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文及文中的部分照片承厦门晚报编辑厚爱,曾在2011年9月起的厦门晚报上分期连载过。后被多个网站不署名盗载,错误百出。现加以修改,增加多幅照片重新发到美篇。)</p><p>秋天的新疆色彩斑斓。每年九月中下旬起,金黄的色彩从新疆的北部边陲白哈巴就一路向南席卷,禾木,喀纳斯的白桦林黄了,漫山遍野的灌木黄了,天地间金灿灿地夹杂着一抹抹朱红,加上一路上色彩瑰丽,造型奇特的雅丹地貌,诱惑着各地的好摄之徒纷纷前往。</p> <p>2010年9月18日,经过近两个月的策划,在网上,在学校的图书馆中翻阅大量的资料,地图,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景观特点。又跟乌鲁木齐的旅行社反复推敲,在QQ上,电话中…终于形成了这趟北疆猎色之旅。我之所以选择自由行,全是为了满足手中相机的饥渴。退休前我站在讲台上,靠卖嘴皮舌耕,叫有声无色;离开讲台了,埋头拍照,饱览山河景色,叫有色无声。哈哈,一位好友脑子快,听了我的调侃,马上回了一句:综合起来:有声有色。</p><p>飞机在郑州经停后,我看看后面靠窗有空位,立即征得乘务员许可坐了过去,目的是“航拍”。我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看过一些照片,对大西北的地貌倾慕已久。</p> <p>飞过兰州,进入河西走廊后,窗外的景象的确(用的确二字是因为在国家地理里看到过描述,如今是亲眼所见)令人震撼,大地在地壳的变动中经受了长年的狂风吹塑,又经过河水的冲刷,冰雪的摧残,在我的眼前呈现出如同斧劈刀削过一般的痕迹,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的一句诗句:风爱坎坷不喜平。</p> <p>地壳在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的蹂躏下形成了各种褶皱,断裂,从高空望去是那等壮观</p> <p>远处一抹深蓝在成片的褐色中破局,那是一条河流正在群山万壑中艰难而又顽强夺路向前。</p> <p>大河在山谷间缓缓流淌,河岸边一片片农田,又让人领略了什么是沧海桑田。</p> <p>在浩瀚无垠的云海中出现了一片缺口,让我看到下方的山峦起伏。我佩服古时的庄子能在平地上想像出,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天。吾今借助飞机,方能背负青天朝下瞰,不见人间城廓!叹息人间天地,今夕是何年。</p> <p>近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要结束了,眼中的世界换了色调,天山在望。</p> <p>下飞机后,跟来接机的司机小寇接上头,到下榻的酒店放下行李就上街逛了。扑鼻而来的是街旁烧烤的孜然味夹杂新疆特有的囊香,不由让人食指大动。街边琳琅满目的时鲜瓜果又让人欲罢不能。</p> <p>此次来新疆算是第二次了。1966年11月在冰天雪地中来过一趟。那时是因文革大串联,我不喜在学校参加写大字报,斗老师;又因父母挨斗自己被当成黑五类后代在学校遭冷遇。因而在学校红卫兵出发上北京接受检阅的空挡期,我们几个臭气相投的同学便寻个借口自己解放自己,也出发串联了。这一跑就没个够了,北上内蒙,兰州,从兰州火车站费劲地挤上往新疆简易客车,躺在行李架上来到乌鲁木齐,又在冰天雪地里徒步走向石河子。</p> <p>第二天一大早,小寇接上我们便一路向西北,直奔克拉玛依边的乌尔禾而去。</p> <p>车过石河子市不久,公路边的管道,磕头机等采油设施就开始多了起来</p> <p>路旁的地貌也变了,由一望无际的平坦的戈壁变成起伏不平的戈壁台地。这预示着乌尔禾快到了。</p> <p>乌尔禾风城---魔鬼城。之所以不直接说魔鬼城是因为新疆被称为魔鬼城的太多了,打开新疆旅游图,你最少可以数出5个,而据地质界和旅游界的评价,乌尔禾的这座魔鬼城名列榜首。这许多“魔鬼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属性:同属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p><p>乌尔禾魔鬼城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乡东南三公里,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到来,黄沙遮天,大风在魔鬼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竦然,“魔鬼城”因此而得名,蒙古语称魔鬼城为“苏木哈克”,哈萨克语为“沙依坦克尔 西”,其意皆为魔鬼。方圆约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 </p><p>到达乌尔禾魔鬼城时天色已近黄昏,进入景区后,我先跟随景区提供的观光车走马观花扫了一圈,然后自己一个人步行进入,寻找自己喜欢的镜头。在戈壁的大风雕塑下,周围的地貌呈现了各种迷人的造型,这些姿态各异的造型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迷人色彩,引得景区里的游客赞叹不绝。我不赞同景区导游牌上的各个名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来就是让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何必强求一律呢。</p> <p>时近黄昏整个魔鬼城景区内的游客已所剩无几,然而这正是拍照的好时机,留在各个景点的大多是架着三脚架支着相机的好摄之徒,大家伙各自选取自己心仪的景色,等着日落的时分好按下快门。我走近了造型各异的台地前细细观察,在这些台地表面有的在风雪作用下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硬壳保护着这些上天的宠儿,而低洼处则大片的泛碱,宛如覆盖上一层白霜。近几年拍电影,电视剧的大腕们追求猎奇,纷纷到此采景,加上许多摄影人为了拍出人所未有的角度的佳作,不是考虑如何用光,构图而是登高攀低,使得几百年才形成的地貌大有损毁于一旦的趋势。第二天在同样是雅丹地貌的五彩滩拍摄时,那里的保护措施就做得好,修建起了人行步道,有效地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地貌。</p> <p>漫步在魔鬼城的砂砾滩上,望着头顶的清澈的蓝天和蓝天下的魔鬼城,我才深深的领会了所谓的沧海桑田。据考察其实在我的脚下,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的戈壁台地。我俯身拾起几块小石头,拂去覆盖在表面的那层远古的泥土,露出了其本来的面目,是那般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有的呈现出迷人的黄色,有的则是血红血红,有的像一滴水珠般通透而折射夕阳的光芒,有的又像雨花石那样呈现各种迷离的花纹,我顺手将其装入摄影背心口袋中。没曾想回到乌尔禾兵团宾馆拿出来在水中清洗时却引起大家的赞叹,请教了乌尔禾乡镇上经营奇石店的老板,才知自己有眼不识宝:原来这有的是有名的戈壁玉(类似和田玉),有的是玛瑙。呵呵,宝石得来如此容易,以至于后来的行程中,一停下车,除了摄影之外大家自觉地加了一项在戈壁滩上“寻宝”的内容。</p> <p>下榻的兵团招待所离农七师137团部不远。念高中时曾看过一部描述兵团战士垦边的影片:天山战歌,里头的旋律至今还能哼上几句。当年大串联时之所以串联到石河子,这部影片起了不少的作用。(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