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的古村落</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r></div> 传统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2017年5月2日,经山东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选和社会公示,沂源县5个村庄入选第四批山东省传统古村落。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石桥镇后大泉村村里古树众多,其中一棵树龄近千年的银杏树最为突出,树径达1.4米,长势茂盛,枝干虬劲,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焕发着勃勃生机···<div><br><div> 相传孔子得意门生闵子骞,后因拒绝季氏邀请到其封地为官,他欲寻找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隐居起来。齐人推荐其南来沂河之滨。</div><div><br> 清康熙《沂水县志·山川》记载:“县西北八十里为闵公山,环山皆石,环石皆松,青被崖谷。”《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闵公山,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县志》:峰峦孤秀,涧壑迥合,环山皆松石。相传闵子曾避地其中,故名。”……于钦《齐乘》谓:闵子避召居此。 </div><div><br> 闵子好友道中奇才仲由相伴游学。二人结伴自临淄南行,踏过圣佛山,二位圣贤醉心于山水美景和淳朴情谊,一住数日,会见文朋师友,弘扬、传播儒家文化。<br><br> 后大泉村村民杨道友: 闵子在与当地居民拉呱时得知,圣佛山之南十里之处有个王崮庄(今后大泉村),村西一股清泉自崖下石窟喷涌而出,清澈透明,夏日清凉,冬日温热。来到这里一看,果然是人间仙境。隐居在松山的闵仲二人常到此赏景品茗,会朋结友。二人将松山(今东里曹家崮)下一棵银杏树移栽大泉,在树下谈笑风生、传经布道。后来这颗银杏树死了,人们为怀念闵仲功德,在原来的地方又栽了一颗银杏树。 <br><br> 千百年来,后大泉村中的这棵银杏树吸日月之精华,蕴山水之灵气,历经数不清的风霜雨雪,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记下岁月往事,见证历史变迁,郁郁葱葱泽被后人。如今的后大泉村后人,对这株具有传奇色彩的银杏树关爱有加,以寄托对儒家文化传人的追思,验证千年薪火传承。 </div></div> 村内60%以上民居还是保留了传统建筑方式,独具特色,基本是石板屋座,具有古老、传统、奇特、民俗的特色和美观、牢固、朴实、省料和方便等特点。 村内宁静古雅,处处撩动浓浓的乡愁。踏着石板路,探寻古村古朴的民风民俗。勤劳、手巧的老人依然坚守着传统手工制作,每一件老物件都能勾起儿时的记忆,回到从前的简单生活。石墙内老人孩子怡然自乐,鸡鸣犬吠,淳朴自然。 在大泉村东,铜顶山西、老护山前。有一座寺庙名辞公寺,始建于宋、发展于元,明清鼎盛。原名圣水寺,大清乾隆年间改为辞公寺。始为佛教(僧尼),明朝是道教(道士),大清是佛教(圣僧),寺中有佛爷殿、菩萨殿、老母奶奶殿、阎王殿、药王殿、八蜡庙,还有戏楼两间。辞公寺南有姑子坟、辞公寺北是和尚墓,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br><br> 杨道友:每年的三月十五是辞公寺香火会,周边十里八村的妇女会赶来祈福,保佑,非常热闹,保佑着年年有个好收成。<div><br><div> 后大泉村内历史遗迹众多,村庄内有一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的渡槽渠道,水渠水源引自村内的古大泉,用于灌溉村东农田。村内有两处修砌于清朝末期的石砌古井,一为石砌方井,一为石砌圆井,百年来一直作为村民生活水源地之一,现在虽已不用,但仍有水流。村庄周围山体众多,石材采用便利,能工巧匠众多,村里随处可见各类石制用品。<br></div></div> 在村东的万祥山革命教育基地,一条长1700米的水泥道路直达纪念广场道路。山顶矗立着高为10.6米的何万祥烈士纪念碑,2014年5月26日沂源县人民政府将该地批准为“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各学校、单位组织前来瞻仰革命烈士,倾听村里老人满怀激情讲述英雄的故事。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村落,祖祖辈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习俗——熬荆油。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家家户户的老人支起大锅熬荆油,其制作原料来源于山间田野的黄荆及种子,辅以荆芥草,娃娃拳等中草药,慢火熬制取其精华。为保证荆油的纯度和稳定性,必须是木柴铁锅熬制,不断火十个小时以上。 沂源非遗瑰宝——荆油,主治婴幼儿惊厥,无眠,夜啼等征,具有安神镇定之功效,成了当地人必备的祖传秘方。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后大泉村村民依然坚信自己的祖传秘方效果远远好于医院的处方,他们一代代坚守着古法熬制,荆油也以它特有的功效,一直惠泽着大泉及周边村落的子孙后代。<br><br> 千年古村、革命圣地,这片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土地,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逐渐向世人揭开它古朴、神秘的面纱,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后大泉走一走,感受乡村的恬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