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九十五弄9号那个时候

大菊子

<p>从虹口游泳池大门的右边拐入一条小路,那是东体育会支路,路口是一个绿色的三层独立洋房。从前这里平时铁门紧闭,周六有小车进出,里面是一所全托制的机关幼儿园。</p> <p>沿着东体育会支路还有一些老式的小洋楼如66号日式小楼和三层楼帶长廊的原东体小学分部。这条路不长它的另一头通往大连西路。</p> <p>东体育会支路的四周还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北面有上海外國語學院(现为上海外國语大学),东体小学,东面有虹口公园 (现为鲁迅公园),南面有虹口体育场和虹口游泳池,它的西面更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址,那里在三十年代曾是上海大学,五十年代为上海外國語學院二部,八十年代又成为新上海大学,現在为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p><p>下图是上海外國语大学的新大门和以前上海外國語學院的老大门。</p> <p>虹口公园里绿松环抱中的鲁迅墓园</p> <p>这是麦穗芳提供的一张上外同事们在虹口公园内鲁迅墓前的合影。照片中左一和左二是907室的麦毅强江尔和夫妇,右三和右二是905室的狄兆俊丁贵珠夫妇。</p> <p>这里还有不少建于三十年代的花园洋房,它们通常铁门围墙,绿树掩映,山水不露。</p> <p>在东体育会支路的中段原来是九十五弄,弄口两边有灰砖切的围墙,早年的铁门巳不再,但弄堂入口处右侧的二层小楼显然在四十年代早期是个门卫住所。这个小楼在五十年代的门牌号是九十五弄8号,因为太小仅居住一户人家。</p> <p>进入九十五弄,与弄口围墙连接的有两大排老洋房建于四十年代早期。这些三至四层的楼房顶层带有老虎窗,一律红砖灰瓦。两排洋房分立两边,当中是一条宽宽长长的弹格路,后来铺成了水泥路。右边洋房共有三个大门,门牌从1号到3号,每个大门里住有至少三户人家。左边洋房则有四个大门,门牌从4号到7号住有更多人家。九十五弄里1号至8号的住家多数为上海外國語學院的职工。照片是9号里904室的金晓虹(右一)和住在九十五弄2号和5号的同学在弄堂里的合影。</p> <p>走进九十五弄的深处有一幢風格迥异的苏式红墙公寓楼。它建于五十年代中期,有三层九个独立单元,每单元一戸人家。这个楼的门牌号码是9号。因为它由上海外國語學院自己建造所以9号的全部住户是上外职工。我们就是随着父母在五十年代搬入或出生在95弄9号里的一群人,在这里我们一起度过了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记忆。</p> <p>我们小时候,9号楼前的两边是整齐的冬青树围起的兩个小花圃,里面最多的是月季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大多是住在一楼的人家种的。一到春天和夏天,楼前总是花开花落五彩斑斓。我们忍不住也会去播些种子像太阳花桅子花,天天浇水,看着小嫩芽出土渐渐长高,开出花朵儿。</p> <p>以前9号朝南的大门外有一片开阔的草坪,大楼的左边有一排竹蓠笆将95弄与旁边的弄堂隔开。我们小时候常常在草坪上打仗捉迷藏,也在草坪边上种过蓖蔴向日葵。</p> <p>9号楼前有几级楼梯,走上去先是一个开放式的小门厅,这里地上常常放着早上工人送来的牛奶瓶或煎好的中药瓶。然后是两扇对开的大门通向一个大门厅,左门内有个大信箱,邮递员可以从门外投入邮件和报纸。大门厅里面靠左边有寬寛的水门汀楼梯通往二楼和三楼。</p> <p>9号里的每一层三户人家都拥有不同的户型,一家二卧室全朝南,一家三卧室兩間朝南,另一家是三臥一間朝南。一楼住有三户人家901室陈家、902室吴家、903室戚家。