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故事”而闪亮…

木头

<p>  因为岗位的变化,近一年没踏上那个熟悉而又陌生三尺讲台了。“熟悉”~可以说得风轻云淡、平常稀松(哥我站了20多年讲台😏);说起“陌生”~心里竟生一丝恻隐,像掏出一本泛黄的日历,食指沾了沾口水,用力的翻看着,仔细地寻找着,曾经发生在某个数学课堂上印象深刻、令人激动不已的片段或者是瞬间… …</p><p> 人的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也许我曾做的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已,细看知识的包装袋上面灰尘抖落,很多都不曾开封……</p><p>  日子,不紧不慢的,一天又一天的过去,本来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有些日子对某些人来说,却不同寻常,那是因为日子的主人主动赋予了这些日子以特殊的意义,让这些日子也就闪亮起来……</p> <p>  推荐年轻的老师去看看《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这本书。贲老师中师毕业后,被“抛弃”到村小,可就是凭借扎根课堂,研究课堂,独立的设计每一节课,琢磨每一节课,思考着每一节课,慢慢地,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了课堂,设计的教学,也设计了自己。</p><p> 说他的日子“闪亮”,是因为他坚持把每天的课堂都写成了他与孩子们的“故事”——课堂教学手记。每天上完课后,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未曾间断,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课堂,把易逝的课堂锁定为长存的文字。</p><p> 因为写“故事”,所以,课堂上会多了一份“心计”,多了一份“经营”,少了一份“随意”,继而细品、咀嚼、反思、重建,实现了“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他给自己选择的专业成长路径。</p><p> 翻看这本书,里面有非常多学生的课堂板书、作业,或是课堂回答问题原始相片或是记录。没有过多的难懂、苦涩理论,可恰恰就是孩子这些有些许潦草、有也许童真、或是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做法,让贲老师把矛头直指学生真实学习状态,提出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主张。写出了《此岸和彼岸——我的课堂教学手记》、《现场与背后》等著作。</p><p> 这也应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一番话:“我承诺,不管你是投一元钱的保还是一万元的保,我都以一赔十,你不成功你找我索赔,你的义务只有一条,每天都要记住你的梦想,每天都记录下你为成功之梦所想的,所做的,每天写篇千字左右的教育反思,10年后你觉得在自己的事业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我一定理赔!”</p><p> 我相信每一段精彩的人生,都是有“故事”的,而我们自己的教育之路,如能被“故事化”,被情境化,必将不断地改变着我们原本一成不变的教育生活!!</p><p> “故事,实际上,使我们成为了我们想做的人——一个内心丰盈幸福的人!”</p><p> 年轻的老师们,想不想试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