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群山》战斗在石砭峪水库的那年

白鹿塬上人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p><p class="ql-block">曾经奋战在秦岭山中長安县的农民兄弟和知识青年朋友们</p><p class="ql-block">献给当年的水利工作者,和在″定向爆破″中牺牲的两位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编辑/校对/白鹿塬上人</p><p class="ql-block">插图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沸腾的群山》</p><p class="ql-block">文/曹石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杏花峪、杏花村几十年了,虽说不是梦牵魂绕,但却在我的心中始终占有着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因为它曾经和我有过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峪、杏花村,这个位于秦岭北麓,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沟,五十多年前,勤劳勇敢的长安县农民,知识青年和水利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吹响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进军号,谱写出了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定向爆破",移山截流,造福万民,震撼天地的,时代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7月份,突然接到县委的命令,要各事业单位,抽出干部去支援杏花峪水库大坝建设,我们这些意识形态领域里,不是干部的“干部",自然也就“逃脱"不了。</p> <p>杏花村距杏花峪口有一里多路,这个杏花盛开的,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水库建设大军到来后,从沉睡了几百年的睡梦中苏醒了。沸腾的群山,坡上坡下,盖满了简易房和临时搭建的工棚,建设大军们在此安营扎寨。一条宽畅的石子儿路从村中通过,拉水泥沙子和炸药的大卡车,55型拖拉机,不分昼夜的往返于峪里和山外。</p> <p>石子儿路北边是水库建设总指挥部、小卖部、后勤处、供应处和指挥部的食堂。紧靠着石子儿路南边的三道三米多长的青石条台阶上,是对视面六间的鞍间房,院子后面的正中间是三间大瓦房,这是一个标准式的关中农家四合院,指挥部的卫生院就设在院内,医生都是从部队和地方医院抽调来的医务骨干。四合院隔壁是指挥部的广播室,一棵两米多粗的古槐树上,高音喇叭每天清早六点半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午和下午播放革命样板戏,晚上九点半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p><p><br></p><p>我们的住宿被安排在路北蓝球场西边的四间大鞍间房内,屋里的地面是用水泥铺成,同志们放下行李,各自打好地铺,便躺下休息了。第二天一大清早,在高音喇叭播出《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大家起床洗嗽吃饭,饭后在蓝球场上集合整队呼口号,叫喊着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让高低头,叫河水让路,团结一致,人定胜天"!同志们打着红旗,扛着铁锨便出发了。</p> <p>″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同行的建设大军们也随着我们的歌声都唱了起来。走着唱着,便到了杏花峪口。</p> <p class="ql-block">峪口距水库大坝还有七八里路,这里东西两山中间有一座小铁桥,桥的东头是东干渠,桥西边是西干渠,清凉的河水从桥下流往山外。同志们说着笑着,走着看着,抬眼低头,眺望着那此起彼伏,形态各异的山峦和沟壑中流出来的山泉。远山深处飘来薄薄的晨雾在这里汇集,湿润的沟沟坎坎,坡坡梁梁,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爽,那么的醉人。</p> <p>来到水库大坝工地上,指挥部领导安排我们负责清理从坝面到道路上,架子车里掉下来的石头,以确保道路畅通。活虽然不重,可那十点以后的太阳照在人身上,如火烤一样的难受。男同志基本上都能挺得住,一些女同胞就有点吃不消了。大家看着建设大军们拉着架子车,你追他赶飞快的跑着,山坡上,姑娘们手扶钢扦qⅰαn,小伙子们抡着铁锤,不怕炎热不知劳累,干的热火潮天。看着人家,想想自己,也就把那个难受劲儿给忘了。</p> <p>收工后吃罢晚饭,女同志们胆小不敢外出,都去指挥部的食堂打来热水,关上窗门在室内擦澡。男同志拿上毛巾香皂,到峪口铁桥西边的西干渠里去洗澡。大家一边擦着冲着,一边谝着白天在工地上的所见所闻。躺在大自然恩赐的,不掏钱不买票的浴池里,眺望着滈河川里星星点点的灯光。一天的疲劳全都随着哗哗哗的流水,和山间吹来一阵阵凉嗖嗖的晚风远去了。</p> <p>那一年的“定向爆破"试验,在全国来说属于首例,所以消息很快的就传到了北京。一天上午,大坝工地上突然开来了两辆军用吉普,一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妇女,在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李瑞山和指挥部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大坝工地,这位中年妇女在坝面上来回的走着指点着。她看到我们的学员后,问指挥部的领导:″你们的建设队伍里怎么还有小孩子"?指挥部的领导笑着说:“这是县剧团支援大坝建设体验生活"。中年妇女听后,面带笑容走上前和我们一一握手。指挥部的领导介绍说:“这是国务院水电部钱正英部长来看望大家“。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北京来的大官。