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老井》李正品

读书

<p><b style="color: rgb(1, 1, 1);">诵读:孙燕</b></p> 远去的老井 <p><b>朗读:孙燕</b></p> <p><br></p><p>老井在故乡宅院的大门外。</p><p>已多年不再用老井取水了。1米多高的石砌井台已有几处坍塌,散落的石块随意而又固执,昨日整齐的队列和突出平滑的灰</p><p>条都破碎了,不规则的表面竟没有一丝曾在石墙上展示的痕迹。》支撑井架的石条上依旧是柏树粗壮的躯干。不再搅动辘轳了,也用不着固定柏木的辘轳轴,但柏树躯干上仍然垂吊着沉重的石盘。</p><p>井台四周,成片成片的苔藓发出苍老的绿色,涂抹出无限的颓废</p><p>和荒凉。</p><p>我不由自主地搅动生锈的辘轳,再次让辘轳和柏木轴发出铃哐铛的声音,让心和长长的井绳一起垂下去,沉浸在住事</p><p>井中的水还是那样碧绿清幽、如一汪泛着深情的秋波,</p><p>打量着我,仰望着我,也在询问着我。</p><p>落败的老井已不认得我了。家在井边,记事起就时常听哐铛哐铛的辘轳声,特别是深夜或者黎明,富有节奏的声音传出很远。</p> <p>我能通过辘轳转动的声音,感觉谁在挑水,感觉已到了什么时间。</p><p>夜晚急促和连续不断的一定是生产队饲养员,他每晚11时半挑水一次要取20多桶,一次能挑4桶水。李老头挑水在早上5时许,一般先听到他的水声,接着有连成串的咳嗽,然后是在石板上敲击旱烟袋锅。年幼时家中没有钟表,书读累的时候,总用这样挑水的声响提醒自己,饲养员还没来挑水呢?再看一会儿吧?早晨睡眼惺忪</p><p>的贪床时,李老头的早烟袋锅也每每在心头敲击着,不由得慌忙爬起身,开始安排新的一天。</p><p><br></p><p>老井是村子的中心。这道沟8个生产队3000多口人家吃喝洗刷用水,还有成群结队的牲畜用水都靠这老井。白天打水要排很长很长的队,大家把水桶放在井台四周,按顺序等候,十分悠闲</p><p>乡邻把东家长西家短的碎语扔在井台上,也有为时政讨论的,为意见的不合也时常争执得面红耳赤,我们那里叫抬杠,爱争执的往往被誉为杠头的称号。井台下是洗衣的池子,石砌的池子很大时常被七八个年轻妇女的大盆小盆占得满满当当,有洗菜的,有淘米的,雪白的洗衣皂泡和一阵阵的家常话,嬉笑声,沿着沟渠翻卷着一起流向村外。</p><p>老井难得空闲,只在夜阑人静时才得以片刻的喘息。这时打水不用排队等候了。家的水缸可以盛4挑水,父亲哥哥常年外出打工,每天4挑水是必备的,上高中时每天走10多里山路,但走之前我一定是把水缸挑满,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直到考上大学离开村子。轻轻的山风,安静的村舍,点点的明星和树影下的地碎月,融入铁链系水桶的声音,搅动辘轳的声音,在并台上交织着流泻着,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也在周身蔓延冲撞,远远超出了打水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男子汉的自我的满足和责任。我能清晰地看到井里的月亮和水桶中的星星,我把星星和月亮挑回了家里,蓄满了水缸,也把一个心境一片静谧铺进了我的小屋。我不知多少次幼想看着总有一天不再挑水了,也像城里一样用上哗哗啦啦的自来水。</p><p><br></p><p><br></p> <p><br></p><p><br></p><p><br></p><p>如今,各家各户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在一番精疲力尽的跋涉之后我邂逅老井,有辉煌的悲壮之感在升腾着,双脚情不之禁</p><p>地向井台去。没有人再来挑水了,而老井独守的那个纯净,那份和谐,那个空间,是那么的具有强大的磁力,把超脱现实的深邃,把自然清澈透明张力,充斥进我浮躁的飘逸心灵,老井不老,老的是人,老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感觉。</p><p><br></p> <p>孙燕: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也曾是一名军人,长风文艺平台主播,河南省群星朗诵艺术团副团长。一个对诗歌艺术的酷爱者。平日里喜欢读诗、唱歌、绘画的她,喜欢参加各种诗歌欣赏类讲座,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诗歌的品读能力。在闲暇时,也会朗读一些自己选择的好诗,分享给朋友们。她喜欢夜里独自面对诗歌、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她来说,诗歌以及朗诵都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带来美好,带来感悟,也带来更多生命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