二楼三户人家有904室金家、905室狄家、906室潘家。三楼三户人家是907室麦家、908室徐家和909室韩家。</p> <p>9号里每家尽管住独立的單元但父母都在一个学校工作是同事,小孩几乎在同一个学校上课,平时又在一个楼里玩,我们九户人家其实很熟悉,各家之间互相帮衬互相照应是常有的事。</p> <p>一楼902室的吴勇刚是我们9号小孩群里年纪最小的。他说大约在1972年至73年间他父母去了凤阳五七干校,幼小的他曾在三楼周文慈媽媽家住过一个月。平时只要爸爸媽媽开会或加班,他的生活便由隔壁陈亚英媽媽一家來照应。跟着陈媽媽,他走遍了她家所有的亲戚吃过百家饭。远亲不如近邻,阿刚不用出楼便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下图三人合照是陈媽媽、陈家三儿子朱涛和吴勇刚。</p> <p>905室的狄家姐妹回忆起,刚上小学那一年外婆回老家的时候,姐妹俩回家吃午饭常常是由909室的韩奶奶韩爷爷照应的。住在9号里真好,家里大人不在照样可以吃到热饭热菜。下图左起中学时代的狄蕙馨和狄菊馨。</p> <p>907室的麦家媽媽说起,“以前邻居们关系都很好,大家既是同事又是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事大家帮”。麦穗芳记得小时候父母下乡劳动,阿姨外婆都不在这里,我跟阿哥俩个人就跟着阿敦叔叔家的阿姨去了她家,让她照顾我们。她说“真的有了这样的邻里关系,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她还記得爸爸晚年身体状况不好心脏病频发。有一次,阿哥不在上海,老爸发病很严重,当时多亏了908室徐昂姐姐她们帮忙,一起把老爸送到新华医院救治。邻居之间像家人一样,让人感动,让人暖心。下图中有13岁的麦穗芳參加1972年上海市跳水池比賽后的留影。</p> <p>908室的徐虹姐告訴905的狄家芸芸,“那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出痧子,不能去幼儿园。爸媽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睡在床上,爸媽就是托你家外婆照顾我的,一天要上来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好像记得还把你家的牛奶带上来给我喝,所以我对你外婆的印象很深。”</p><p>徐虹姐还说起,“当年我从农村回沪读夜高中,記得自己数理化基础差,遇到不懂的題目老是去麻烦902室的阿刚,他总会放下自己的功课为我讲解,对此我很感谢他。” 下图是青年时代的徐虹姐。</p> <p>903室的小黑姐(戚若青)发来了小时候的回忆。她说“902室的阿敦叔叔和小刘阿姨的热情、热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夏天,他家的门总是开着,这样我就能借着我们两家门口的穿堂风,坐在自家门的过道里,做着编织或其他活儿,感觉蛮惬意的。” </p><p>她还提到对门901室陈妈妈热情好客。“陈媽媽是宁波人,有一次她家买了蛏子养在盆里 ,她对我们说一会儿她要清炒蛏子,用宁波特色烧法:掌握火候、时间、出锅前勾点芡、然后撒上葱花。沒多大工夫,她就端着一碗蛏子来到我家让我们品尝了她亲手做的美味蛏子。” 这道独一无二的美味至今还留在我记忆中。下图是幼年时的小黑姐在9号家中留影。</p> <p>9号里的人家如果有涉及到各家利益的事情会召开会议,开会的地方就在楼下大厅。在晓虹姐的印象中,起码有过两次开会,一次是播种向日葵的协议,还有一次是关于分摊公用部位的电费。记得每家来一位主事的人,多是各家的家主婆,少有男主参会的。</p><p>开会之前,有人把大厅的灯泡点亮,各家女主人拿着小板凳前来,互相打着招呼,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多有些人来疯,在人群中上窜下跳,兴奋不巳。