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村旧话(骆公辅)

御宝堂

<p><br></p><p> 古槐村者,我的故乡中正街是也。地方虽不大,但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古属海州郡,今属海州区,曾有中正盐都小上海之称,是近代盐业的发源地。著名人物犹如武功高强的陆凌霄、许氏二乔,清代武状元卞庚,就是我祖父的亲表兄弟。</p><p>中正街的正中曾有一颗大槐树,树的主干三个人合抱不拢,枝干垂覆,浓荫匝地达三亩,根穴可容纳四、五人。据传说是先有大槐树后有中正街。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大槐树是“神树”,可惜在日伪统治时期被“和平军”陆大悍部肆意砍伐致死,枝干无存,仅有枯根支撑。</p><p>在我孩提时代,这里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地方,大人们说,这枯树穴里住有“仙家”,且常有显灵现象,树穴附近经常留有周边住户焚香烧纸的痕迹,故我们望而生畏,只能敬而远之,不敢近前。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何时大槐树的枯根也荡然无存了。虽然大槐树已经在地面上消失,但留给中正人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至今中正街仍有“槐树巷”、“槐树村”的怀旧称谓。</p><p>历史上的中正曾为垣商集中之地,清代曾设有中正场,是盐务行政机关,隶属于两淮盐运分司,民国初年改为盐运使,后又直属于两淮盐务管理局,后因海水东移,中正盐坨迁至张圩艞,场署迁至徐圩坨,故延续几百年的中正盐都逐渐萧条。日寇侵华时,座落在前河街二道桥西,类似于旧式官衙的原中正场署的房舍,惨遭日机轰炸,形成残墙断壁,继则又为日伪军政陆续拆除,终成一片瓦砾。这里也曾是我孩提时代与表兄孙家麒捉蟋蟀的极佳去处。</p><p>与老槐树齐名的中正街另一古迹为“墩口”,据史料记载,中正街兴于明代,该处原为海口冲击的一条“沙龙”,年深日久,又淤积成一带高墟。明代设置海防,沿海建有高土墩,作为设防了哨之用,若遇敌情则在高墩上举火示警。解放初期,该大墩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视为“四旧”被夷为平地。至今,“大墩”仍像地标一样,保留在中正老一辈人的记忆中。</p><p>中正街主街道并不很宽,由东到西不足三华里,以规格的石板铺就,街道两边的巷子均为直线横穿主街道,据说因当时运盐工具均为人力独轮车,是为方便运输,推车不需费力拐弯。主街道的南边有一条不宽的河,旧称“前河”,这条半淤的河流,从西到东有五道石桥,我的老家就在第三道桥南。中正街已故的知名金石纂刻家陈小松先生,曾为我纂刻一方用于书法的押脚闲章,印文为:“古槐村三道桥骆氏”,边款为:“旧时中正前河有石桥五道骆宅位于三道桥而岁月替更今已无迹”。</p><p>尽管故乡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变得使我们陌生起来,但是定格在记忆中的旧有形象及童年往事,却再也无法磨灭,再也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