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桥街道:“三法”推进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湛蓝之海

<p> “无法”</p><p><br></p><p>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来袭。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家庭,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纷纷响应政府号召,为摆脱贫困,决战贫困,消灭贫困,早日摘掉贫困户标签,均纷纷外出务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部分贫困户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面对参与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却因无劳力而无法组织人力实施,成为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时之间,真的“无法”。</p> <p> 想法</p><p><br></p><p> 脱贫攻坚“大战90天,冲刺90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也进入了倒计时。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普惠民生提高人居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少数群众心有余力而立力不足,无法组织实施。</p><p> 面对群众的无法与无奈,天龙小学负责人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建设。要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集中力量,逐户研究,逐个突破,帮助无劳力的困难户从“无法”变为有法。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p> <p> 做法</p><p><br></p><p> 为早日结束脱贫攻坚这场歼灭战,天龙小学的教职员工,利用周未时间,组建临时施工队,扛着工具,迎着清晨的阳光,进村入寨,挽起裤腿,投入到串路硬化施工现场,为无劳动力的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硬化院坝和串户路。</p><p> 聚焦难点,共克时艰。在他们的齐心协力、合力攻坚之下,平整干净的院坝与夏日交辉,曲径通幽的串户路链接着干群心与心之间的友谊。</p><p> 沐浴在夏日傍晚的余晖,做着脱贫攻坚短板补齐工作的事,看着逐渐变美扮靓的村庄,听着牧童放牧晚归吆喝声,帮扶者们长长的身影在脱贫攻坚路上划成一道道弯弯轨迹消失在暮色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