会议好像不是很正式,大家一团和气地聊着天,就把事情办了,总共九户人家,又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没什么事是不好商量的。现在的大楼邻居,再也看不到这样一个大家庭似的情景了。</p> <p>大人开会,小孩闹腾,一楼大厅热闹的场景。</p> <p>晓虹姐記得那是一九六三年,不知谁家提出9号前面这么大一片空地,足有一亩地之多,用来种向日葵,既能开荒地又可以看向日葵开花之盛景,最后还能收获葵花籽,拿去换油票,贴补一点食油荒。此建议在一楼大厅里开会时得到九户人家一致赞成。</p> <p>于是,开荒、播种、维护、除虫,家家都出人工。晓虹姐说 “我常常到地里去劳动,看到向日葵长得比我人都高。”</p> <p>瞧,9号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向日葵和蓖蔴树:绿油油的叶瓣、黄灿灿的花朵,蓝天白云下我们窗前的田野丰收在望。最后我们收获的葵花籽拿去换油票,每家获得二两至半斤不等。</p> <p>在我们的印象中,9号里有不少人家曾经是多代际家庭,几世同堂。我们的父母辈们肩负多重的责任,不愧是扶老育幼的一代人。如二楼金家的外公曾经和他们一家生活在一起,属三代同堂。二楼狄家的外婆和太婆都和狄家一起生活了多年为四世同堂。三楼韩家的爷爷奶奶和韩家人一起生活属三代同堂。三楼的麦穗芳说起,文革后她媽媽将她独居的姑姑接来养老,后来她哥成家了有了女儿小麦苗,一家八口四代同堂,住在一起,很开心很热闹。</p> <p>那时,我们这些小孩最开心的就是放暑假了,白天各自在家做完暑假作业,晚上一块儿下楼乘风凉、数星星、看月亮、听故事。印象中,二楼904室的金伯伯常给我们讲故事。当时金伯伯是上外的校级领导,平日里工作繁忙,可他对我们这些小孩和藹可親有求必应。晓虹姐的描述是,每天晚上各家孩子都早早地搬着小板凳下去乘凉,小朋友们会呼唤:“金伯伯下来讲故事呀!南征哥哥下来呀!” 那时楼下有个大院子,外面小孩不大跑进来的,晚上总是有许多节目上演,最多的是芸芸唱京戏,那时她才三四岁吧,可是唱起来口齿伶俐,有板有眼,还摆pose,她唱的最多曲目是样板戏红灯记里李铁梅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那时只能唱样板戏,狄叔叔大约也没教过她唱历史戏吧。</p><p><br></p> <p>唱完京剧还有其他节目陆续登場,这时天色渐暗,月牙儿爬上了天空,晓虹姐说下一个节目开始常常是我爸爸讲一些历史故事,猜谜语等等。可是我爸比较忙,讲了一点就回去了,去公干了。这时我哥哥南征就开始登场了,他先讲一些平常故事,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讲着讲着开始跑偏,讲了许多自己杜撰的神鬼故事,经常讲到听者鸦雀无声,听到后来,菊菊,蕙蕙,潘楚京等几个胆小的姑娘吓得哇哇大哭。听到自家小孩哭声后,大人从各家窗口探出头来,要么安慰,要么叫小孩回去。这时候,我媽媽也会探出头,责备南征。这种故事会常常到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p><br></p> <p>晓虹姐说估计是南征的神鬼故事太过深入,几个小姑娘有了心理阴影。那时九号的楼灯都是不亮的,晚上一片漆黑,小姑娘回家,就要长辈下楼来接,最多听到的是菊菊蕙蕙在楼下大声叫着“外婆,下来接我呀!”,然后外婆就碎碎念着“叠个小姑娘,真烦啊”,下楼去接她们了。</p><p>当年那个用鬼怪故事吓唬小姑娘的南征哥哥后来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现在是航空专家啦。