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厕

严严

<p>  茅厕,在我们家乡有很多种叫法,土气点说,茅厮、茅坑、茅房……稍微文明点,叫厕所。如果再洋气点、斯文点就叫卫生间、洗手间。不过从茅厕到卫生间,之间却有漫长的进化过程。</p><p><br></p><p> 我们习惯叫茅厕,说起来不太好听,让人有点倒胃口,不过作为人一生里最重要的吃喝拉撒中,却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如果讲起早些年茅厕的故事,小朋友们只怕以为在听天书,但是五、六、七、八零后,回忆起茅厕的趣事,除了感慨唏嘘,倒也有不少捧腹之忆,回味无穷。 </p><p><br></p><p> 在农村里,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房屋结构差不多都大同小异,但是茅厕好像并不受这些影响,可以自由发挥,十户人家,可以有十个造型不同的茅厕。会因为各种条件、地势等原因恰如其分的傍在主屋的后面或侧旁,大部分都挨着猪圈鸡笼,也有少部分大户人家的茅厕放在室内,都是那种吊脚楼,楼上是厢房,地板是全木制,留一个小空间,木板上挖几个洞,就算一个高级的茅厕了。</p><p><br></p><p> 大部分穷人家的茅厕都是极简结构,挖一个一米见方的土坑,搭上几块木板,用木头或竹子支一个三角架结构,周围棚上苞谷梗子,留一个进出口,挂一块麻布口袋作门帘,放一撮箕苞谷壳叶子,便大功告成。这种茅厕做起来简单,省材料省劳力,不过也有弊端,坑离茅厕板太近,如果不聚漏,茅坑干的多稀的少还好点,如果又聚漏还偏逢下大雨,茅坑水满为患,那蹲毛厕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就算用卑躬屈膝的半蹲姿势,也不保证能免遭飞溅之灾,很多时候只能无奈的祸祸茅厕板了。</p><p><br></p><p> 还有就是,麻布口袋门帘,一掀就开,极为方便,但也让蹲坑的人提心吊胆,下要排忧解急,上还要耳听八方,窥其外面动态,生怕啥时候闯进来个冒失鬼,尴尬自不用说,还怕吓出毛病来,所以,人少时好说,人多的时候,比如红白喜事,大家会组团去蹲茅厕,相互守门。一个人不憋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入厕,不然就只能用不断的干咳来提示外面急进之人,一个茅厕蹲出来,心才能从嗓子眼放下来,还得赶紧去找杯水润润咳哑的嗓子。</p><p><br></p><p> 跩茅厕的经验一多,人们也晓得不断改进,农村很多地势奇巧,傍山傍坎,也晓得用吊脚的形式,把茅坑放深,话说一农户家建造了一个天然茅厕,茅坑就着吊脚下一条小河,河对岸一条小路,一帮小调皮学生上学放学打那过,只要有人入厕,吊脚下面的动静小河对岸一目了然,于是常有捣乱的,在有动静时从河对岸扔王光石进茅坑,更有甚者,见一小媳妇入厕,一帮儿娃子在河对面扯起嗓子喊:“拐哒,拐哒,我们看到哒……”,吓得小媳妇提着裤子出来,捡起土坨撵几架山……</p><p><br></p><p> 记得早些年,我叔家有一个天生奇特的茅厕,在正房的斜对面,一个撮箕口形状的大石头,被叔巧妙一装修,就成一个天然的石茅厕。一丈来高,露天通风,茅坑被斜引到地势低的农田里,这样地里用粪肥更方便,用树枝编制了一个巴褶子门,用竹篾缠一个简单的门轴,这样比麻布口袋门帘又高级了些许,那时我特别喜欢这个别具风格的茅厕,总觉得能蹲在茅厕里看蓝天白云,也很惬意。</p><p><br></p><p> 最恐怖的莫过于村里学校里的茅厕,曾经也有朋友在前面文章里描述过,因为使用的人多,茅坑比较大,空间也相对大,中间用油膜毡隔开分男女,人多一如厕,茅厕板颤颤巍巍吓死个人,特别一到冬天,北风呼呼从茅坑下面往上窜,经常是问题还没解决完,屁股早冻得像刺条子刷。这还不说,一到夏天,满坑的蛆虫都拼命顺着坑壁往茅厕板上爬,看着真是触目惊心。有朋友描写学校厨房大师傅在茅厕旁边种几窝南瓜,那些下晚自习的男生不愿意入厕,每天一字排开对着南瓜淋粪,后来整个学校的菜园子就数南瓜最好,老师们吃了半学期的南瓜洋芋……</p><p><br></p><p>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都在不断的改进,露天、梗子棚茅厕也自然而然被慢慢淘汰,记得我们老屋的四合院里,人户一家家搬出去,另立山头,都做土起瓦盖的三大间带偏屋,偌大的四合院里只留我们和奶奶家,二爷爷三爷爷都搬出去,只剩一个露天茅厕没拆走,因为怕小孩子掉下去危险,茅厕板一直留着,记得有一次妹妹蹲在露天茅厕板上跟我吵架,我一气之下脱掉脚上新买的凉鞋砸过去,人没打着,鞋掉进茅坑里了,两姊妹找来粪舀子舀半天也没舀起来,吓得不轻,生怕挨揍,后来两姊妹商量好,死活不说鞋掉进茅坑了,我母亲在满墙角床下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她认定是被老鼠子拖进洞了,盛怒之下买回来一大包老鼠子药……</p><p><br></p><p> 木茅厕板被慢慢淘汰,人们开始钟情于水泥板的茅厕,在改进猪圈的同时,茅厕也跟着变成水泥结构,挨着猪圈,建造沼气池,废物利用,一举两得。茅厕的苞谷壳叶儿也慢慢转换成旧书,报纸,那个时代最深的记忆就是,在谁家茅厕一蹲就是半天,不把茅厕的旧书报纸看完不起来,连糊墙的报纸都不放过,茅厕门也由原来的帘子变成带门栓的简易木门,唯一不好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猪吓一跳,可能在你正酣畅淋漓时,突然“轰”滴一声猪跳起来,前爪搭在隔栏上,惊魂未定,还被猪明目张胆的窥视,那真是如芒在背,无以言表的感觉……</p><p><br></p><p>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村一栋栋小洋楼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拔地而起,茅厕自当不甘落后,一改往日土得掉渣的名字,用高大上的卫生间、洗手间入驻洋楼。人们再也不用害怕半夜起来找茅厕,总觉得毛骨悚然,鬼影重重的感觉。舒适干净的空间,让你怎么也跟茅厕两个字联系不起来,更有农村老人上不习惯卫生间,惊叹不已:“这比灶屋滴还干净,怎么敢用?”“不跩哒?坐到这什么马桶上,总屙得出来?”</p><p><br></p><p> 当然,说笑归说笑,对于见证了毛坑到卫生间历程的老人来说,恐怕才是感触最深的,这几十年来的农村生活,由温饱之忧到现在的全民小康,一天天,一年年,变化之大让人咋舌,尤其是现在的厕改政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惠民补贴,这茅厕一步步走到卫生间,我在想,是不是也算得上一个时代发展中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