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中学的旧址变迁

芮永华

<p>  新中中学是我的母校,学校旧址在闸北区(今静安区)塘沽路730号。</p><p>&nbsp;</p><p> 1962年夏我从安庆路小学毕业,当年考进那儿,念初一(3)班,首任班主任是沈淑娟老师,最后一任班主任是丁晓岚老师。</p><p>&nbsp;</p><p> 那时正值风华少年,心智渐开。</p><p><br></p><p> 受之于严谨、勤奋、守纪、求实的校风熏陶,得益于师长的谆谆教诲和同学的友情互勉,让这段学业成为我的难忘人生经历。</p><p>&nbsp;</p><p> 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仍会时常回忆起那所学校的点点滴滴:母校的大门、庙宇结构式教室、戏台、操场、健身房......</p><p>&nbsp;</p><p> 于是,平时会特别留意关于母校的一切信息,试图追溯她的前世今生。</p><p>&nbsp;</p> <p><br></p><p> 原来,新中中学历史渊源,来龙去脉与旧上海的钱庄有关。</p><p>&nbsp;</p><p> 钱庄是中国民间的金融行业,历史悠久,主要开展银钱的汇划兑换和存贷款业务。</p><p><br></p><p> 清末民国之初,上海租界开始繁荣,钱庄数量大量增加,为集会议事方便,1889年由钱庄同仁发起,在文监师路(又称蓬路,现在的塘沽路)和河南北路(铁马路)交叉处建造北市钱业会馆,占地16亩,造价12万银两,耗时2年(1891年)竣工。</p><p>&nbsp;</p><p> 会馆东起河南北路,西接民宅,南面文监师路(塘沽路),北临海宁路,有前后两殿和两座戏台,在照墙和仪门上,遍雕《三国演义》、《岳传》、《白蛇传》等人物形象,内设先董牌位房、公共议事厅、养疴(重病)院,馆所周围还建造了数间平房,用以租赁。</p><p>&nbsp;</p><p> 所以,市北钱业会馆就是新中中学的最早发轫地吧。</p> <p><br></p><p> 清末明初的明信片中的河南路桥北望。过桥后再往北至塘沽路口,西北转角处即钱业会馆。</p> <p><br></p><p> 1890年的沪北钱业会馆外景,建成于1891年,有前后两殿和两座戏台,墙外有金属栅栏。</p> <p><br></p><p>1891年的沪北钱业会馆外景</p> <p><br></p><p> 北市钱业会馆的神堂(内供奉关公塑像)</p> <p><br></p><p> 1923年,浙江宁波慈溪人,上海滩钱庄业巨子、上海钱业公会会长秦润卿将会馆稍加整修后,发起创办“修能学社”,延聘同乡及学门弟子冯君木、杨宗庆为正副社长,陈布雷、冯定、沙孟海等为教师。</p><p>&nbsp;</p><p> 1925年,在“修能学社”的基础上创设钱业公学,聘白虚为首任校长,秦自任校董会主席。学校以培养中英文人才为宗旨,招收钱界子弟及其他青年学生入学。</p> <p><br></p><p>1925年的钱业公学校门</p><p><br></p> <p><br></p><p>钱业会馆大门一角</p> <p><br></p><p>上海钱庄业巨子、钱业公学创始人秦润卿</p> <p><br></p><p> 秦润卿创办“修能学社”,广聘社会名流、学者教授任社长和教员。</p> <p><br></p><p> 1929年后,将钱业公学更名为上海私立钱业中小学。后秦润卿曾经在钱庄业中募集基金,添拨塘沽路752弄51号洋房为校舍,扩大教学面积,然后增设高中部,附设幼儿园,成为一所完全中小学。</p> <p><br></p><p> 因经济上得到钱业公会支持,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当时学校在社会上颇具声誉,时任上海市长吴国祯也把儿子送来读书。</p><p>&nbsp;</p><p> 至抗战末期,在校学生超过900人。至上海解放前夕,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754人。</p><p>&nbsp;</p><p> 因此,钱业公学就是新中中学的前身!</p> <p><br></p><p> 1932年上海闸北老地图,红点标注钱业中小学地理位置。</p> <p><br></p><p> 民国时期的行号路地图,钱业中小学规模齐全。</p> <p><br></p><p> 钱业中小学校舍平面图</p> <p>  我班的丁同学恰巧小学也在那儿就读,她回忆:钱业中学与小学的建筑是一起的,好像是一座庙,很宽敞,都是木头楼梯,当中还有个戏台也是个教室,我曾在里面上过课......塘沽路二小原是钱业小学,当时的新中中学与塘沽路二小在一起的,我小学毕业后即到隔壁的新中中学上学。钱业中学与钱业小学有一扇门相通,平时不开。最早都是从塘沽路门进去的,我上学要绕路,后来小学在河南北路上开了门,就方便多了。</p> <p><br></p><p> 秦润卿提议创办了第一本上海钱业自己的刊物——《钱业月报》。</p> <p><br></p><p>上海市私立钱业中学小学十周年纪念刊拼图1</p> <p><br></p><p>上海市私立钱业中小学十周年纪念刊拼图2</p> <p><br></p><p> 钱业中小学中学部一年级戎顺乐的学生证,除注册用,还可用于租借图书。</p> <p><br></p><p> 学生黄家昌1939年前后的小学和初中成绩报告单,及邮寄封,校长华国祯印鉴。</p> <p><br></p><p>1939年钱业中学第12届师生合影</p> <p><br></p><p>1940年钱业中学第13届师生合影</p> <p><br></p><p>1946年《上海钱业中学丙戍级毕业刊》图集</p> <p><br></p><p>钱业中学学生技巧队在学校操场排练</p> <p><br></p><p>钱业中学师生课余排演话剧</p> <p><br></p><p>1946年钱业中小学教工获全行业乒乓球团体赛冠军</p> <p><br></p><p> 1947年上海钱业中学的“童子军”于杭州“水乐洞”前留影</p> <p><br></p><p>1949年7月7日钱业中小学的教工自发上街游行,庆祝上海新生。