</p> <p>在徐虹的记忆里,那也是小时候熟悉的一幕场景,夏天的夜晚,9号楼前的场地上,大人摇着蒲扇说着话,我们小孩坐在一边,满天的星星,弯弯的月牙,很有画面感。</p> <p>“今晚的星星好亮啊”,“月牙儿啥时候变圆呢?”🤫</p> <p>麦家小妹说 “9号大门前那片宽阔的场地原来是一块块的弹格路后来铺成了水泥地。” 这里可是我们放学后主要的户外活动场地,在这里我们玩踢毽子、造房子、跳绳、跳橡皮筋。有时候九十五弄里其他的小伙伴也会一块儿来这里玩。</p><p>狄家芸芸记得,一楼阿敦叔叔总是站在大门口逗孩子们玩,他性格年轻、风趣幽默,笑话不断,特有小孩缘。就像下图的情景,他站在9号大门外搖着蒲扇,像一个大管家,整个九十五弄的小朋友经过这儿都会叫他“阿敦叔叔好”。</p><p>芸芸还回忆起,小时候她看到9号门前这块場地上时常有挑着货担的小商贩擱下担子大声吆喝“笃笃笃、买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爆炒米花了”,“啊有坏的棕绑修伐藤绑修伐”......这个时候我们总会探出头去看看,有时还学他们一起吆喝。</p> <p>春日的午后,狄家蕙蕙在9号门外吴勇刚家的窗台前织毛线🧶,楼下小花园里正盛开着粉红的月季花。</p> <p>狄家芸芸回忆,老底子的9号里每家轮流負責收取水电费,数额按各家的建筑面积分摊。我家妈妈去得多,我也跟着去收过几次费帮着找零钱,每层3家,挨家敲门收费,有一个布袋袋装零钱。这项工作由每家挨顺序传递下去,大家都很配合。</p> <p>说起9号里的趣闻轶事还真不少,韩家的琲琲姐说芸芸媽晚饭是到她家看烧点啥菜,可以参考自家。</p><p>三楼的徐虹记得,她家和二楼狄家的房型一样,两家的房间全都朝南。一到夏天为了通风,她家和隔壁李为冰老师家都会把家门打开,她们会在门口放一张小桌子,一只小凳子,在这里写暑假作业,在这里剥毛豆,借助穿堂风排遣夏天的炎热。</p><p>一楼吴勇刚回忆,903室戚家姐妹中和我接触最多的是小依姐姐,“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上班,我一人在家时,要么陈妈妈,要么小依姐照顾我”。他还说“搬出9号到了70弄1号,我们两家又成了邻居,我家是1号603,戚伯伯家是2号203,我们还是经常見面,和小依姐姐的关系更好了。”</p><p>907室的麦小妹说起小时候她也喜欢去戚家玩。“因为姐姐多,我总能找一个姐姐玩,譬如,缠着小依姐姐帮我梳小辫子、找小黑姐姐玩她集的糖纸头”。她还与小毛姐、蕙蕙姐及九十五弄其他小孩一起玩捉迷藏跳橡皮筋…那时候,邻居姐姐就像自己家姐姐一样,帶着我这个小妹妹一块儿玩。</p><p>狄家蕙蕙记得,小时候看到外婆总在阳台里生炉子,煤球或煤饼自己去广中路煤球店挑,每天还要清除炉灰。在七十年代有煤气之前,家家都要干这些活,现在想来真是好辛苦。</p><p>麦家小妹还对狄家芸芸提起一件趣事,小时候我很喜欢到你们家玩,在你们书房里有个红木大书桌,我经常看到你爸爸在书桌上写毛笔字,绘国画,特别是看到你家有一幅老虎🐯 图,画的栩栩如生。我那时好奇,问你爸爸,“老虎🐯 身上的毛一根一根怎么画?”这一切仍记忆犹新。</p><p>据韩家布尔哥哥对狄家芸芸的回忆,早些时候在我们9号里,搞过一个“小世界”活动。他说当时你们都在幼儿园,晚上回来就把当天学的歌舞在9号楼上表演,他印象很深的是叫“筷子舞”,到现在仍能哼哼它的曲子。你的两个姐姐菊菊和蕙蕙都表演过,一起表演的还有九十五弄4号里的毛家姐妹毛尼娜和毛式宪。</p><p>大家在回忆中发現,9号里总共九户人家,却走出来许多大学生,就读的学校有复旦、华师大、同济、二医、上大、上财大、上外贸、北航、南航、南大、西工大、合肥工大和北京政法学院。还有少年时代就进入上海市体校和市队的专业运动员,游泳健將。 </p> <p>現在让我们翻开记忆的像册,和我們9号每一家人見个面吧。謝謝各家传上了他們以前或現在的合家欢和家庭成員的像片。</p> <p>一楼901室陈家早年的全家照。