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摄于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

方戈

<p><br></p><p>夏收时节,麦田金黄,放眼望去,一栋栋别墅洋房矗立在乡间田野。这里的家家户户大多建有别墅,住房大而气派,孩子们都进城了,如今多为留守老人居住。</p><p><br></p><p>农忙的时候,在附近打工上夜班的子女有的放弃白天休息,回来帮助老人收割,但忙活在地里的大多还是些力不从心的老人,他(她)们佝偻着身躯,艰难地喘息在田间地头……</p><p>有些人家的地被种粮大户承包了,留下的边角零头地每户也只有一亩左右。老人们满足地说:“现在地少了,比以前轻松了很多”。</p><p><br></p><p>村里高音喇叭传来了《最炫民族风》的歌曲,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几乎被麦穗、油菜淹过头顶,他(她)们也都享有政府相应的经济照顾,本该颐养天年,有些在外打工的子女也劝老人抛荒别种了,但他(她)们却依然挥汗劳作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p><p><br></p><p>丰收是喜悦的,“汗洒禾下土”的滋味对老人们来说也是无奈的。他(她)们为什么还要这样?是土地给他(她)们的岁月带来的希望。</p><p><br></p> <p><br></p><p>俯瞰大地一片金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p> <p><br></p><p>夏收最忙的是收割机和它的主人,家家户户排队等着,都要抢在晴好天气把麦子收了。</p> <p><br></p><p>杭桥村82岁的陈大娘独自在田间收割蚕豆,并用板车拉回家。</p> <p><br></p><p>凌云村90高龄的康大爷在一次劳动中不幸失去了右手,这是他与老伴在门前翻晒油菜籽。由于儿媳重疾瘫痪在床,大娘还要照顾儿媳的生活。</p> <p><br></p><p>杭桥村90高龄的何大爷在收割蚕豆,家里的地大多转包出去了,剩下来2亩多地由他和老伴经营。</p><p>何大爷在上世纪50年代担任副村长,曾带领社员参加互助组,农忙时组织社员互相帮助收割播种。回忆往事何大爷开心地笑着说:“现在想互助也找不到人了”。</p> <p><br></p><p>杭桥村冒大娘介绍自己的年龄时说:“还不到80岁呢,人就没用了”。她的脊柱变形,有时夜间疼得无法入眠。看着她踏着三轮车,拉着从桑田摘的桑叶奋力朝前蹬着,我不免心生惭愧,也许长寿之乡的如皋百岁老人就是这样练就的</p> <p><br></p><p>蒋宗村80岁的钱大娘血压高、血糖高,一人独守空楼,孩子们进城务工去了,她手腕上带着的金镯子标明着她富庶的日子。场地上晒着蚕豆、小麦、油菜籽都是她从地里收割好了,再请邻居帮忙从地里抬回来的。她说:干活苦点不怕,就怕早晨闭着眼睛醒不来躺家里没人知道……孩子们很孝顺,但是他们都务工去了。</p><p>钱大娘有眼疾,不便展示她的形象,就拍了她一双手的特写。</p> <p><br></p><p>杭桥村收割油菜的村民</p> <p><br></p><p>凌云村一户村民用脱粒机脱油菜籽</p> <p><br></p><p>杭桥村一对夫妇在地里收蚕豆</p> <p><br></p><p>蒋宗村一村民在公路边晒菜籽</p> <p><br></p><p>杭桥村别墅洋房矗立乡间田野</p> <p><br></p><p>蒋宗村别墅洋房矗立乡间田野</p> <p><br></p><p>农村都用上了液化气,收割之后留下的麦秸和菜杆有些人家用不着当柴火了,又不能随便焚烧污染空气,如何处理很让农民犯难。</p> <p><br></p><p>如东县种粮大户来东陈镇承包了800亩农田,减轻了这里老人们的负担。这是农场雇员在播水稻种子。村民大多盼望有人来承包他们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