</p> <p><br></p><p>新中协进级全体同学合影1950摄于新社</p> <p>  </p><p> 1949年解放后,党组织派施伯云同志进入学校,建立党支部,加强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钱业中学在党支部领导下,通过参军参干、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p><p>&nbsp;</p><p> 1951年5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正式委任施伯云同志为校长。</p><p><br></p> <p><br></p><p> 1951年,施伯云任解放后钱业中小学(新中前身)第一任校长。</p> <p><br></p><p> 1953年夏,沪北中学及尚实中学并入。</p><p>&nbsp;</p><p> 1955年秋,中小学脱钩,中学部改名为新中中学,意为“学校在新中国迎来了新生”。</p><p> 小学部改名为私立钱业小学。(中学部在南,小学部在北,小学大门开在河南北路287号)</p> <p><br></p><p>1957年篮球校队合影</p> <p><br></p><p>1957年一群高中毕业生在塘沽路校门口留影</p> <p><br></p><p>1959年高三(1)班团支部校外活动留影</p> <p><br></p><p>62届初三(2)班在旧址校门的集体毕业照。</p> <p><br></p><p> 65届初三(3)班全体同学在虹口公园鲁迅纪念墙前合影,第三排右六是本人。</p> <p><br></p><p> 65届初三(3)班部分同学在虹口公园鲁迅墓地前合影,前排中间是丁晓岚老师,右三丁珠珠同学,并供照。</p><p>&nbsp;</p> <p><br></p><p>上海市新中中学校徽两枚</p> <p><br></p><p>1958的校牌布签两枚</p> <p><br></p><p> 上海私立钱业中学1953年高中生汤桂敏毕业证明书,校长施伯云。</p> <p><br></p><p> 上海私立钱业中学1953年学生丁伟臣初中毕业证明书,校长施伯云。</p> <p><br></p><p> 初三学生盛 渊1961年的毕业证书,副校长王英昌印鉴。</p> <p><br></p><p> 高三学生盛芳蕾1961年的毕业证书,副校长王英昌印鉴。</p> <p><br></p><p>1962年初一(3)班的学生手册</p> <p><br></p><p> 1963年夏,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教育局拨专款新建校舍,学校迁入新址蒙古路48号。</p><p>&nbsp;</p><p> 同学们一起告别老校舍,新学期开始到新校上课了。算起来,我在老校址才读了一年书。</p><p>(而老校舍被新成立的塘沽中学使用,钱业小学在早些时候改为塘沽路第二小学)</p> <p><br></p><p> 1963年新中搬到蒙古路48号,新校舍及操场。</p> <p><br></p><p>我记得最初的校门是开在晋元路这儿的</p> <p><br></p><p> 新中鲁迅战队编辑的《新生》1967年第一期照片拼图,校址:晋元路171号。可见文革期间,学校大门开在晋元路上。</p> <p><br></p><p>现在蒙古路48号的向东中学大门</p> <p><br></p><p>七〇届同学胡小铭学工“五好战士”奖状</p> <p><br></p><p>文革期间,旧址内的批判大会场景。</p> <p><br></p><p> 1974年文革后期,戏台拆迁前,一个细心校友拍摄的老照片,留下了旧址的点点滴滴。</p> <p><br></p><p> 1977年,新中中学被列为区属重点中学。</p><p>&nbsp;</p><p> 1998年,学校迁址重建,在原平路400号,成为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p><p>(而蒙古路48号校舍由向东中学迁入使用)</p><p>&nbsp;</p><p> 新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一流,1991年以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并荣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称号。</p><p>&nbsp;</p><p> 2005年,学校又被市教委首批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揭开了学校发展史的新篇章。</p><p>&nbsp;</p><p> 七十年来,新中中学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建设人材,有国家领导人、著名教育家、高级工程师、市劳动模范、冠军运动员......</p><p>&nbsp;</p><p> '98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曾在这里举行。</p> <p><br></p><p>新中高级中学校门,徐匡迪题词。</p> <p><br></p><p>新中七十周年校庆论文集“耕耘者”</p> <p><br></p><p>新中高级中学开启新的发展征程</p> <p><br></p><p> 再回到塘沽路旧址聊聊,因塘沽路市政改建工程和塘沽中学扩建,旧址内的两座戏台(楼)成了累赘,于是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出面,1974年戏楼迁入豫园;1976年戏台迁入嘉定汇龙潭公园。