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 style="font-size: 20px;"> 怀远,原生态古镇</b></p><p> 文/樵苏无忌</p><p> 20200606</p><p><br></p><p> 在崇州,说起古镇,人们印象中似乎不包含怀远镇。</p><p> 第一次到怀远是1986年去同学家。当年只两个印象,一是记得有条街叫上新街,二是真"怀远",路远,穿元通,过花花店。</p><p> 三十多年了,对怀远历史也沒有系统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过一点点。</p><p> 几年前,在某小学内看到有关怀远镇名称由来沿革解释,似乎不觉得让人信服。</p><p> </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怀远最近一个最响亮的古名称叫分州。顾名思义,古崇庆州治所的第二分中心,比今天某地称什么"副中心"之类更具实际意义。</p> <p> 一地版图,囿于山川幅员走向。展开地图一看,怀远得分州之名乃实至名归。所谓崇州的"四山一水五分田",平原之西是层恋叠障的大山名川,怀远正锁其咽喉,钳其经脉。</p><p> 难怪当地人说,古时的怀远初名"横源驿",是驻军营地。我想,这应该是唐宋及之前的情形,边塞屯兵,御敌国门。</p> <p> 烽火连三月的血腥,沙场秋点兵的豪迈,这里都应该发生过。</p><p>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古代治不下州县的行政方式中,怀远当然具备一个城市应具的所有设施和社会机构遗迹。这种情况,在崇州除了县城,别无第三例。</p><p> 有资历比较的只有江源镇,不过高下立判。</p> <p> 倚文井江而起的怀远镇,曾经有一个井然有序的古代城市布局。</p><p> 只是如果不懂得这座古城的历史,就会觉得它竟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官衙,这官衙的规制并不潦草,仍座北向南。</p> <p class="ql-block"> 据《崇庆州志·关梁》载:崇地接吐蕃,唐时出没不常,设一关一御之,则怀远镇所由名也。(引自《崇庆县志增订版》),这一点证明的我之前的猜测。不过,关于怀远镇名称的由来,我想到了汉代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p><p class="ql-block"> 比较正式的说法是,怀远之名源于《三国志*马超传》中“怀保远迩"。</p><p class="ql-block"> 古镇往西北三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溪关隘。东汉马岱、西晋李雄政权、剑南节度使韦皋、宋相吕大防等曾在此屯兵固守,以阻藏羌流民。</p> <p> 分州设于乾隆55年(1790),由四川总督孙士毅获准设立,置州同一人,千总一人。很大程度上这次分设州制与乾隆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平定战争有关,因为清代康雍乾的官僚体系人数少,版图大,如非不得已,不会这样做。</p> <p> 四川藏族大小金川部落的平叛是乾隆始终的心腹大患。朝廷对之2次大规模用兵,5次大战役3败2胜,前后达28年。总督张广泗和阿尔泰、大学士纳亲先后被赐死、大学士温福战死沙场,最后以尚书桂林为定西将军,调健锐、火器营二千,吉林索伦兵二千增援,终于平定大小金川。</p><p> 所以,怀远分州的设立,应该与乾隆时期巩固藏羌地区的“改土归流”成果有关。</p> <p> 出怀远北城门,百米即为定江桥。古代,这里刀丛枪林,张张通关文牒在军爷眼前一晃,源源不断的物资得以进出藏羌茶马古道。</p> <p> 小北街93岁王海昌老人,打小在镇上买散子油糕,走家串户似《水浒》中阳谷县卖梨小贩小郓哥,刚解放时还被委为工作小组负责人,怀远百年的变迀他历历在目。</p><p> 他说怀远很古老地盘很大,清代和民国,“比元通大八倍",可惜近几十年被破坏了。他确认红四方面军来过怀远,连蒋政权溃败之时王陵基在怀远区公所住过哪几间房,他都清清楚楚。