p>2019年,她发起的“让孩子有电继续读书”的传灯公益项目,在朋友圈里发动捐款,她说:“多一个人捐款,孩子们就多一分希望!”有5000多人参与,筹款22万,传递了温暖。她获得全国百名“超仁妈妈”第8名。</p><p>“如果你爱了,世界就暖了。”这是去年7月,张囡囡在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举办的“我的公益之路”演讲时,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她和团队的故事让评委们深深动容,毫不迟疑地把选票投给她,被评为第一名。</p> <p>她拉开社区慈善的第一道门</p><p>“小慈家”的二层,是一个榻榻米的会客厅。大家坐在一起品茶论道,让人倍感亲切而温馨。</p><p>刘国玲真切地对张囡囡说:“我们是你的娘家人,来看你,你敞开心扉,把苦啊都倾诉出来。我们会支持帮助您!”张囡囡向刘国玲、聂蔚琳汇报,去年她把自己市里的房子出租,搬到这里,主要看中这里租金便宜。“生活简朴点没什么,因为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这里有太多温暖的手支持着小慈家。”</p><p>“小慈家”从设计到施工,从批墙到水电安装,从室内装饰到搬家等等,都是志愿者完成的。她感慨地说:“设计师菁菁、珊珊,园林师涂娟,手工师红绿,素食美丽姐,管家家顺、桂梅,好邻居阿斌和海绿,超级电工不离,管理员晓爱、兰姐,传媒英子等等,每周风雨无阻的共同努力,才有今天的小慈家。”</p><p>为何从“传灯人”延伸到“小慈家”?多年的太阳能公益事业,让张囡囡不断品尝酸甜苦辣。她也常常陷于沉思,打太阳能水井、建太阳部落,以及传灯送电助学,帮助的只能是一方土地、一个群体。她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慈善事业更需要一种文化的引领,大爱的氛围,才能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到一个公司、一个城市地蔓延。这就需要有人去尝试、去探路、甚至去牺牲。渐渐地,她萌生了新的梦想,从小小的点开始试验,逐渐发展成慈善公共平台,进而建成一个慈善社区。那么“小慈家”就是那个小小的起点。从社区出发,给志愿者赋能,给城市人减压,逐步打造社区养老、社区关怀等系列社区文化,同时带动公益项目推进,以形成一种公益文化来熏染整个社会。</p><p>聂副秘书长是资深的慈善专业人士,也是慈善理论专家,她对“小慈家”这种模式很感兴趣:“社区慈善是草根,但更接地气,人人都可以进入慈善,这也是深慈联发展的新课题。”她建议“小慈家可以做为深慈联的一个分队,做回归家庭的项目孵化,由个体发展为社群。”“深圳的慈善模式要区别于传统的NGO,由科技慈善转到社区慈善,有思想、有梦——同时要学习慈善法律法规,项目设置推广要形成闭环,慈善故事要能复制,就要有前卫理念的支撑,也许会发展成为小慈集团。特别是最重要的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小慈家就会更加坚强。”</p><p>这像是一种社会实验。张囡囡解释说。“小慈家没有模式可以借鉴,一切要靠摸索。目前已经初形成了线下垃圾分类、素食、亲子心理、茶艺、插花等公益课程,算是悄悄地打开社区慈善的一道门吧”。她的坚守和努力,也获得有新的名字和身份,被大家称为“小慈老师”。目前,“小慈家”推行的是志愿者轮值制度,100多名志愿者都有各自分工,每次有志愿者值班管理,参与各项事务。大家在彼此的生命中温暖和守护着“小慈家”。</p> <p>为大家冲泡茶饮的徐心盈,是一位年轻的海南姑娘,也是“小慈家”最早的志愿者。她讲到去年筹款卖咖啡的故事,“当时为西部助学筹款,为了煮好咖啡,小慈老师一直陪我到凌晨4点,天亮了,她却没有休息,因为又要开始第二天的筹款接待了。”大家感慨这种辛苦付出,心盈姑娘却摇摇头说:“辛苦是有一些,可每当我卖出一份咖啡,我想到就会有一个孩子因此而改变命运,心里就涌出一种使命感,慈善让自己生命都变得有意义。”志愿者们七嘴八舌地回忆说,筹款助学过程中,几天几夜不睡觉也是有的,可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的过程,是最值得回味和纪念的。去年在“小慈老师”的带领下,250多名志愿者为西部助学项目筹款,30天内就筹集到了106万元。筹款结束的那一刻,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大家不是因为自己的艰辛而哭,而是为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而激动。”</p><p>深慈联带来张囡囡在公益演讲中获得一等奖的记录稿,已经印制成文件啦。刘国玲、聂蔚琳送给张囡囡,“小慈老师”高兴地连连说谢谢,并合影留念。</p> <p>“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p><p>深慈联领导第一次来“小慈家”,让志愿者们很是激动。</p><p>他们讨论过去的慈善活动,回味那种感觉,不是筹集到多少钱的快乐,而是那种成长过程的收获。这也正是让他们在困难中坚持下去的理由。交谈中,正巧一位好邻居过来为小慈火锅送食材,他也是一名志愿者,这里的水电都是他和志愿者安装的。他说,以前老婆在家里就只管看孩子做饭,自从他们加入“小慈家”,每天和志愿者在一起过得很充实。“可能是因为帮助人,才有了幸福感。”</p><p>小慈家超级吸粉的素食小慈火锅,去年一年就有300多人免费品尝。说到这里她有些动情:“小慈火锅代表着爱,是因为它的食材可以非常丰富,就像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却能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在小慈家,火锅不仅仅代表着食物,更是一种链接方式。不管你来自哪里,由爱的力量把大家联结起来,再将这份爱和能量传递给别人。我就是一个来自东北小城的深圳人,在这片土地上,在太阳能公益道路上,我得到过太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不想也不能辜负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去传承爱,传播爱、传递爱,或许就是我未来的生存方式。”</p> <p>刘国玲副会长鼓励张囡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慈家是老百姓的慈善。是深圳慈善的一个新亮点。因为社区也是一个小社会。小慈家的慈善公益会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国家。小慈家要创新一种社区慈善模式,要有一种理念,才能成为一种品牌。深慈联是深圳慈善组织的枢纽平台,就是要为基层慈善组织提供宽阔的舞台,也希望小慈家能够迅速成长,发展壮大。”</p><p>刘国玲细致翻看“小慈家”的书籍,提出增加一些新著述和新案例。她立刻带领大家去附近的深圳市旧风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那里是中国华南最大的书籍仓储物流中心,两座大楼,各种书籍如山四海。这家公司的辜总经理听说了“小慈家”的故事,很是感慨。他亲自帮着挑选书籍,还领着大家参观三层书城,最后还把大家选到的书籍全部赠送给“小慈老师”张囡囡。</p><p>人类的爱和善可能就是这么传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