迁移复建过程完整无损,得到较好保护,成为上海古建筑文物的精品,双双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p><p>关于戏台:</p><p> 上海市园林部门将其迁至嘉定汇龙潭公园时进行重修和装饰,原支撑戏台的石柱改为拾级而上的石台,其余木结构均按原样恢复,并增建石阶,平地拔起,气势雄伟,四柱单檐歇山顶,尤以"藻井"为特色。</p><p> 所谓藻井,就是屋顶呈穹窿式旋涡形的装饰。戏台的额枋有双层,斗拱20组共22层,每一组雕有凤凰,共440羽一圈一圈向内旋转缩小直至顶部。井心饰圆境一面,如日当空,四周群鸟盘旋,升腾而上,因此戏台又有“百鸟朝阳”之称。檐下额枋四周及栏板上遍刻福禄寿喜等祥瑞图案和传统戏文故事,形态逼真,金碧辉煌,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成为公园一大景观。</p> <p><br></p><p> 嘉定汇龙潭公园内的百鸟朝阳台,气势恢弘,金碧辉煌。</p> <p><br></p><p>嘉定汇龙潭公园内“百鸟朝阳台”拼图</p> <p><br></p><p>关于戏楼:</p><p> 1987年在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的指导下,又对移入豫园内园的戏楼按原样修缮,并加建清式双层看廊,能容300余观众,与园内还云楼连成一片。歇山顶,设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斗拱、额枋、台顶天花四角以及正面、雀替雕花处均饰以真金。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p><p> 陈从周题写楼名“曲苑”。</p><p> 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p><p> 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符合声学原理,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1988年9月对外开放。建成后偶有曲艺、昆曲演出。</p> <p><br></p><p> 豫园古戏楼(原在闸北钱业会馆内1974年移建于内园之南),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雕梁画栋,飞阁流丹。</p> <p><br></p><p> 豫园古戏楼偶有曲艺、昆剧演出。</p> <p><br></p><p> 2019年11月5日晚,光影生辉的豫园古戏台上,法国喜剧《椅子》被用昆腔演唱了出来,转而又响起了传统越剧《梁祝》的曲调,中法两国元首及其夫人静静聆听……</p><p>&nbsp;</p> <p><br></p><p>演出后元首和夫人与演员在戏楼前合影留念</p> <p><br></p><p>钱业中学校歌歌谱:</p><p>&nbsp;</p><p>歇浦之濱 &nbsp;钱業是營 &nbsp;吾校欣觀成</p><p>朂哉吾等 &nbsp;無負培植 &nbsp;努力作新民</p><p>言出惟誠 &nbsp;行必以正 &nbsp;道義為之根</p><p>循序渐進 &nbsp;極幾揅深 &nbsp;逹到基初程</p><p>飮水思源 &nbsp;毋怠毋荒 &nbsp;猗歟我校日日新</p><p>&nbsp;</p><p>(朂xù&nbsp;古同“勖”,勉励的意思;猗歟yīyú,叹词,表示赞美)</p> <p><br></p><p>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校歌歌谱:</p><p>&nbsp;</p><p>歇浦之滨 &nbsp;钱业是营 &nbsp;吾校欣欢成</p><p>勉哉吾等 &nbsp;扶抚培植 &nbsp;道义为之根</p><p>循序前进 &nbsp;及基研深 &nbsp;远到基初程</p><p>饮水思源 &nbsp;毋怠毋荒 &nbsp;期予我校日日新</p><p>&nbsp;</p><p>(附注:新校歌有录音,作为本篇的背景音乐)</p> <p><br></p><p> 河南北路塘沽路转弯角处,塘沽路730号现在已被名叫“圣和圣时尚汇”的综合商场所取代,它的旁边多幢高楼林立。</p> <p><br></p><p> 河南北路海宁路口转弯角处,原来的塘沽路二小旧址,现在是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北路校区)。</p> <p><br></p><p>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河南路拓宽工程开展,这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庙堂式建筑永远消失了!</p><p><br></p><p> 留下来的实物遗迹只有戏台和戏楼。</p><p>&nbsp;</p><p> 还有的,就是记载那段历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了。</p><p>&nbsp;</p><p>有感于此,遂吟诗一首:</p><p>&nbsp;</p><p> 蓬路钱业百年潮,</p><p> 毋怠毋荒新中人。</p><p> 金壁藻井古戏台,</p><p> 南北二珠留世间。</p><p>&nbsp;</p><p>(完)</p><p>2020.6.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