</p><p> 古往今来,怀远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赖裕新部曾在此筹措战备物资。定江桥一带,有川军为抵御红军而修建的七座碉堡,一字长蛇,今仅残存半座。1934年10月,这里发生著名的分州兵变。在中共地下党的指挥下,为配合粉碎蒋介石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围剿,川军二十八路五团一营的官兵发动兵变,还有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兵变失败后,幸存人员加入徐向前红四方面军。</p> <p> 民国时期整条小北街,只住了大乡绅任家两兄弟,富丽堂皇的走马转角雕楼群,有似江南巨贾大富。</p><p> 古镇经济繁荣,入夜则异常热闹,有"六街灯火连文井" 之誉。</p> <p> 药商宋家典雅的庭院,至今保存完好。王海昌老人说这只是宋家的后院,当年的药局设在转拐正东街上。</p> <p> 正西街有城隍庙,后辟为市政公园,古木参天,飞鸟蔽日。再后来办成了怀远中学,大地震后,怀远小学进驻。</p> <p> </p><p> 怀远西望,群山万壑。茂密的森林,丰沛的降雨。大自然慷慨的赠予,丰富的物资集散,造就了当地物阜民丰的声望和权威。这种声望和权威源于过去的经历,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巩固的地位。</p><p> 怀远素有“搬不空"之称。因特殊地理位置,加上水陆之利,这里的商会会馆和家族祠堂林立。</p><p> 木材、藤条、药材、茶叶、煤炭、竹材、粮油……哪一样是怀远没有的?难怪这里容易成为古代屯兵的首选。</p><p> </p> <p> 怀远素有“藤编之乡”美誉,其实不只是藤编,棕编、竹编也远近闻名。</p><p> 有一条街叫做棕绳街,可以想见历史上这里的生产盛况。邻近几条街都生产棕绳、蓑衣、棕刷、棕垫等手工产品,物资堆积如山,商旅往来如蚊蚁。产品车载船运,下江南,入茶马古道。</p><p>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又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餐饮、娱乐中心。</p> <p> 今天的棕绳街,又归于沉寂,守着西望的青山。"抹去闹市浮尘的自然,我还是你的"。</p> <p> 汉源路原供销社职工宿舍小巷,一株老枣树枝繁叶茂,满树指尖大小的青枣。当地人说,枣子酸,少有人吃。</p><p> 觉得这枣树特别对这个心富小城的脾气,哪管路人爱吃不吃,为自己而活,自我认同即可。</p><p> 褒贬臧否,如风过耳。</p> <p> 在今天看来,怀远镇似乎不大,因为她几乎就没有怎样疯狂的扩张过。</p><p> 古镇40多条大大大小、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街道,都应该有专属于自己的典故。</p><p> 曾经有成都游客结伴在此游玩,走街串巷,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他们说,这里的街道简直是迷宫。</p> <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怀远竟还有一座距今200多年的县制文庙。作为一个小城镇,全国绝无仅有。</p> <p> 怀远二校,又叫镇中,曾经的汉源书院。古楠森森,气象浑然。</p> <p> 5.12大地震后,原址上的镇中更名百丽中学外迁,留下几户教师家属。大槐树下,何大姐与林大姐正在聊天。</p> <p> 何大姐也是老怀远,娘家在棕绳街。她说过去古镇四周有城墙,四城门。解放那年,她7岁,家中长辈去逝落厝,就是从西水门城楼下抬出去的。在棕绳街,除了她家祖传锡匠,邻居家家户户都生产棕制品。手艺人很苦,收入微薄。何大姐不仅骄傲于怀远的历史,还夸赞街道历来引水清洁,流量大,不淤塞。</p><p> 林大姐娘家邻近怀远,已住怀二校多年,她讲述涉及书院文脉的传承。她特别怀念六十年代教她语文的老师王醴泉先生,说王老师很关心她,作文本上的评语工整,暖心,还经常鼓励她。告诉她王老先生已仙去几年了,林大姐当即哽咽流泪。</p> <p> 地震烈士吴忠宏老师家的板房被保留下来,似以永志纪念这位舍己救生的师者。