钱正英寻问了我们的生活状况,鼓励大家要边劳动,边观察工地上的好人好事,争取早日创作出反映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p> <p>(水电部钱正英部长视察石砭峪水库)</p><p><br></p><p>聆听了钱正英部长的指示后,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我们半天参加劳动,半天创作编排。吃过中午饭,同志们都午睡了,我背上画夹和水壶,沿着东干渠西干渠,水寨一带去写生,正因为有了这些写生稿,才为后来的舞美设计提供了素材。</p> <p>经过半个多月紧张的工作,我们创作排练的革命现代戏《杏花峪》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演出的那天晚上,各连队按照指挥部划分的区域提前就坐,从水寨,五台,王庄等十里八乡赶来的社员群众,只能站在外围,有人干脆爬到树上,或搬梯子上到房顶。</p><p><br></p><p>在乐队奏响前奏曲时,大幕徐徐徐的拉开了,前台的硬景软景,用幻灯照射到天幕上的远山、梯田、河流,经管灯光的师傅用彩色聚光灯精心打扮后,吸引了台下所有的观众,一些从未见过布景幻灯的人情不自禁的叫起来:“哎呀,这简直就像真的一样"。</p> <p>演出正式开始了,六位女演员在舞台上来回的,交叉着,跑着圆场对唱联唱。</p><p><br></p><p>秦岭山间,摆呀吗摆战场,</p><p>比学赶帮,情呀吗情意长。</p><p>人人个个斗志昂,</p><p>个人得失放一旁。</p><p>立下愚公移山志,</p><p>定叫山河变模样……</p><p><br></p><p>音乐伴奏和眉户戏的唱词,一下子把舞台下所有的观众,都带进了水库大坝工地上那个"斗地战天"的画面里去了。</p> <p>什么在山间,咿儿呀支儿吆?</p><p>叮当响来咿儿呀支儿吆,</p><p>什么在山间,咿儿吆,咿儿吆,</p><p>咿儿呀支儿呀支儿吆。</p><p>姑娘们在山间,咿儿呀支儿吆,</p><p>手扶着钢扦,咿儿呀支儿吆。</p><p>小伙子在山间,咿儿呀支儿吆,</p><p>手抡着铁锤,咿儿呀支儿吆。</p><p>叮叮当当,当当叮叮,</p><p>咿儿吆,咿儿吆,</p><p>咿儿呀支儿呀支儿吆……</p> <p>眉户联唱结束后,《杏花峪》就开始了。</p><p><br></p><p>下了汽车上高山,</p><p>高山上面有平川。</p><p>渠水清清盘山转,</p><p>绿树丛中有云烟。</p><p>几十年,未走过这山间路,</p><p>杏花峪,巧梳妆换了容颜。</p><p>翻山越岭,找女儿……</p><p>青衣演员老杜肩上挎着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挎包,边唱边走着圆场。这本戏向观众讲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女主人公来杏花峪看望在这里插队落户的女儿,在水库大坝上遇见失散了几十年的亲兄長,剧情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有人边擦眼泪边看着台上的表演。台下一片寂静,唯有拉水泥沙子大卡车的声音偶尔呼啸而过。</p><p><br></p><p>那夜晚逃出虎口无处去,</p><p>幸遇贵人来指点。</p><p>要报仇必须枪在手,</p><p>我长途跋涉到延安。</p><p>为天下穷苦人都得解放,</p><p>扛枪杀敌南北战……</p><p>合作化运动起高潮,</p><p>我离开城市把家乡还。</p><p>旧社会把我们兄妹拆散,</p><p>喜今日,相逄在此,</p><p>我泪如涌泉……</p><p><br></p><p>这一感人肺腑的大板唱段,在接近尾声时,台下掌声雷鸣。有人在房顶上叫好,有人在树上打起了呼哨。在铜器和管弦乐奏起的,闭幕曲的旋律声中,大幕闭合上了。</p><p><br></p><p>🌹🌹🌹🌹🌹🌹🌹🌹</p> <p>(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当年演出《杏花峪》时,未留下任何资料,在这里不能展示给读者,深表歉意。钱正英视察石砭峪水库照片,为李太平老师提供,在此表示谢意。)</p> <p>(我们今天饮用的黑河二期工程自来水,实际是来自石砭峪水库)</p><p><br></p><p>在此向当年奋战在秦岭山中:</p><p>長安县的农民兄弟们致敬🌹🌹🌹</p><p>向当年的知识青年同志们致敬🌹🌹🌹</p><p>向当年的水利工作者致敬🌹🌹🌹</p><p>向在“定向爆破"中牺牲的两位工程师表示沉痛的哀悼🙏🙏🙏</p><p><br></p> <p class="ql-block">今日饮用"黑河水",</p><p class="ql-block">谁知当年筑坝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人栽树</p><p class="ql-block">后人乘凉</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牢记历史</p> <p>作者简介</p><p>曹石峻,原名曹世俊,西安市長安區人,平生喜爱戏曲、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少年时即进入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和绘景。曾参与《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泉山》《杜鹃山》《红心朝阳》《杏花峪》《审椅子》《新人骏马》《园丁之歌》等革命现代戏的设计和绘景。</p><p><br></p><p>与丹青水墨结缘,研习中国画创作,师承传统,师法大自然。笔墨线条结构严谨,物图章法诗情画意。将舞台美术的某些技法同中国画融入一体。画风写实,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官方和社团兼职:</p><p class="ql-block">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陕西省美協会员,陕西省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山水画院副院長,陕西省天人文学书画院副院長,陕西金石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文史馆艺术研究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長安书画家协会副会長,西安市于右任书法学会長安分会艺术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