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年前的今天我成为了一名知青

秋天红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我来说,6月4号,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的下乡纪念日,是步入工作岗位的起点,每年的今天,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引发许多美好、苦涩、而又难忘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三年前的我,还不到十八周岁,就与班里的三名同学(我、吴转好、孙桐魁)背着父母报名下乡了。因当时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还没有全面开始,我们这些被批准下乡的学生,都是主动报名的。当时我们下乡时有三个地方可以选择,一个是红色边疆农场,当听说这是1948年建立、条件比较好的农场时,我们没有选择;第二个是逊克军马场,条件也比较好,但听说这里的混血人多,阶级斗争复杂,我们也没有选择;第三个是辰清独立四营,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条件艰苦,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这个最艰苦的地方,真是一腔热血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我怕父母反对,自己先偷偷去派出所把户口迁了出来,然后再告诉父亲,把父亲说服了后,母亲也无可奈何了,便开始为我准备下乡的行头。因当时的家里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我置办新行李,所谓的准备无非就是把旧被子、褥子拆洗一下。父亲看我的行李太简单了,特意在单位借了十元钱,给我买了一条灰毯子,这是我唯一的一件新行李。衣服也没有买新的,都是平时穿的,有的是父亲穿剩下的,那时的我们没有穿过线衣线裤,冬天的棉衣棉裤基本都是空心穿,顶多贴身穿一件旧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等统一出发的时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月四号这天,哈尔滨火车站人海如潮,我们与家人、同学、邻居在依依不舍的告别后,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来到了位于黑河地区孙吴境内的辰清独立四营(后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十四团),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我们来说,六月四号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每年今天都会想起,甜酸苦辣,五味杂陈,难以忘怀。今天,又翻出了去年六月四号做的美篇,又进行了重新编辑整理后,再次与朋友们分享,以此来纪念那个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来回顾艰苦而快乐的兵团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荏苒,时光已逝,青春不再,转眼古稀。历史的所有过往,快乐也好、痛苦也罢,无论成功与失败,一切都成为了回忆,只能珍藏在各自的记忆里。现在已过古稀之年的我们,唯有好好珍惜的是,过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朝霞与夕阳,健康快乐地走完今后的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去年年底我与吴转好相遇海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部分小学女同学送我们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的部分小学女同学与班主任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部分中学女同学送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的部分女同学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乡前一天与邻居小姐妹在防洪纪念塔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2月去孙吴县城办事,特意去照相馆照了这张照片留念,照片题字《扎根边疆》,这也是当时知青们的普遍誓言。因为当时下乡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尤其是1969年中苏关系交恶时期,兵团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记得兵团战歌的歌词就是这样写的:一手持枪去战斗,一手握镐来生产。正因为我们承担着屯垦戍边的任务,这或许是当时成立兵团的宗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师部参加首次党代会留影。当时我在六十四团二连担任付指导员,被推选为党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的一师师部设在赵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乡两年后第一次探家留影,相比两年前下乡时胖了许多,黄棉袄,黄棉帽,斜挎黄书包,这是当时兵团战士的标配装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乡回家探亲必去的地方少不了松花江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第一次探家与小弟小妹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探家时与大弟弟一起回家,全家合影,记得这是全家的第一张全家福。</span></p> <p>我的大弟弟,他是1969年10月下乡的,当年只有17岁。他之所以也去了辰清这个艰苦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奔我去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与大弟弟在辰清桥上留影</span></p> <p>同上</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与发小同学吴转好及弟弟在辰清河边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弟弟及吴转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徐荣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赵瑞国,这是1969年2月27日在孙吴照相馆照的,题字《战斗在边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发小同学吴转好,她从连队调到了机关卫生队,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的吴转好已经是一名成大夫了。</span></p> <p>1970年我与王桂珍,蔡玉芬,王秀珍在辰清河边留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王桂珍,蔡玉芬,赵瑞国在辰清桥上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赵瑞国,段春荣,徐荣杰,我们四个人在四连时是一个排、一个班、一铺炕的好姐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二连时与连部部分战友合影。