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农村生活

寒梅傲雪

<p>  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童年和少年都生活在广大的农村生活,直至八六年我考上了中专,可以说那时吃上了供应粮,成为了公家人。那时的生活给现在的后代讲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我写下来作为一种留念。 </p><p> 农业社的消失</p><p> 农业社是农村自助合作社的俗称。在农村,邻近的几个村子组成一个大队,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小队,叫生产队。</p><p> 没上学时我还小,没有什么记忆。最早的印象是妈妈每天去拖拉机站前的五孔石窑前早请示晚汇报,还有每逢五逢十集日,乡里人到镇上来赶集,有红小兵把守着路口,每个人要背一句毛主席语录才能放行。最简单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农村人不会讲普通话,把下念为 (ha),惹得红小兵大怒,路人大笑。</p><p>生产队有没完没了的农活,每天还夜战,打夯、修水壕、整河滩(改河造田)。记忆中我们每天都见不着妈妈,早上天不明她就起来把饭做好放在锅里就忙得上工去了,晚上天黑才进门。吃过晚饭还得参加夜战,等妈妈夜战回来已大半夜了,我和妹妹早睡着了。有时不夜战,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晚上还要在灯光下给我们做针线活。孩子小爱跳费鞋,脚也长有快,做得快烂的快,这与旧的布头也有关。</p><p> 等我上小学后,关于农业社渐渐清晰的记忆是试验田、大队裁缝部、分粮、记工分、分红、拿饭、派饭和单干等等。</p><p>(一)试验田</p><p>有一段时间到处放卫星,全国搞浮夸风,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万斤粮的口号,后又提出了农业增产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到处讲科学种田,搞试验田,什么庄稼种得密,上面可以睡小孩。那时也不懂为什么,只记得每块地都插着牌子,XXX(姓名)试验田、公顷(亩数)、产量,爷爷叫何银有,是个生产队小队长,也有一块牌子,我常常去周边观察,生怕小孩或什么坏人破坏,期望有一个好的产量给爷爷夺个彩。 </p><p>(二)大队裁缝部</p><p>不知道那年起,生产队可以搞集体副业,我们队办起了裁缝部。因为裁衣服要画样子、计算尺寸,所以由前面说得艾青老师、韩纪宏等有文化的人学习了缝纫技术,做了裁缝。这样,我们可以穿机子做的衣服了,刚开始做一件衣服5毛钱。</p><p>我十分羡慕她们,不用到田里劳动,每天能坐在房子里干活,太阳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一有时间去那里,等到她们不用机子的时候,趁人不注意,就学习踩机子,过一些纸或废布条,有时就夹线了,自己搞不好就溜走了。后来就学会了先踩上机板,将带子往正方向转一下,动作要连贯就走了起来。和现在的开车一样,要离合、油门配合默契,就不会上车三点了。</p><p>(三)分粮</p><p>农业社分粮一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工分分,一种是按人口分,就是口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工分分,只有少数情况是按人口分。无论哪种分法,我们家都分不了多少粮,尤其是分豆类或稀有的麻子等(出油用的),常常只有几格(十格一升,十升一斗,农村的计量单位,不说公斤)。但每次分粮都还受气。因为我们家是当时说的单肩挑,爸爸工作,我们是家属,只有妈妈一人劳动,工分少,按工分分的少。按人口分,我和妹妹们还是娃娃,按半个人算。就是这样,生产队还说我们是白吃户,他们养活我们,分粮的时候总是刁难我们。 </p><p>他们有时从前街往后按住户叫,有时从后往前,去的早了站那央求快给我们分,他们总说分屁点点还要催,去得迟了就给倒在场边边了。</p><p>有时候分洋芋、红薯、苹果、玉米棒等,又重又远,我常常拿不动。有一次担两筐就想从山上倒下去,但这是全年的口粮,来之不易,还是坚持担回去了。</p><p>(四)记工分</p><p> 生产队一般确定一个有有文化的人记工分,叫记工员,这个人心地要好,又不怕麻烦。工分分好几个等级,每个人的等级都是生产队干部开会按劳动能力、表现等评定的。 妈妈是女的,给挣7分工,有壮劳力的是10分工。</p><p>妈妈每天劳动很晚才回来,所以记工分的任务又落在我身上。拿着记分本本黑天打洞(指天黑),我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农村的小路上,有时也很害怕,自己唱歌说话,还要记得妈妈这几天的农活事项,哪天去哪块地锄谷子,哪天去哪块地给玉米摆天花(给玉米人工授粉),哪天去哪块地拢红薯秧子。到记工员家复述了记好了,又往回跑。听大人说晚上有鬼,有几次都返身看,好像什么影子跟着,其实是自己怕自己,进门反锁了还出冷汗。</p><p>(五)拿饭</p><p>有时生产队里去比较远的地方劳动,中午不回来,快响午的时候队里就派一个人回来拿饭,每家每户给自己的人做好饭,装在罐子里让拿饭的担到地里。别人家里有大人的,做的饭又多又好,我有时只会蒸南瓜红薯,不管熟透了没,只要有人喊“拿饭来”,生怕迟了给妈妈耽误了,就匆匆忙忙包好送到指定地点。