一排左起,陈亚英媽媽四儿子朱涌、三儿子朱涛、大儿子朱浩;二排左起二女儿朱波、陈亚英媽媽和她先生周一光。周伯伯原来姓朱,因当年参加新四军工作需要改姓周。周一光伯伯生前是上外的人事处长,50年代末他因公殉职、英年早逝、被追认为烈士。</p> <p>陈媽媽和成年后的儿女们合影。前排左起三儿媳施素梅、陈媽媽、二女儿朱波;后排左起,三儿子朱涛、大儿子朱浩和四儿子朱涌。</p> <p>陈亚英媽媽休闲照。</p> <p>一楼902室的吴勇刚少年时代与爸爸媽媽的合影。</p> <p>吴勇刚的爸爸吴乃敦叔叔和媽媽刘良芳阿姨在9号大门外、自家窗台前、和家中的留影。</p> <p>下面左图是阿敦叔叔,刘阿姨和阿刚全家的近期合影。照片中前排左一是刘阿姨、左二是阿敦叔叔; 二排左起吴勇刚太太,吴勇刚儿子和吴勇刚。照片里刘阿姨神清气爽,阿敦叔叔满目笑意,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下面右图是阿刚儿子吴之晨在清华大学的毕业照。吴之晨现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攻读博士。</p> <p>903室戚家八十年代全家照。前排左一戚家爸爸戚雨村叔叔、左二戚家媽媽胡连珍阿姨;后排左起三女儿戚依青、四女儿戚若青、二女儿戚小惠、小女儿戚友青和大女儿戚惠芬。</p> <p>戚叔叔70岁生日与家人合影。上图左起四女儿戚若青(小黑)、胡阿姨、戚叔叔和四女婿。下图是戚叔叔与女儿小黑。</p> <p>戚家女儿与媽媽不同年代合影。上图一排左起三女儿、媽媽胡阿姨、四女儿;二排左一小女儿、左二大女儿。左下图是胡阿姨与三女儿、四女儿合照。右下图是五姐妹合照,右起大姐阿惠、二姐小惠、三姐小依、四姐小黑和妹妹小毛。</p> <p>904室金家全家照,一排左起金家媽媽葛因、金家外祖父、金家爸爸金昔明;二排左起中学时的金晓虹、二哥金晓星、大哥金南征和三哥金晓山。兄妹四人中金晓虹是唯一留在上海的,她的大哥现居住在南京,二哥三哥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后分别定居芝加哥和西雅图。金昔明伯伯本姓周,参加革命后工作需要改姓金。子女随父都姓了金,但第三代开始改回本姓了,都姓周。</p><p><br></p> <p>金家不同年代都有全家照。左上图是金媽媽金伯伯和大儿子二儿子合影,摄于1949年。右上图里,前排左起金家二儿子、三儿子、小女儿;后排左起金媽媽、大儿子、金伯伯。左下图是兄妹四人合影。右下图里,前排左起三儿子、小女儿、二儿子;后排左起金媽媽、金伯伯和大儿子。</p> <p>金晓虹全家照,一排左起金晓虹、晓虹先生和漂亮的小孙女;二排左起晓虹儿子和儿媳,幸福美满的一家子。</p> <p>六十年代905室狄家,媽媽和三个女儿在9号前大草坪上留影。</p> <p>七十年代905室狄家全家照。一排左起媽媽丁贵珠、外婆、爸爸狄兆俊;二排左起二女儿狄蕙馨、大女儿狄菊馨和小女儿狄芸馨。</p> <p>八十和九十年代的狄家照。上图是八四年905室狄家在家中合影,前排左起爸爸、媽媽和狄家小女儿;后排左起大女儿和二女儿。下图是狄家九O年在家中合影,一排左起大女儿菊菊、媽媽和小外孙孙艺、爸爸、大女婿朱学清;二排左一是小女婿袁一兵、左二小女儿芸芸;二排右一是二女婿孙信伟、右二是二女儿蕙蕙。菊菊和先生不久赴美留学、工作、定居纽约。</p> <p>906室潘家在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全家照。上图攝于9号大门前,一排是潘家大儿子潘迅;二排左起小儿子潘鸣、大女儿潘楚京、二女儿潘建初;后排是潘家爸爸潘绪年叔叔和媽媽楚京华阿姨。下图前排左起潘叔叔和楚阿姨;后排左起潘楚京、潘鸣和潘建初。潘鸣于80年代末留学美国毕业后工作定居纽约。</p> <p>2019年潘鸣与905的狄家姐妹和先生们在紐約貝赛的一家上海餐厅聚会叙旧,九十五弄9号自然是聊天的话题。