当时我担任付指导员,男士是指导员冯天才,其他战友分别是司号员丁国庆、卫生员徐慧芳、文书王玉华、会计王敏、出纳员梁健、保管员李亚茹、小卖部售货员赵力。</span></p> <p>我与指导员冯天才,蔡玉芬,丁国玉,张慧珍在连队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拍自1970年,是与二连连长聂兆友及上海战友王秀珍,以及丁国玉,孙德全等几个六六年老兵在营部附近小树林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几张照片也是1969年在连队拍的。这时的连队已经建起了几栋宿舍及食堂、猪号、马号等,都是简易的杆夹泥,或者土坯房以及将草筏子切成块,再堆起来的房子,可以说都十分简陋,墙皮薄不保温,再加上一层窗户,冬天屋子里非常冷,外面下雪时屋子经常飘进雪花,大家晚上睡觉需要戴棉帽子、穿上毛毡袜呢。</span></p> <p>我与李英林,也是与我一起下乡的战友,及王平,王敏,赵力合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连部的几个战友合影,她们是王敏,李亚茹,梁健,赵力,王玉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王玉华合影,她当时是连队的文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我与上海战友唐龙英在哈市留影</span></p> <p>1971年与上海战友唐龙英在防洪纪念塔留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是1969年7月左右拍的,当时连队刚刚组建,刚刚迎来上海战友。这时的连队可谓是一穷二白。因为连队的组建时间是六九年三月五日,当时从四连调过来的二十多名老兵组建二连,一个男排,一个女排,当时我被任命为三排长,手下还没有几个兵。记得我们从四连过来时,只有一架没有马驾袁的马车,是我们一排长刘文旭及另外两个男战友分头驾袁,把我们的行李拉了过来。在三连与一连中间的一个地段,找了个平整的地块就安营扎寨了,这个场景如同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一模一样。当时可谓是头顶蓝天,脚踏荒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完全是一张白纸。大家一起动手,支起了一架棉帐篷,一半住男生,一半住女生,中间隔着一张席子,这便是我们的新家了。没有食堂就用柳条子搭建,四面漏风,炊事班的战友们在这样艰的环境下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往往是做烤饼的面没有发起来,而炊事员的手却发起来了,因为他们的手都冻肿了,看着都心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五月份,连队迎来了第一批新兵——五十多名上海人,他们的到来,立马为连队增添了人气与活力,这张照片就是在上海战友来了之后照的。当时满地的泥泞,大家站在小杆上,身后是个大油罐,这也是连队当时很重要的家产了。记得当时我们值班时,这是个很重要的警戒点,晚上连队干部查岗查哨时,这是个必查的岗点。到了十月份,连队又陆续来了北京兵及哈尔滨兵,这时的连队已近二百人,已经初具规模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几个都是1966年及1968年下乡的老兵。有丁国玉(1966年下乡)、张忠英,李英林,刘军,李亚茹,梁健,王敏,马风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四连时与几个战友合影。他们是聂兆友,王桂珍,冯丽芳,赵瑞国,孙娜雅。</span></p> <p>1970年与王桂珍,蔡玉芬,王秀珍在辰清河边留影。</p> <p>与王桂珍,吴转好,蔡玉芬,赵瑞国在辰清河边留影,时间同上。</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员时间同上</span></p> <p>在四连时我们是一个班。她们是段春荣,赵瑞国,许荣杰,李玉梅。</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我的发小同学加战友吴转好在辰清桥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团部干部股与组织股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机关干部股、组织股、宣传股部分战友与政治处主任韩宗康合影,当时我在团部干部股任干部干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机关部分战友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机关政治处部分战友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机关部分战友合影。李久恋,梁征,孙德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机关部分战友合影。孙德全,李久恋,梁征,刘宴惠,李雪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团部附近的小松树林,也是战友们照相的景点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辰清河边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拖拉机上。当时我们连队是战备值班连队,每一个人都发了一只枪,我的配枪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可是我翻遍了相册也没有一张持枪的照片,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4团解散时,机关政治处全体人员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9月四连全体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3月,既是同学又是战友的吴转好,孙桐魁,段春荣看望摔伤后的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学加战友孙桐魁来家里看望摔伤后的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夏天与孙桐魁参加战友郊游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夏天,同学们在孙桐魁租住的农村小院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孙桐魁以一大桌子农家菜招待同学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临走时,每个同学都收获了孙桐魁自己种的绿色蔬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快乐的孙桐魁为同学们聚会忙碌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孙桐魁晚年的田园生活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孙桐魁种植的蔬菜分发给同学们,这是他与班长黄耀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是已过古稀之年的本人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此美篇是秋天红叶于2020年6月4号编辑发布,2021年6月4号又重新编辑整理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