因我家没壮劳力,妈妈偶尔去一次远处劳动,所以就没有拿饭罐子,只能用笼布包了,可怜妈妈也只能吃点干的。</p><p>(六)派饭</p><p>派饭意思就是,队里来了下乡干部,队上指派谁家给做饭,来队指导工作的干部我们叫公家人,有的一年,有的几年。在队上的每家每户循环,一天三顿要交粮票了。条件好的人家给吃好的,条件不好也就家常便饭。农村人都比较实在,尽量给公家人吃的好一点。</p><p>每轮到我们家派饭,妈妈也是尽其所能,中午吃两面馍(用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合),妈妈总是安顿我们要有礼貌,要等下队干部吃完才能吃。那时候天天吃窝窝,吃顿两面馍也算是好的了。孩子小,总想哪天派饭我们家就改善伙食了。</p><p>(八)年终分红</p><p>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的主要收入是生产队年终分红了。每到年终分红时,生产队要算几天账,按工分计算应分的钱,再扣除口粮钱,就是应分的红利了。但是工分也太廉价了。据计算,城里的工人干部基本是一天1.48元,农村的每分才3.5分,一天才2毛4分,一个壮劳力一年到头最多也只有几百元。一般家里劳力多的人家,工分也多,扣除口粮钱后,一年还能分的几个红利。我们一家4口只有妈妈一个劳力, 常常是妈妈的工分钱还不够扣口粮钱,还要倒交钱。可怜的妈劳动了一年,还要借别人的红利交我们的口粮钱。那时爷爷家每年分红,也不给我们借,一是怕我们不还,二是可能他们也就只仅有那点收入。好几次我都见妈妈在站门槛上哭了,没人给借钱可恓黄了。所以别人家盼望年终分红了,我们家就害怕年终分红了。</p><p>(九)菜园子</p><p>那个年代实行集体管理,不准搞自由市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任何商品不准个人买卖。生产队给每家每户分一点自留地,因为面积太小只能种点菜,所以就叫菜园子。每家每户种的不一样,五彩缤纷。</p><p>我们家有大约10平方米的一块菜地,种上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夏秋自用。每到收获的季节,菜园子成了小孩子向往的地方,眼瞅哪棵柿子红了,哪根黄瓜熟了,既使大人不让吃,给家里收也很高兴。有一种“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花园里,一日看三回”的感觉。菜园子离小花渠近,那里有一股山泉流的很细,每次要给菜园子浇水时要蓄大半这项工作又落在我的身上,要早早去了。 菜园子离小花渠近,那里有一股山泉流的很细,从山里流下来大约有八九米,形成一积潭,然后形成小小的河床,平缓往下流淌,清清的薄薄的贴石头,时跳起小浪花,夏天我们结伴在那洗衣服,打水仗,生产队在下游圈了个小池子,用于浇菜地用,每次要给菜园子浇水时要蓄大半天叫照水,这项工作又落在我的身上,要早早去了,等上半天才能蓄一小池,有一次快要放水了,来了一群生产队的牲口喝了个尽光,我是干着急没办法,不能打不能赶,因为集体财产不能受损,有一种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样的集体主义感。只好又等了半天。</p><p>(十)单干</p><p>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开的,对于农村改革的精神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子1979年开始的,因对政策吃不准,第一年实行包到小队,80年全面实行包产到户了,我们家分了9分地(不到一亩),主要种玉米、谷子和糜子,再不用起早摸黑了,有时下午才去锄一会地,妈妈轻松了很多,买点化肥下雨的时候洒上,庄稼长势很好,后来我爸也从外地调到公社工作,有时也回来帮忙,家里的光景也从这个时候起好了起来,市场也活跃了,杂粮自己种,可以用粮票买白面了,我记得每袋8块5元,当时说外国援助中国的工业用面,我们农村人也不懂,就那样蒸馍吃面条,基本上每天在能一顿白面就觉得很幸福了。</p><p>(十一)盖新房</p><p>84年我也考上了中专,一家里考出两个学生,在我们村里已经很不起了,这一年爷爷家光景也好多了,决定箍石窑了,因放不下线要占我们房子的一部分,妈妈不同意觉得是老人偏心,给我二爸家箍窑损坏我们的利益,可能闹了一段时间的矛盾,因这事我写信告诉妈妈只要你的孩子们都成气(农村人叫有出息)“让他三间又何妨”,因妈不识字让村里人读,得到农村有文化的的认可,娃娃念书了就是不一样。爷爷就把院子一分为二,我们靠南四间,爸爸从楼坪公社买回来盖房用的椽梁等木料,当时经济能力还不行又有两个上学的,所以在85年春夏才盖好,等我们放假时三间大瓦房已经矗立在前街了,因怕大水我们的房子地基多三个台阶,一进前街就能看见我家的新房比街上其他的人家都高。院子里有棵梨树,夏天我们在树下支个石床吃饭乘凉。</p><p><br></p><p>石床边梨树下</p><p>后来又接上了自来水,妈妈在院子里种点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新鲜绿色蔬菜,过了几年开心的日子。后因妹妹和爸爸都在县上工作,妈妈和三妹在农村,四个人开三个灶,于是决定搬家到县上,90年全家在安塞落户了,直到96年财政局盖家属楼,父母住上了楼房。</p><p> 故乡的小时候是我童年的园地,无论是快乐还是苦难,这里收获着所有的细节梦想。</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