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与创作有区别吗?

海洋天空

<p>明末清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形成高峰的原因有很多种,沃兴华在书法创作理论中明确指出,其中之一是当时书家及书法爱好者在临摹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上处理的较好。比如这件米芾的《中秋帖》不只是简单的临摹,而是注重原贴的神与形、意与法之相似度与如何取舍的问题。又如八大山人临习《兰亭》,完全是写意,无真相而真有魂。</p><p><br></p><p>名家临帖主观意识很强,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行笔,章法结构等。米芾临帖也是这样,两贴比较首先是节临,第一行去掉六个字,第二行去掉二个字,第三行分二段去掉三个字,为什么呢?细细观察发现去掉的都是行书,留下的是草书,只临草书目的是追求连绵的笔势。可见他取法是《十二月帖》中的连绵笔势,因此临摹时更专注于此。这样的临摹与创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摹就是创作。</p><p><br></p><p>《张迁碑》全称《汉故毂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县,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林。书法方整刚劲,于雄厚古茂中透出秀雅之气,是汉代隶书中的优秀作品。用笔以方折为主,方中寓圆,强调积点成线,但不生硬板滞,变化丰富,如“善”、“年”等字中带波磔的长横,起笔和收笔都用刚劲的方笔,而姿态各异;“张”、“惟”等字中有好几笔短横,但长短、粗细、俯仰、方圆、曲直、角度配合得自然、生动,没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字形大多方整,又有扁方、长方的字形穿插其中,对比鲜明,相映成趣。结体上斜正、宽窄、疏密结合,突破了上下均匀的结字规范,古拙质朴而天真。在这种富有特色的书法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汉代隶书文化高古、雄强、典雅、朴拙、浪漫的艺术特征。</p><p><br></p><p>学习隶书首选《张迁碑》,这是诸多隶书书友的共识,也是行家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此碑帖乃是学习隶书的神作,风格方正古拙,端整雅练。清代郭沿先曾评其为“是碑为冠”,可见其神圣地位。《张迁碑》是一座高峰,更是一方富矿,值得深挖细掘。</p> <p>临习《张迁碑》不同于抄书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练字需要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读帖比直接书写更加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用脑子去临帖而不是手抄,眼睛👀要透过刀锋看笔锋,笔法要有金石气,结体要有古拙美,字势要有空间感,临帖贵精不贵多。</p> <p>原碑</p> <p>原碑拓本局部</p> <p>选临与创作 四尺宣(68cm×139cm) ,毛笔大号羊毫临创一杆到底。</p> <p class="ql-block">反色</p> <p>局部</p> <p>通临 毛笔同上;纸品加厚款毛边纸(48cm×78cm);用时2020年4月27日至2020年5月14日止,共计18天晨临时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