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将军——杨汉林

美友62778932

<h3>  罗昭祥  13097342697(微信同号)     </h3></br><h3>       杨汉林(1915-1985)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政治部组织干事,粤赣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粤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湘南资(兴)汝(城)桂(东)边区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25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4军100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野战军高炮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h3></br><h3>下图是杨汉林将军照片:<br></br></h3></br><h3> <h3>下图是杨汉林将军在兴国县将军公园里的雕像:</h3></br><h3> <h3>杨汉林将军的童年<br></br></h3></br><h3>       杨汉林将军从小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年龄最小的他是个遗腹子。因为家境太困难了,母亲把他过继给了舅舅,可以说是吃四方饭长大的。舅舅是位私塾先生,在他那儿杨汉林读了3年书。也正是那几年的私塾功底,让杨汉林成为战友中的“小知识分子”,一辈子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将军”。不久舅舅去世,家里没有余钱供他继续读书,12岁的杨汉林就去给地主放牛,直到15岁参加红军。</h3></br><h3>艰难的游击生活<br></br></h3></br><h3>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根据上级的命令,杨汉林被留在中央苏区进行艰苦的游击斗争,经过同志们的一致推选,杨汉林成为湘粤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的政治委员,同时任中共湘南资(兴)汝(城)桂(东)边区县委书记。1936年率部队来到了湘南的八面山。</h3></br><h3>  苏区的工作和生活是很艰难的,和上级机关又始终联系不上。一天,桃寮村的一位群众向杨汉林报告,说村里来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到处打听红军消息,大家觉得他心怀不轨就抓了起来。这个人一来就自我介绍,自己原先在一方面军工作,因为与湘黔边境的一支部队断了联系,上级派他来寻找。杨汉林和战士们觉得不能掉以轻心,决定观察一阵。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大家对他的疑虑渐渐打消。不久,一个新的疑问又出现了。一天雨夜行军后,大家都忙着晒衣服,只有这个人始终穿着湿衣服不肯脱。这个细节引起了杨汉林的重视。</h3></br><h3>   后来,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才发现,原来在这个人衣服的衬里藏着电报密码,他是上级派来给湘黔边境的部队送新密码本的。这时高度警觉的杨汉林才松了口气。</h3></br><h3>杨汉林将军的妻子及儿子<br></br></h3></br><h3>       革命队伍中女性很少,新四军规定军官结婚必须符合‘二五八团’的标准:年龄25周岁以上,党龄8年以上,职务在团职以上。杨汉林遇见焦恭真时已经达到了标准,两个人就结合了,幸福地过了一辈子。焦恭真出生在殷实的商人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中学时走上革命道路,积极参加抗日宣传与募捐活动。后来,去了战地服务团工作。</h3></br><h3>       杨汉林将军和焦恭真一共生了10个孩子。前面4个都是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就夭折了,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战争期间得传染病死了。现在只留下6个儿子。<br></br></h3></br><h3>下图是杨汉林将军故居:<br></br></h3></br><h3> <h3>远处看将军故居,土砖房子才是:<br></br></h3></br><h3> <h3>下图是故居的正前方:<br></br></h3></br><h3> <h3>下图是谷歌地球里的将军故居:<br></br></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k1IgmROPZXgnwcgbmQ8X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