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

宝哥

<p>  芦荻哨村龙滩坡,有座特别的山,名叫椅子山。顾名思义,椅子山山形,像一把椅子,后边是靠背,两边有扶手。</p><p> 王沟的清平界处,是贵黄公路到,龙滩坡必经之路。一条柏油马路,在两座山之间,中间是复古的,芦荻哨寨门。寨门的右边,是椅子山,左边是龙滩坡,寨门洞紧靠,龙滩坡脚下。椅子山较高,龙滩坡较矮。这就是,“山”与“坡”的区别吧!</p> <p>  过芦荻哨寨门洞,便是美丽乡村龙滩坡,水泥制作的山形标牌。靠坡的侧边书架上,摆放一本巨大的“书”,内容是芦荻哨简介。简介千字文,芦荻哨历史,与文化概述。放眼寨子望去,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在蔚蓝的天空下,与碧波荡漾湖水相连,好一派新农村景象!</p><p> 登高龙滩坡顶,俯瞰下的寨子,在几座山的怀抱中。寨子背靠椅子山、立家尖山,两侧是龙滩坡和大扁坡。寨前便是,碧水连天的红枫湖。正前方看去,巨型的椅子摆在,寨子的右后侧,四平八稳。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人间奇迹。其实,龙滩坡是个移民村寨。红枫湖水淹后,回迁芦荻哨难以容纳,一半芦荻哨人移民,形成现在龙滩坡,上百户人的大寨子。</p> <p>  椅子山脚下,原有一所学校。是我四十多年前,发蒙读书的地方。学校为小学、初中一贯制,不是那种小学,附带的“戴帽初中”,每个年级一个班。一直以来,总是把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看成开启我知识的起点,放飞梦想的摇篮。无论何时何地,已经深深地铭刻心底,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p><p> 可那所学校,在我读二年级时,已经破败不堪。后来,搬到了寨子对面。地势较为平坦,也比较集中。我的小学阶段,是在新校址完成的。在我小学毕业那年,说是大队取消初中,初中集中到公社读。在公社报名后,大队又保留初中两年,全班二十多名同学,又回到龙滩坡读。我和另外三名同学,留在公社读。两年之后,大队初中取消,二十多名同学,只剩几人归到公社,和我们读完初三,其他同学回家务农。</p> <p>  说道,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不得不说到,芦荻哨教育的历史。因为,芦荻哨人重视教育,明清时期就开始了私教。但是,真正的平民教育,始于民国中后期,之后就是国民教育。1957年,芦荻哨人创办了,清镇历史上第一所民办中学,就是芦荻哨民办中学。这所民办中学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据与我工作过的唐局长说,他的很多同学都是,芦荻民办中学毕业的。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的前身,就是“第一所民办中学”。学校搬迁椅子山脚下,那是因为红枫湖移民。</p><p> 印象中,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是一个很特别的组合。主楼二层瓦房,侧边一层瓦房。整所学校没有水电,没有公共厕所。采的是自然光,学生小便的地方,好像是在教室后边空地上。记忆中学校球场宽大,一付木制篮球板,地坝全是黄泥土平整。球场的正前面,是学校的主楼,正好在椅子山脚下中间,也许是建造时的特别选择。二层楼房结构,让人感觉有点别扭,也许是当时物资匮乏,或者是建造技术的问题。一层的外墙,全是石头所砌,墙体特别厚实,很像城墙。二楼的外墙,全是宽大砖头所砌,一块大砖相当于,四块普通小砖。据说,是从芦荻哨大庙上拆下来的。一楼三间教室,用板壁所隔,三间教室互通。二楼铺木地板,只有两间教室,另一间楼板损坏。顶上的瓦片大多掉落,一眼看得到椅子山顶。实际上一、二楼共有五间教室,基本满足小学五年制所用。</p> <p>  侧边的瓦房,在操场另一头,与主楼形成“7”字型。外墙也是石头所砌,与主楼一层外墙相仿,尖子是用砖头砌的。三间教室也能互通,满足初中三个年级教学。当时这所学校,除了本大队学生外,还有民联大队,以及水产公司(玡珑坝)等周边的学生,大多数读初中。</p><p> 我上小学时,正是“文革”中期。一年级的我,什么都不懂,脑子里一片空白,成了留级生。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读完一年级。记得第一年我才六岁,那时是七岁发蒙,父亲找老师让我提前读。书包是母亲,用一块帆布缝的。每天跟着姐姐上学,读的是“白眼书”。把一段话两头遮住,中间字根本不认识,第二年我还是,复读一年级。突然一天脑洞打开,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只要老师讲过的,基本能记下来。于是,学习的兴趣提起,以后再也没有留过级。</p> <p>  那时的课间活动,男生跳板、打鸡,女生捡子、踢毽。打篮球基本是高年级,或初中生包了,我等挨不上边。球场前边是块草坪,男生打鸡就在草坪上。初中教室后面是块空地,也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记得教室周围,都有掉落的瓦片,但从没听说,谁被扎中过。即使有被扎中的,也没人说什么。那时的安全意识,特别淡薄。那些掉在地上的瓦片,可以做跳板、棋子之类。或者敲打成,一付捡子什么的。</p><p> 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龙家山、小桥脚、龙滩坎上,约两公里路程。那时都是小路,或者田坎路,人称“毛狗跑”。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时的孩子,单纯也玩皮。放学路上,把小路两边野草,拉拢打上个结,以绊倒过路的行人为乐趣。这样的事我干过,且不只不一次。总觉得绊倒同伴,心情特别愉快。诸不知,也绊倒过大人,只不过大人们,没有在意吧了!</p> <p>  进出学校有三条路。一条路是,从龙滩坎上到学校,要爬坡上坎,才进入学校;另一条路是,从龙滩坡寨上,走田坎路,经林家旁边爬高坎,然后进入学校操场;再一条路是,从寨上走,经黄家、易家、文家门口,然后才进入学校,这是一条比较好走的路,但有点绕。从学校到寨上的商店买文具,大家选择走林家,旁边的田坎路。</p><p> 供销社的商店,在寨子中间。商店的门前,是块宽敞的地坝,是社员集中赶场的地方。商店的售货员,是位上了年纪的陈姓男人,不苟言笑,满脸横肉。令人对他心生畏惧,寨上人称他“老陈”。记得有一次,到商店买文具,店门关着似乎没人,我便高声喊“老陈”。其实老陈在店里没支声,他突然打开店门一声吼,我便吓得三魂少二魂。老陈一顿教训后,还是把文具卖给我。其实,那次老陈的教训,对我也是一次心灵的震动。自那件事以后,那种对人不尊重的行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似乎再也没有发生过。</p> <p>  在椅子山下,读了两年书。印象最深的是,爬过很多山。那时,跟着读初中的,幺舅和二姐,把龙滩坡附近的,所有山都爬过遍。后来对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和理解,也是源于儿时爬过,龙滩坡、椅子山、立家尖山、大扁坡等的亲身经历。那时,爬到山顶上的感觉持别好,特别是爬到椅子山顶,山脚下的学校显得较小,远处湖中滑动的小船,就像一只水鸟在游动。这就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p><p> 在初中教室后边,不远处有根导虹管,学生经常在管上走着玩。那根导虹管是从龙滩坡,将水导到椅子山,然后灌溉寨子前后那些田。每当龙滩坡脚下,泵房内的抽水机声响起,学生们就会上山,在龙滩坡或椅子山上,的沟中洗澡玩水。</p> <p>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恍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童年的记忆,不时在脑海中浮现!现如今的我已年过半百,椅子山脚下那所学校,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为我留下淡淡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