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6月4日)下午,十六中初中语文组有幸参加了克拉玛依教研所、独山子杜艳平名师工作室组织的讲座,听到了来自浙江的声音——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讲座,令我们受益匪浅。</p> <p><b style="font-size: 18px;"> 听肖培东老师讲座心得体会</b></p><p><b style="font-size: 18px;"> 杨水仙</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有幸聆听了来自浙江的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去年拜读过肖老师的专著《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感受到了他作为一线教师的深厚底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听他的讲座,终如愿。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钉钉直播视屏里,肖老师安静地坐在桌前,虽看不到他的身影,光听声音,就知道是一位博学的男神。肖老师的声音不大,但语言很抓人,我被肖老师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更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倾倒,所以我听的格外用心,洋洋洒洒地记着笔记。肖老师首先引着我们回顾初心,并再三叮咛教语文要坚守住那颗初心。是啊,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对语文课迷迷糊糊,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啊,我们应该回到语文本身,重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回到语言文字本身,语文课就是听说读写思,从语文的根本上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我想是至关重要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肖老师一直贯彻着自己的理念“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他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回到文本当中思考。我查阅了肖老师的一些文章,加深了我对他思想的理解。如《我要这样教语文》中,他说“请别奢望我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校、给了学生。”上班之余,“我要阅读,读留在我枕边的智慧,与哲人对话,与思想碰撞。”然后,“我一定会听我的音乐。”还要带着亲人们一起吃饭唠家常,用心品味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想出很多的乐子,供我慢慢触摸,细细舔舐。”当老师首先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做羸弱却耕耘不辍的病牛;因为,身心健康的老师才能教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嘶哑的喉咙里,永远唱不出清亮的高音。”“语文不拒绝分数,但是语文更需要本真和永恒的爱!”这些慧言慧语,发人警醒,细细品之,如饮甘醇。对我们老师的正确理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投身于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两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肖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深思,为像我一样的初入初中教学的老师指明了方向,感谢肖老师。</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肖培东“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心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6月4日下午初中部语文老师集聚一堂听取肖培东老师“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讲座,受益匪浅。肖老师先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课文《匆匆》为课例,讲解教授本篇课文时要抓比喻修辞、学会追问,学会融入生活。让我明白了教授课文时要抓课文要点,抓核心,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在讲座中,肖培东老师反复强调语文的定义,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课程。利用教材来教语文,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遵循规律,追求本真。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即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能力,提升语文能力。这就警示着我们,教课文时要抓文本,紧贴文本进行赏析文字,感悟情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即使做不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也不能扼杀学生的独特想法。比如说《秋天的怀念》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以读出生命,可以读出坚强,可以读出母爱,也可以读出忏悔···只要学生能在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万不可以一个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教语文,基于学生学的教学。听完肖培东老师的精彩讲座,心情喜悦又沉重。喜悦的是听有所得,学有所获;沉重的是深深发现的自己的不足,距离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距离太远。但是教学之路虽漫漫之修远兮”, 但“吾将上下而求索。”</span></p> <p><b> 听肖培东老师的讲座心得</b></p><p><b> 陈丽萍</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常规的课堂设计中,老生常谈的常规问题无外乎几个: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划分段落?首段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句子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学生们听到这种提问方式,纷纷耷拉下了头,因为不感兴趣,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将文章套上了一个“应试”的外壳,问题设置死板,没有新意,唤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致,于是课堂上经常会呈现出的状态便是死气沉沉,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想,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疲惫不堪,学生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们永远在绞尽脑汁地去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如何能唤起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兴趣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擦出,又与彼此发生碰撞,课堂在思维层面真正活跃了起来,这堂课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 然而我们的习惯往往是讲究“推陈出新”,变着花样地引进各种新奇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是被吸引了,但课堂的根本目的究竟有没有达到,却无法得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听了肖培东老师的讲座以后我明白了。我并没有认识到“什么是语文?”没有深切的理解“什么是语文教学”。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我没有深刻的思考过这些问题,我只是很机械的把教参上的知识写在课本上,又从课本上誊抄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誊抄到自己的课本上,所以语文课上的很枯燥无味,学生不想听,我讲得也很费劲,而且还没有效果。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行的、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自己汲取更多的知识,多阅读语文的杂志,多观摩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堂,多阅读那些名师的书籍。要给学生教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语文,理解语文教学,理解文本,为学生上一节幽默风趣、内容充实、可以引领学生思考的优秀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肖培东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王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肖培东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尊严在课堂。回首过往,参加工作两年了,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工作中前进,时常觉得有些吃力,文本吃不透,难点讲不通,课堂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或许这就是没有找到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尊严。深深地感觉语文教学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单纯地把教参的内容抄到教案本上,再把教案本上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化成学生考试的题目,这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教材。听到这里,突然有种看不懂语文的感觉,就像从来不认识的那种陌生感。以下是几点收获: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为核心。语文教学要以语文活动为主体。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的语文素养为目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老师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生1:生命生2:坚强生3:母爱(老师想要的答案)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母爱,并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闭上眼睛问一些与妈妈有关的问题,例如:每天的早餐是谁准备的?睁开眼睛后师生讲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说学习了史铁生与母亲的故事,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然后下课。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的语文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品味。 或许时常涌动的深造的想法是对的,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我这只桶,水不满。教学是份良心活,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未来。至此,深感有愧。人生漫长,切不可在安逸中得过且过。</span></p> <p>语文教学,我们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