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人生(四)

东方剑

<p><b style="font-size: 20px;"> 诗路人生</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吉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出师教育是诗路人生重要节点</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八年我终于离开了卫生所,由大队党支部安排到学校做民办教员。做教育工作对于我来说如鱼得水,是我打心眼里最喜欢的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勇挑重担取得成功</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八年三月一日再次走进我的母校,感慨无限。想当年我在这里起步、起飞,在知识的天空中艰难翱翔,最终又回到这里。但是我的身份和思想产生了飞跃,以前是四、六不懂的孩子,现在是即将为人师的大人; 以前思想单纯只有淘气和学习,现在思想复杂考虑如何当好老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年来母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规模扩大了,由原来只有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的初级小学,变为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学生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近二百人。可见十来年时间村子里人口增长的速度!二是学校又在村子南侧新建了两栋八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一个值班室的新校舍。老师由原来的两人增加到九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班伊始学校分工让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并负责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当时我虽然觉得负担重了点,但什么也没有说就愉快的干了起来。觉得教语文正是我的心愿,以我在初中学到的知识满可以应服得了。于是我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如何备课,怎样讲课。不出一个月就基本上掌握了教学方法,能熟练的为同学们讲课了。并且在期末考试中两个年级的考试成绩都不错,使我感到很欣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八年下学期,教育改革、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根据毛主席指示,为了普及初中教育,规模较大的小学校可以附设初中班。当时长太大队小学校正附合规定要求,于是就成立了初中班,那时把这类学校叫做戴帽中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项改革叫做七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这样就把原来的小学六年级变为初中一年级,把已经毕业的六年级变为七年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中班成立后,师资力量只在数理化方面有所增加,而文科方面没有增加。因为那时办学条件还很差,全公社各学校师资力量很贫乏,几乎是捉襟见肘。根据当时公社文教组考核,认为我还可以胜任初中语文教学。所以就把中学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压在我的肩上。当学校杨校长找我谈话时,我当时没有答应。我说:“我才是个初中毕业生,怎能教初中呢?”杨校长对我一番鼓励,然后说:“根据学校和公社文教组对你上学期的教学水平考评,认为完全可以,你就大胆的干吧!”我只好答应担起这副重担,表示坚决完成任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我就踏上了初中毕业教初中的新征程。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把在初中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温习、整理、升华和应用,然后再创造性的发挥。这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和公社文教组领导观模我的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全国实现初中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要求各地通过试验普遍开展。公社文教组经过研究决定由我先行试验,文教组当时主管教学的李致富找到了我,跟我说明了来意。我说:“不行,我是教学上的一名新兵,搞不好会连累全公社的,你还是找那些老教师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我和李致富都是初中老同学,他笑着说:“老同学你的水平是大伙公认的,谁不知道啊!你就答应了吧,给我个面子”!没办法,只好答应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完全是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分两步走:对刚入小学的儿童,先教方案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不教yw以及它们的拼写规则;不教iou uei uen及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使学生入学后四周左右,就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汉语拼音。然后再在适当年级教拼写规则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由浅入深,分散难点,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为了搞好试验教学,我认真努力的学习了一周左右时间,弄懂了,弄通了,然后开始教学试验。同学们在学习中觉得比老式的教学方法好学、好记、好懂,效果非常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试验成功后,各中小学语文教师都来听我的课,搞得轰轰烈烈。只此以后全公社七、八所中学的文科教学改革和研究基本上都由我牵头开展活动,忙得不亦乐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使我提高了教学水平,此外又经常参加教师培训和业务学习,使我很快适应了初中教育教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年末被评选为出席勃利县优秀教师代表,光荣的参加了县表彰大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一九六八年参加教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至一九七二年五年迈了五大步。即六八年为民办教师,六九年转为公办代课,七零年转为长期代课,七一年转为国家正式教员,并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七二年被提拔为学校校长(当时叫负责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公社文教组长赵才找我谈话,让我担任学校负责人,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于是推辞说,我一无水平,二无经验,三还年轻,(那时才二十四岁)担当不了重任。学校里比我有能力有经验,并且比我年令大的人很多。你让他们干吧,我真的干不了。好说歹说也不行,这个担子必须得由我担。没办法,干吧!心里暗下决心,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并一定要干出个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正可谓顺风顺水,踌躇满志,为诗路人生频添粉墨重彩。有诗为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勤师道随心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得水之鱼展宏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热血一腔呈教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杏坛三尺任我行。</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砥砺奋进 创造辉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七二年,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已经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在破旧立新,致力改革的形势下,在毛主席提出的“学工、学农、学军,走`五、七'道路,学生除了学习,也要兼学别样"。于是,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搞军训等。