</p> <p> 文革前后,在怀远还办过怀远师范学校,为崇庆县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师。</p> <p> 城东文井江边是回澜塔,又称青岗塔,可算怀远又一文化地标。塔本佛教建筑,也就是“浮屠”,所以回澜塔应该与某种宗教事务有关。</p> <p> 一桥定江,分州可固。其怀远,实不远。离县城也就30多分钟车程,交通纵横。去都江堰、去大邑,到鸡冠山避暑,倚马可至。</p><p> 即将,经怀远的成都三绕又要通车了。</p> <p> 在怀远,有江浙等地商人呼伴而来,他们经营生意火红,举家在此,生活稳定。</p> <p> 在临江街一家,铺面不用来做生意,乒乓球台一摆健身之用,老夫妇锻炼身体。二老戏言:身体养好,气死社保。</p> <p> 雄厚的历史积淀,已经溶进了怀远的淡定和从容中。她从来不去理会那些“舍我其谁”“风华正茂”之类的张狂。</p> <p> 曾有外地人作为怀远女婿,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说必须要赶快离开。问原因,说是这里生活太安逸,太优渥,生活久了,可能会丧失创业的斗志。</p> <p> 古镇毗邻着巴朗山-西岭雪山-鸡冠山三角气候带,气候宜人,水土温润。</p><p> 文井水边多丽人。文井江源于苟万群山,劈山而出,滋润着包括怀远这片土地,也滋养出怀远美女。</p><p> 怀远出美女。古已固定下来的不成文套路是,过去当地剧团选人,首选地就是怀远。</p><p> 当地女人不仅长相甜美,而且勤劳和智慧更是出类拔莘。无论是怀远藤编,还是叶耳粑、冻糕和豆腐帘子,往往就出自怀远女性的巧手。</p> <p> 说起怀远小吃,崇州当地人就会滔滔不绝。可以这样讲,除去怀远小吃,崇州名小吃将失去大半壁江山,所剩无几。</p><p> 崇州最早的餐饮名店廉美鲜大酒店,就是依托怀远名小吃的成功范例。</p> <p> 美食,从来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水质及特定气候,是窖制发酵食品最神奇的力量。怀远豆腐帘子的制作,最能体现这种大自然神功与人类慧智的奇妙结合。</p><p> 别的地方如果要模仿复制,断无可能。</p><p> </p><p><br></p> <p> 曾有外地初来崇州工作的同事,好奇,点了一份油脆怀远豆腐帘子。上桌一闻,有臭味,即大怒,叫来老板退单。听老板解释后,不好意思,入口品之,大呼好吃得让人震惊。</p> <p> 大街上,有着迷彩服老者拉着板车叫卖酱油,步履蹒跚。声音嘶哑而苍然,足可以唤起怀远多少关于岁月年轮的故事来。</p> <p> 精神上如此富有底蕴,决定了怀远不可能自甘堕落。她往往以宽宏仁厚的恬静吸纳了沧桑之后的无求,变得不温不躁,顺而有持。</p> <p> 怀远很安静,她的理想就是没有理想。对一个惯于安安静静的城镇,理想意味着奢侈和浮华。</p> <p> 怀远很慵懒,她不在乎别人正在享用着横刀夺来的丰富盛宴。她自备着一箪食,一瓢饮,足亦。怀远这份慵懒,对抗着时代的喧哗。</p> <p> 怀远很欢快,她的眼中沒有什么外在的约束力。一个追求幸福的城镇,因地制宜的欢乐即为最成功的生活模式。</p> <p> 怀远特别有归宿感,她无所谓存在感不存在感,所以就有了迥异的人情味。看似平庸,实是精神的回归,是老怀远不愿向局外人道明的黄老哲学。</p><p> 在崇州,要找到第二个“怀远气质",恐怕沒有。</p> <p> 怀远,就像桃花岛上黄药师,守着自己的天下五绝之功和妻子冯氏,睥睨着江湖的吵闹。</p><p> 它不与崇阳比现代,不同元通比时尚,更不会和街子去比历史,怡然自得着。</p> <p> 这就是自信而温和的怀远,它固守着自我的哲学思考和生活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樵苏简介】本名叶成军,崇庆中学教师。北京市微型小说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崇州精短文学》副主编,崇州市作协会员,《崇州教育》前执行主编。两次应邀参加"十四五"国家红色文化项目打造的脚本写作及任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