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那些事儿

远东的冬日

<p>  2020年6月7日,我参加邵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评价培训会,培训地点是邵阳市五中,非常巧合的是,邵阳市五中就是原来的邵阳师范。三十多年前,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求学生涯,而今故地重来,虽说不上是思绪万千,可也是百感交集。求读师范的那些人、那些事不由自主的浮现眼前,毕业后与师范剪不断、理还乱的那些情、那些景也涌上心头………</p> <p>一、填报师范是与非</p><p> 33年前的1987年,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一切都在重建,一切都在调整。那时的初中生可以考中专,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说,考上中专,国家就能分配工作,就能吃皇粮,这可是很多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最重要一条也几乎是唯一的一条途经了。可是,那时的中专是很难考的。</p><p> 其难易程度,不亚于现在考个重点本科,甚至可以说还难!必须是应届生,还要筛考至少两次,每个学校不是前十几名的,往往在第一次筛考时便打下来了。</p><p> 记得那是1987年的暑假,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上了中专录取线。在填志愿的时候,有三大类可供选择,分别是工商财、农林医卫和师范类。我想填工商财类,初中班主任都帮我想好了学校,是长沙的两个中专。我也做好了到省城去见世面的美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亲邻们都说,咱们农村人,没关系没后门的,好学校取不起。还是填师范吧,师范招生最多,最保险!出来教书也不错,不用日晒雨淋的。</p><p> 于是,我便乖乖的听从了大家的良言,再也不敢胡思乱想,填了“邵阳师范”这个唯一的志愿。从此也便与师范结下了斩不断的情缘。 </p><p> 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人说我们傻,当初很多比我们成绩差的同学,上高中,考大学,发展前程比我们宽广多了。假如我们也上高中,比现在从事教育行业会更有地位! 这话说得不好听,但确实也有道理。</p><p> 当初像我一样千千万万的堪称农村学校最优秀的初中生,选择了师范事业,或许当初只是为了改善自己卑微的生存状况,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但是确凿的事实是,正是我们这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提质,为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做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说,报考师范客观上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贡献,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贡献!</p><p> 当然,当年的农村中专招生政策,几乎把农村里那些优秀的毕业生一网打尽,他们如果上高中,上大学,是否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呢?这应该是肯定的。</p><p>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一百多年前,为了挽救中华民族,那一代人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二三十年前,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一代中师生甘于平凡愿于奉献,又何尝不是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呢?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仍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岗位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初心不改!没有荣华富贵,只有兢兢业业。</p><p> 是的, 中师生终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中师生的作用也终将载入史册!我是中师生,我不一定自豪,但我一定不自卑!</p><p><br></p><p><br></p><p><br></p> <p>二、邵阳师范今与昔</p><p> 邵阳师范创立于1899年,当时正值“康梁变法”,邵师也领全国风气之先,办校招生,是一所很有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我就读期间,正是鼎盛时期,每届招生达二十个班。邵阳师范面积不大,只有五十多亩。但环境非常优美,绿化率很高,校内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俨然一江南园林。</p><p> 2017年,以邵阳师范为主要班底,合并组建了湘中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并整体从西外街搬迁到学院路。</p><p>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正规中小学教师的邵阳师范已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不复存在。</p><p> 但也可以说,邵阳师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她升级换代,正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湘中幼专!</p><p> 湘中幼专立足湘中,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定位也很高,要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幼师和小师基地!还是蛮有想法的。作为她的曾经的学子,还是祝福她心想事成。因为邵阳人吃得苦,霸得蛮!虽然也喜欢说点大话,但总比自甘平庸没有想法要强!!</p> <p>三、求学师范酸与甜 </p><p> 30多年前,正是十五六岁的年龄,初到邵阳师范,还是蛮高兴的,那时的校门不在现在五中的现校门处,要往西外街的东边移几十米。我记得那时校门前有几棵夹竹桃,红艳艳的,很喜庆。一如我当初入校时的心情。校门外斜对面有一家小店面,现在还在,叫庆禾超市,当年是一家小吃馆,曾经在里面打过牙祭,喝过啤酒。只是物是人非,当年的老板娘不知是否健在?而当年青葱的我,也已是奔五之人。</p><p><br></p><p><br></p> <p>  我被分在172班,学号是87360,这两组数字我永远不会忘记,就如我的出生年月日一样,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上有50多人,大部分都是农村的,但也有几个邵阳市的。应该承认,我们对城里的同学多少有一点羡慕和自卑感。但后来想清楚了,他们身为城里人,选择途径很多,也来读师范,说明他们家庭也属于城市中的贫民阶层,也就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特殊了。当然,这其实都是我们农村人自己心里或多或少的一点自卑感在作怪。其实,很多城市同学待人还是很真诚的。</p><p> </p><p><br></p> <p>  记得在师范读书,我们男生最关心的还是吃。民以食为天,只有饱暖才思淫欲嘛。任何时候,没有解决好吃的问题,一切都是扯淡!</p><p> 师范生是免生活费的,可不知为何,一月只有二十五天的安排,故发的餐票往往不够用。