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广阔天地,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道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担任学校校长的伊始,就面临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大潮。怎样改,道路怎么走?我两眼一片漆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后来经过学习与探索,同时到临县如宝清、富锦等参观先进典型学校经验,眼界放宽,脑洞大开,决心闯出一条路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与大队党支部联系并取得领导重视和支持,首先增加了校田地,然后又把大队果园争取下来,由学校经营,并在果园开办养猪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道路已确定,蓝图已绘就,开始干吧!</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校田地里夺高产</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七二年的春天,在大队党支部支持下,由当时的四个生产队各抽出一垧地给学校耕种。学校用四垧地开办校办农场,首先确定张景春老师为农场的农艺师,因为他是农校毕业生,学过植物学和农业基础知识。我是校长自然也是农场场长。由张老师制定农场科学种田技术方案,四月份开始整地,由中学班学生负责刨茬子搂茬子,然后从生产队借来大马车,由老师驾辕学生拉车,把搂好的茬子拉回学校储存起来,用于冬天教室取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里清理干净后就开始整地打垅,由生产队出马犁杖翻地起垅镇压,然后开始播种。种植计划实行玉米和大豆间作,按照科学种田方案,大豆实行满垅灌,玉米实行一埯双株等距埯种。当时选用优良种子并催芽,用草炭和尿素自制复合肥作为种肥。田间管理锄草追肥等都按照科技要求进行。秋天获得了特大丰收,亩产比生产队还高出几十斤。打下的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四垧地纯收入七千多元钱,师生们别提多高兴了。</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果树园中创效益</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长太大队果树园是在五年前建立的,由于几年来经营管理不好没有见到效益。学校为了走“五、七”道路,开展教学实践,经过努力争取划归学校经营。果园座落在二顶山下,距离村子三里多地。共有土地两垧半,有大小果树近千株。果树品种主要是黄太平、大秋果、海棠果等沙果和少量的李子、苹果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接手果园后首先制定了发展规划,一是改良果树品种,增加苹果树和K九、一二三等稀有品种的数量。二是对所有果树普遍进行施肥和剪枝。三是发展树下经济,种植豆类作物,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四是在果园附近建猪舍养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计划指导下我倾情组织师生大张旗鼓地干起来,首先由张老师兼任果园的技术指导老师,带领部分中学班的学生开始为果树剪枝、施肥。再由李景江老师、李长胜老师等带领部分师生用旧砖头砌猪舍,然后买来两头母猪开始饲养和繁育。再由赵德海和孙天云老师等由生产队找来马犁杖整地打垅,在果树下面种上大豆、小豆等。到了夏天师生们经常为果园锄草、打药灭虫、疏果等劳动。到了秋天,老天不负师生们的辛苦劳动,果园硕果累累,地上、树上都获得大丰收。对于满园丰收的果实,师生们更加辛苦和劳累了,整个果实采摘期需要一个多月。由于水果的品种不同,成熟期也不同,每隔两天就要采摘一次。摘下的水果当天就必须送到勃利县果品公司,并且还很麻烦,比如涉及到水果的品种、品质、等级、价格等问题。有时我必须要跟车亲自到勃利交涉办理,有一回去勃利途中突降大雨,身上浇得像落汤鸡,还有一回突遇特殊情况,马车好悬翻车造成事故。使我感到办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必须经过一番辛苦。好在辛苦并没有白吃,经过师生们的努力,果园第一年就取得了可观效益。水果和地上粮食、圈里的猪总共收入一万三千多元,师生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走“五、七"道路的过程中,学生们虽然劳动量很大,但也确实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确实丰富了实践经验,成为课本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面手。比如在校田地校办农场的劳动中,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科技在农作物种植上结合运用。如何选种,如何施肥,如何管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把书本知识更扎实更牢固的掌握起来。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从而改变了学生们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果园劳动中,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正确剪枝,如何科学嫁接,如何施肥打药等技术,同样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全面掌握了果树增产的新技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教学改革,走"五、七"道路,充分证明了当年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是绝对正确的。比如那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农村务农或者是在其他岗位上表现的都很优秀,基本上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力更生建校园</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一九七二年开办校办农场到一九七五年,四年期间学校名利双收。平均每年校田地和果园经济收入近两万元,每年都被评为全县走"五、七”道路先进学校和教育改革先进集体。我本人每年也被评为先进和模范教育工作者,年年出席公社和县表彰大会,倍感荣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有钱了,但从来不敢乱花钱,完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用在教育改革上。一九七五年经于大队研究,决定翻建砖瓦结构校舍。当年五月份,由我亲自设计,筹建的一栋五百平方米校舍开始施工了。大队只负责砖瓦石料和人工,其它建筑材料及装修费用全部由学校支付。试想,如果没有勤工俭学,没有校办农场,没有师生们的大干苦干,哪有资金修建校舍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个多月的施工,一座砖瓦结构的,宽敞明亮的校舍建成了。当师生搬进新校舍,坐在暂新的教室里上课和办公时,别提心里是多么的高兴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校舍建完后又被县教育局评为“自力更生,建校育人先进单位”,并在全县树为走“五、七”道路典型,号召各学校学习。</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奋斗无休止 再踏新征程</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七七年新校舍建成不到二年,艰苦的奋斗还没有得到充分休整和喘息,又接到公社文教组的调令,调我到全乡第二大型学校人和学校任校长。当时百般不愿意去,因为人和学校摊子非常大,中小学共九个班级,学生五百多人,中小学教师近二十人。并且也有校办农场,校田地,还有一处养猪场。当时确实觉得负担很重,自己难以胜任。但是公社已经决定,不容推托,只有硬着头皮干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自己已经有了九年教育工作经验,并且有了一定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暗下决心,只能干好,不能干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任伊始抓了几件事,一是与大队党支部取得联系,在大队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新的工作。二是紧紧团结全体教师,共同奋斗,齐心合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公社、大队领导和学生家长满意交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一九七七年是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之年,学校教育教学一切回归文革前的正常秩序。学校除了保留部分校田地外,养猪场等一切学工学农的项目全部取消,学校一心一意的搞教学,学生一心一意的上好文化课。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我努力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文化课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开创出学校教育的暂新局面。(待续)</span></p><p><br></p>

学校

教学

教育

初中

果园

师生

学生

大队

校舍

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