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记忆——打碾壮观

杨好学 枕山听水

<p> 男女老少齐上阵,</p><p> 场上摊开了满满希望;</p><p> 驴儿马儿齐上套,</p><p> 碌碡碾下了粒粒麦香。</p><p> 木锨扬起来,</p><p> 轻风吹走了浮尘,</p><p> 麦粒落在了实实的场上。</p><p> 这是汗水浇出的果,</p><p> 这是辛劳结出的花!</p><p> 把它抔抔捧起来,</p><p> 你就嗅出了带着泥土的麦香!</p><p> 你可知道,</p><p> 几千年来的中国农民,</p><p> 那一代没有吃饱饭的渴望!</p> <p>  麦子上场垛好后,要打碾了,那时没有机械,全靠畜力人力,因此,选好天气显得十分重要。人们要收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还要集几辈人积累下的经验,力求选个好天气。天气选好后,清晨便动员男女老少,开始摊场,拆开垛,把一捆捆麦子打开,在场上由圆心向外扩展,摊场讲究平整均匀,麦头压麦秆,一圈圈放大,直至满场无空。</p> <p>  摊好了,太阳一出来,把金色撒满大地,暖洋洋,热烘烘,晒得麦子啪啪作响,粒而要爆出来了。这时人们攒足精神,赶出毛驴,全队的驴马一齐上套,有时有七八对,拉着碌碡咯支支转圈碾压,赶驴人一手牵缰,一手扬鞭,依次转圈,有的赶驴人手里还拿着一个长柄粪罩,随时准备接牲口拉下的粪便,密密实实地碾压后,男女精壮男力一齐上场挥舞连枷开打了,众多男女一字排开,单数人的连枷落下了,双数人的连枷扬起来,咚、咚、咚、咚,响声如雷贯耳,撼天动地,麦草上腾起一层土雾,麦粒一颗颗飞溅,有时有人喊两声,每个人踏步用劲,那个壮观,现在实难再见!</p> <p>  打过后,牲口被赶到场边休息,人们便用木叉翻场,把上面的净穗压下去,把下面的生穗翻上来,等太阳再晒一会,便吆起牲口碾第二次,第二次碾好打完后,就开始抖了,这时把麦秆抖乱,铺平,场里土雾腾腾,汗水和着土味,然而人们并不在乎,再碾再打,再抖再碾,如此反复后,老把式抓起麦草一看,没有带麦粒的生穗,草也碾碎了,能喂牲口了,这才卸牲口的套绳,让它们休息,全体男女劳力一齐起场。</p> <p>  起场更讲究抖,要把麦粒麦衣全抖下来,把麦草搭成堆,运出场外,零时堆垛,然后开始把麦衣麦粒集中到场心,看风向,准备扬场。</p> <p>  扬场全是庄稼把式,只用木掀,木掀不光是轻,主要是不会铲起场上的土。扬场时全靠自然风,最有经验的把式站在粮食与落衣的行间,麦衣中要不见一粒麦子,谁若不注意高低方向,一掀失手,麦子粒落到麦衣间,立即会得到训斥!手拿扫帚掠麦衣的人也十分重要,掠轻了,麦粒中有麦衣,掠重了,麦粒到了麦衣间,要细心把握,而且这个人要不怕麦粒打,不怕麦衣呛,有时满脸尘土。</p> <p>  麦子扬出来后,要迅速堆成堆,形成自然锥形,这时有人就在周围走一圈,步出周长,计算出粮食的大致数量。这时的农人真像看刚出生婴儿一样,眼晴紧盯着麦堆!而小孩更是嘻闹,在光光的场面上用手指画各种画,看热闹。</p> <p>  如果天气晴好,麦子是不急着装包进库的,一般要凉晒一两天,这样,晚上要派人看麦子,看麦的人要选好,有老有少,要瞌睡少,有力气,还要几个房份都有人,不会形成一个团伙,以便相互监督,以防万一。每个生产队有一四方大印,一开两半,一合成印,保管拿一半,贫下中农代表拿一半,在粮堆的顶上盖一印,在回周也盖上,然后用灰在周围撒上一圏,有人靠近就有印迹。</p> <p>  第二天队长察验印完好如初,灰也清晰无迹,方给看粮者记工分。如若有雨,就要立即装进口袋,搬到仓库,每个口袋贴上封条,以待天气晴好再晒!那时人们急等粮食,但粮碾下来一般不急着分,因为粮不干,有水分压称,其二是不干净,有时生产队分粮也要大队审批。有些人实在揭不开锅怎么办,队上就先给大家分一点护稞,护稞就是掠出来的稗麦和带麦衣的麦,这不计在口粮内,每人分几斤,拿回家再用棒槌打一下,用箥箕箥出来,用小石磨一推,烙成饼应急!</p> <p>  等麦子全碾完了,提充留足了种籽,留好了公粮后,这才计算分麦子,那时土地瘠薄,一亩麦子往往只有成一百多斤产量,分麦时好年成每人可上百斤,大多年成每人只有几十斤,灾年也就二三十斤。现在回忆这些,还真有点悲凉,但儿时从没有这样想,年年期盼,希望从未间断,饿着肚子,光着膀子,赤着脚丫子,还是快乐得意地生活着,人们会说,这就是阿Q精神!是啊,没有这个精神,可能有好多人活不到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