有的不到半月,餐票就用完了。人缘好的男生,就会有女生偷偷赠送一些饭票,因为她们吃得少,有节余。那些能获得女生赠饭票的人,往往也获得了这些女生的芳心。至于以后是否真走到了一起,也是随缘了。</p><p> 就读师范,也难忘一些老师。</p><p> 刚进师范,当班主任的是一位姓金的女老师,刚走出大学不久。对这位金老师,大家都有点反感,她经常炫耀自己毕业的陕西师范大学好大好大,邵阳师范还不及陕大的一个脚趾头。她教思政,写不了三个字,念不了三句话,就讲她的陕西师大了。遇见这样的老师,也是我们的不幸,后来我们还发起过驱金运动。她当然最后也没有送到我们毕业。三年级时,班主任换成了曾广耀老师,他明显比金老师更得人心,后来还成了邵阳教育学院的校长。</p><p> 记得那时有个讲师团,有一位支教的男老师,不记得名字了,是个帅哥,像极了当年围棋名手曹大元,这个金老师倒追他,每天屁颠屁颠的跟着曹老师走,但最终好像还是失恋了。她又把失恋的负能量倾到我们头上。我们也是忍无可忍,唉,这可是师范里一段很不愉快的回忆。</p><p> 教我们音乐的是朱老师,她教我们弹钢琴,可是很多农村孩子包括我,在初中连五线谱都不知何物,她教起来就犹如对牛弹琴了,所以很歧视我们农村学生,尤其是弹不好的学生,最怕这位朱老师了。我在师范三年,钢琴如何过级,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她对农村学生鄙夷的眼神。</p><p> 师范也有很多好老师。教化学的是一个隆回老师,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非常敬业,可惜那时读师范的,更多注重的是文体和技能,我对化学也莫认真学,连他名字也记不得了。支教的史老师,教物理,也很认真,跟我们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教语文的章老师,那时应该有六十多了,现在想来可能是返聘的,慈眉善目,经常手把手教我们写毛笔字。可惜我天生手不聪,字写得不好看,但这位老老师从不厌弃。从他身上,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诲人不倦”</p><p> 一个老师,师德是非常重要的,而师德最重要的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这些被喜欢的老师也许特色各异,但必定是有一颗爱心的。</p><p> 一个人一辈子能遇上几个好老师,确实是种福气。将心比心,我对自己不好的老师至今难以释怀,那我为什么不争取做个好点的老师呢?至少不做个坏老师吧。</p><p> 那时的师范,还有很多名师,像易重廉,虽没有教过我书,但老夫子名气大,研究屈原在全国都有名气,是名符其实的“学高为师”</p><p> 还有银若湖老师,曾培源老师,很多,都称得上是名师,有的说是教育家也不为过。 </p><p> 30年过去了,这些恩师何在?走在原师范学校的小道上,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不时闪现,虽然很多建筑都改换了模样,但当年,我们求学的身影,老师们教学的形态,也一定珍藏在每个师范生的心里,永远不会改变。</p><p> 趁着研训会还没有开始,我把邵师校园又走了遍。</p><p> 当年我们求学的教室还在,现在成了初三学子挑战中考的考场。 </p><p> 当年我们就寝的男生宿舍还在,只是大门紧锁,可我依稀好像听到了213寝室我们六个男生的嘻闹… </p><p> 当年我们经常跑步去的食堂,已改成了大礼堂,可我还是闻到了青椒炒肉的香味……</p><p> 当年的小操坪,已改建成了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在上面奔跑的,不正是跟我们一样渴求知识并渴求改变命运的少男少女吗?…</p><p> 当年的教师宿舍,已经专门辟为师范教工宿舍了,住在里面的,还有我尊敬的师长们吗? </p><p> 当年的资江河畔,已建成了飞架南北的大桥,当年指点江山的学子,现在又是否还在为学生指点迷津…………</p> <p>四、师范教育喜与忧</p><p> 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中师毕业也三十年了,也称得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了。</p><p> 祖国日渐强大,这从欧美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可得到反证。中国农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这也是举世公认的。</p><p> 当年我报考师范,有谋职业的想法,今天,很多人从事教育,也确实是一种爱好。</p><p> 当年,一个中师生在农村学校,也算是正正规规,比较稀罕了。今天,很多老师都是高文凭,高资格证。</p><p> 这些,都值得教育人欢欣鼓舞。但是,农村教育也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生源畸型外流,学生心理瓷器化等等。在这里,我想说下农村师资问题。</p><p> 现在的农村,有很多还是上世纪的中师生或师专生在扛大梁。近十多年来,国家推行特岗教师政策,师范农村定向招生政策,缓解了一下农村师资严重不足以及师资水平不高的状况,但农村师资问题还是问题多多:</p><p> 1、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师资比例都不达标。</p><p> 2、师资年龄严重不合理,除了四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年富力强的骨干极其罕见,三十多到四十五以下的屈指可数。</p><p> 3、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小学不用说了,很多农村初中,男教师比例早已达不到百分之五十了,这个比例每年还在降低。</p><p> 4、教师待遇明升暗降。与横向比,很多教师好像有钱了,但纵向比,教师行业的收入是排在很靠后的,很多农民工,也许辛苦点,但收入比老师高很多。当然,城里老师因为一些隐性收入,待遇还不错。但总不能把所有老师都考调入城吧?</p><p> 5、农村教师极不稳定。</p><p> 暂在农村的,一有机会就想入城或改行。这也不怪人家,好多女老师,待在农村学校,三十左右,男朋友都还找不到!这可是终身大事呀,想想,那些大龄女教师每天单身上着课,她们如何能教得愉快?她们如何能安得下心?</p><p> 现在很多师范招生,动不动就是定向分配。那些成绩优秀的,有多少人会愿意去报考呢?当年那样只是为了能有个铁饭碗而栖身师范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现在很难有了!</p><p> 现在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农村师范培养,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疼医脚。</p><p> 在农村学校待过二十年以上的教育人都很怀念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那时,是农村生源和师资最稳定的时候了,农村学生很多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可是,这美好的和谐教育局面何时能重现哩? </p><p><br></p><p> 现在的中国,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当人们从骨子里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时候;当教师们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为改善一下生活条件而绞尽脑汁时;当农村与城市一样都拥有一批稳定的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时;那时,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大起来!</p><p> 而师范的真正要义也就必将彰显于世并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