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也有咱”

笑眯眯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初夏的宁城县八里罕村微风和煦,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排列整齐,多彩的文化墙上描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1><h1><br></h1><h1> 零晨四点,小城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宁城县八里罕镇八里罕村七组村民石玉龙便开着保洁车驶过街巷,将村庄里的垃圾一应尽收后,就到离家3里的温室大棚,戴上头灯开始采摘黄瓜,一天的劳作开始了。这也是他自经营大棚以来每天的常态。</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在种植大棚的同时,村里给石玉龙安排了一个公益岗,清运村里的生活垃圾。</span></p><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脱贫靠政策,致富靠自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说起脱贫致富的故事,石玉龙感慨颇多。</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当兵时的石玉龙</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缘于对军人的崇敬和对军服的喜爱,石玉龙初中毕业便走入军营。2000年12月,20岁的他转业回到了家乡宁城县八里罕村,回乡后的他因为没什么技术,一直靠农闲时在基建队打零工维持生活。打零工每天能赚一百多块钱,耕种着家里的4亩薄田,每年能收入4000块钱,勉强能支撑着家里的日常开支。2007年他与农村姑娘王志娟结婚,几年后,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父母又相继患了高血压和脑血栓, 本不富裕的家就彻底陷入了困境。为了照顾两位老人,他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除了就近打点零工外,只能在家里耕田种地,沉重的生活负担让石玉龙生活十分窘迫,举步唯艰。</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石玉龙在加固棚体</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像一缕阳光照亮了石玉龙的生活。2014年他被识别为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顾宝民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梳理思路,鼓励他搞种植蔬菜大棚这一产业扶贫项目。</h1><h1> </h1><h1> “我当时心里很忐忑,虽然周围也有建大棚的农户,也知道经营蔬菜大棚利润颇丰,但是考虑到投建蔬菜大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自己又不懂蔬菜种植技术,一旦搞不好,就更没有出路了。那段时间我吃不下,睡不着。”石玉龙谈起这段经历总是很腼腆。</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给黄瓜引蔓</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宁城县</span>八里罕村党总支书记赵学东和村主任崔国明看透了他的心思,几次到家里找他谈心谈话,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宣传国家产业扶贫的资金补贴政策。八里罕立志合作社的理事长南立志得知他的顾虑和担心后,主动要求做他的帮扶责任人,帮他解决蔬菜的销路与种植技术。</h1><h1><br></h1><h1> “你怕什么,有政府、有合作社、有我和乡亲们,你就剩下卖力气了,有什么不敢的”。八里罕村党总支书记赵学东的话给石玉龙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这些党员干部的支持和帮助,石玉龙彻底打消了心里的顾虑。2016年,由政府协调、合作社担保、石玉龙在银行办理了国家贴息的扶贫贷款10万元,建大棚投资大,虽然有了贷款,还是有4万元钱的缺口,当时他拿出了手里仅有的一万元钱,那是留着给父母随时治病的保命钱。赵学东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得知此事,就你三千,他两千的给他凑钱,一万元钱一共借了8家总算凑足了,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共230延长米。</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卖菜归来</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2016年10月大棚如期建设完成。看着自家的蔬菜大棚,石玉龙心里始终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也是从那天起,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搞种植,干劲十足。</h1><h1><br></h1><h1> 种田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经营大棚石玉龙可是头一次,里面的科技含量远比他想象的多,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通风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了尽快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他一边向有经验的大棚户请教,一边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他跑书店,逛书摊,到处寻找有关蔬菜种植技术书籍,刻苦钻研,合作社每次请技术员来实地讲授蔬菜种植技术,他都会早早地到达现场抢占前排座位,在学习过程中一丝不苟、不懂就问。</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石玉龙抽时间学习种植技术</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石玉龙的第一茬黄瓜是2016年10月份栽植的,他对这茬黄瓜充满了信心,干劲十足,谁知道几天后的一个早上,他进棚一看傻了眼,秧子又矮又黄,有的甚至都打蔫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正好立志果蔬合作社技术员来填表,技术员发现了这个问题,晚上八里罕立志合作社的理事长南立志就打来电话,问明情况后,第二天又亲自到大棚进行现场指导,原来是在浇“三遍水”时浇少了。从那以后,合作社理事长南立志就成了石玉龙大棚里的“常客”,进行专门对口帮扶,合作社从凌源请来的技术员苏园每隔几天就去一次棚里,无偿为他进行技术指导。告诉他怎么浇水,怎样防治病虫害……在南立志的帮助下,没有造成损失。</h1><h1><br></h1><h1>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下,2016年12月15号,这是一个让石玉龙难忘又激动的日子,他摘下了建棚后的第一茬瓜,两个棚500斤,由于还不太懂生长火候,他摘下的瓜又青又细,推到合作社只能算“二瓜”。二瓜就是二等黄瓜,是不能进入市场的次品,收瓜人告诉他,再晚摘一天,就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合作社还是按正常瓜的价格收购了他的瓜,他拿到了建棚后的第一笔回头钱,那天晚上,夫妻俩兴奋地一夜无眠。</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原自治区政协主席李佳一行到石玉龙的棚室调研</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截止2017年5月,两个棚的黄瓜就卖了9万余元,手里拿着一踏用汗水换来的人民币,石玉龙的心里别提多激动了,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如今他们的大棚一年出产两季蔬菜,每年实现产值1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了7万余元。他不但还清了外债,还有赢余。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三年来他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帮我的人太多,我无以回报,这些年无论黄瓜价格怎么好,第一茬下瓜,我都留出200斤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因为他们是在我最难的时候帮了我。 ”说这话时石玉龙一脸的感激。 </span></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第一季黄瓜收成后,石玉龙和工人们在拉秧换茬</span></p> <h1>  百花齐放春满园。石玉龙站在结满黄瓜的大棚里,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很满足。石玉龙富了,他决心带动村里的乡亲们走上致富的路子,在他的宣传和帮助下,村里有很多农户经营起了蔬菜大棚,他给棚室经营户讲解怎样控制秧苗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如今好多邻居获得的收益比石玉龙还高,看着村里乡亲的钱袋子一点点鼓起来,他由衷的高兴。</h1><h1><br></h1><h1> 石玉龙脱贫不忘党的恩情,退伍不改军人本色的情怀。他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协助村里宣传党的政策,解决邻里矛盾纠纷,常年帮助未脱贫的乡亲,2019年被宁城县八里罕镇评为优秀退伍军人。</h1><h1><br></h1><h1>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的人猝不及防。面对疫情,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联防联控,自疫情以来,他一直坚守在村排查防控一线,在全镇实行封闭管理制度后,八里罕村在主要路口设置了卡点,派驻工作人员和志愿者24小时值守,他主动要求值夜班,白天照顾大棚,夜间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只有细致的做好这一件件小事,才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的负责。”此外,他还为村里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为路口值守人员送去面包、泡面,为隔离人员送去生活物资……每天他都在各个路口奔波。</h1><h1><br></h1><h1> 憨厚朴实的石玉龙不向命运低头,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不仅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且引领众乡邻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赢得了尊重和拥护,谱写了一名退伍军人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篇章。</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玉红)</span></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