照片中左起潘鸣、孙信伟、狄蕙馨、狄菊馨和朱学清。</p> <p>907室麦家全家照。左起麦穗芳哥哥麦穗一、嫂子、麦家小孙女、麦家媽媽江尔和、爸爸麦毅強、麦穗芳和先生。</p> <p>麦家不同年代合影。左上图是麦穗芳和哥哥麦穗一幼年与父母的合影,前排是麦穗一;后排左起麦穗芳、爸爸麦叔叔和媽媽江阿姨。右上图是麦叔叔和江阿姨八十年代家中合影。下图是八十年代麦家照,左起麦穗芳、麦叔叔、江阿姨、孙女麦苗和麦穗一。</p> <p>麦穗芳媽媽江尔和与麦穗芳及麦家孙女麦苗合影,江阿姨神定气闲,麦小妹照应周全,麦家三代幸福满满。</p> <p>908室徐家。一排左起徐虹二姐周強、媽媽周文慈、徐虹;二排左起徐虹大姐徐清、徐爸爸、三姐徐昂。</p> <p>徐虹爸爸媽媽和家人合影。左起徐虹、徐爸爸、周文慈媽媽、徐家外孙女和徐昂姐。</p> <p>徐家姐妹和媽媽不同年代合影。左上图左起徐虹、周媽媽、大姐徐清。右上图是三姐徐昂和周媽媽。左下图二姐周强。右下图徐昂女儿沈依,她是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外科副主任医师。</p> <p>909室韩家全家照。一排左起韩布尔小弟韩强、二弟韩卫平、韩布尔。二排左起大姐韩琲、爸爸韩坤伯伯和媽媽李为冰老师。</p> <p>韩家不同年代合影。上图是1966年韩家媽媽李老师和子女合照,左起小儿子、二儿子、李老师、大女儿和三儿子。下图是近年韩家爸爸韓伯伯和儿女的团聚照,前排左起韩卫平、韩伯伯、韩琲姐、布尔哥;后排是韩强。巳经高龄的韩伯伯神彩奕奕。</p> <p>韓伯伯有布尔哥的陪伴,显得好悠闲,笑得多开心啊😃</p> <p>2014年8月经狄芸馨、吴勇刚和麦穗芳积极筹划,邀請了9号的老邻居们搞了一个大聚会。这是2001年大楼动迁以来各家的首次会面,有几家分别的时间更长。聚会让大家重温了9号情怀,特别高兴的是有三位高龄的长辈阿敦叔叔、小刘阿姨、江阿姨也参加了,这是大聚会的合影,每个人都笑得那么灿烂。</p><p>这里想特別说一下,我們9号里的父母们,在无微不至地呵护我們长大的同时,更是勤奋工作頗有建树的一代人。他们中有上外的元老、校级和处级領导、还有教授和去过抗美援朝的随军翻译。父母们的以身作则和榜样的力量曾经陪伴了我们的成长。在这里让我们对他们说一声謝謝🙏</p> <p>9号里的男士们和父母辈们合影</p> <p>9号里的女士们和父母辈们合影</p> <p>2020年6月里的一天,当紧张的疫情有所緩和,人们的焦虑渐渐淡去,狄芸馨,金晓虹和麦穗芳約了一起喝茶,看上去她們三人当天的心情不錯👍🏻</p> <p>2001年,九十五弄被房地产开发商整个收购,建成了公寓式的居住小区,原來的弄堂和我們的9号都巳不復存在。然而正如晓虹姐的感言 “九号啊九号,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它承载著我们童年的欢乐、少年的煩恼、和青春的梦想,已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美篇里分享9号的风景,找到小时候的自己。</p><p><br></p><p><br></p> <p>后记</p><p>美篇的9号全景和情景画面由朱学清(狄菊馨的先生)創作绘成。</p><p>美篇的回忆内容,文字和照片主要由9号各家提供,谢谢大家的支持!其中金晓虹、吴勇刚和麦穗芳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他们深表谢意!</p><p>95弄周围的景观照片和上海外國语大学的新旧大门照主要由狄蕙馨和她先生孙信伟专门拍攝;部分景观照片是由麦穗芳和先生提供。</p><p>美篇資料和照片收集及联系工作由狄芸馨負责。</p><p>美篇的設計汇总和編輯由狄菊馨完成。</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