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现在的梅渚镇全景,现代建筑设计。</p> <p> 朝看青丝暮成雪,时光匆逝任谁也无法挽留,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那些停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越发鲜活。我的家乡梅渚座落在皖苏交界的地界,与江苏溧阳水土交融,一衣带水。为何叫梅渚呢?据历史记载,公元561年,有梅氏最早定居于此;其时街在梅山山麓,有南来之水绕山北流,形若水中陆地,故名“梅渚”。明初胥河上游筑堰堵水,河水不能上溯至梅山,舟不能上行,遂渐迁今址。家乡没有像其他文人写其他地方那样的山清水秀和很多可以描述的自然风光,它只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小镇了。在我青少年时期,全镇人口也就二万多人,城镇人口(非农业户)只有两三千。虽然人口不多,但因为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受古老的吴越文化影响,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小镇文化。</p><p> 小镇的正街面不宽,楼阁店宇,加之青石板的地面,从南街走到北街也就不到十分钟时间,但那一种南方特有的徽式小街小店街景,在现有的年代已经很少见到了。在小镇的正北面,有一条河道,直通往苏南内河,直达京杭大运河。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河道,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可起到了相当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就来回忆我记忆中的梅渚河,及因梅渚河而兴衰的梅渚古镇。据历史记载梅渚河发源于郎溪盆地与溧阳盆地分界的中性岩岗地,源头在梅渚镇的禹家山,北流入丁字庙水库,再经梅渚镇、江苏溧阳的殷桥乡、新桥至三尖咀入南河(旧称胥河)。支流有二:东支源于岗南乡,入梅红水库,北流经梅渚镇东附近,在省界附近入梅渚河;西支源于梅丰水库,北流经牛马滩、杨家庄,在陈台西北入梅渚河。流域面积约28平方公里,河道和沟渠受流水切割,多较深邃,蓄水量较稳定,故梅渚河多航运之利,沟渠多灌溉之利,梅渚港历史上即为郎溪对外最大的水运码头。民国初年,位于老街的梅渚商会被上海全国总商会纳入,称直隶分会,曾参加南洋博览招商会。抗战时期,军、政、商各色人等流落此地,各种小厂、作坊、店堂如雨后春笋,一时商业鼎盛,老街的王德元杂货店、弹棉花店、药店、赵金彪的狗皮膏药都是小有名气的老字号;小镇上保留了很多的古徽式建筑:“吴家祠堂”、“范家祠堂”、“王家祠堂”、“高屋”、“老油坊”、“有斐堂”等等,高墙明瓦,庭院深深;木刻工雕,惟妙惟肖;文革以后,由于很多古屋年久失修,加之经过拆建,能存下的徽式建筑已屈指可数了,当然以“有斐堂”最为出名,它见证了梅渚历史的发展,里面存放着各式明清时期的家具日用品和文涵等。小镇虽说不大,也没听说过有过城墙,但小镇上地名还分得真清,南门头,北门头,东门头,外西门,就像四道无形的城门嵌刻在人们心中,直接让你辩别出小镇的东南西北。而且每个“门头”居住的居民人文方式上也大相径庭,北门头范姓、葛姓居多,东门头岑姓、王姓居多,南门头吴家祠堂以吴姓居多,外西门以薜姓居多,正因为这些因素,因此姓氏之间的生活方式也各有特色了。</p><p> 农历七月三十,是南无地藏王菩萨生日。也不知是过去什么时候,佛学传播到梅渚,一名佛学德高僧在南门头往南一里多地建了一座寺,起名小九华护国寺,紧挨着梅渚中学,古往今来,善男信女非常之多,香火相当旺盛。每年到农历七月三十那天,从江苏、浙江等地的许多善男信女,来烧香求佛,那天的庙会,人之多,是不可想像的,整个小镇上,人挨人,人挤人,水泄不通,从北街一直至南街,平时走十分钟的路程,那一天要花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现在条件好了,几乎家家户户有私家车,路更堵。记得七月三十的天气还很热的,在家里,哪怕是生活条件再艰苦,那一天母亲总要做上一桌也算是丰盛的饭菜酒席,迎接外地的亲朋好友。那景那情,真的比过年还热闹三分,我们为了饱个口福,也不知父母难处,不懂事地盼着会场。文革时期庙宇被破坏,改革开放后二零零几年也曾再度香火兴旺,当今九华庙已经大门紧锁,其原因不甚清楚。</p><p> 家乡的语言,是深受吴越语系的影响,一般外地人,如果没有一个当地翻译,是很难听得懂我们家乡话的。比如说“昨天晚上”说成“沙令满对”;“门槛”说“五进”;“肩子窝”说“那间嗨”;“蛇”说成“沙”;“笨或傻”说成“剥咙子”;“洗澡堂子”说成“撕招堂兹”;“说谎话的人”说成“卜儿鬼”;“调皮”说成“不令吊怪”;“茄子”说成“落数”;“小孩”说成“小把戏”;“慢慢走”说成“慢慢屌’~~而且老人们和孩子们说的当地方方言上也有些许差别,如果总结起来,还有许多许多,也真的很有趣。</p><p>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我们家乡的小吃、早点。走过了祖国的很多山山水水,尝遍了很多的小吃名吃,可最难忘记得还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周朝鑫烧饼”,那个酥、那个脆、那个芝麻香,真得让你咬上一口,数年难忘;“纪春生汤面饺”,是用文火将做好的汤面饺慢慢用油煎熟,底脆面香,吃上一个,香留心底,满嘴是油。还有许多许多,如南码头“谢家锅巴“、碱水百页(素鸡)”、“王和生米粉粑粑”、“景胖子馄饨”、“外西门奶奶锅巴”等等,也总能勾起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留恋家乡的各种小吃,现在有的失传了,有的还有,但已经没有了原先的味道。 从梅渚老街至北,又称北门头,有块场地叫”丁家场院”,我记事时,这个场院有个舞台,有正规剧院来唱戏的,更多的是民间草鞋班子,以花鼓戏最多,五一劳动节、阴历七月三十 、闲暇时的下午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在那里玩把戏,类似于杂技魔术,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方舞台便成了批斗四类分子的舞台,清晰地记着那些挂着牌子的被批斗的所谓四类分子被红卫兵批斗的情景,因为我父亲也是被批斗的对象,我害怕,在读小学时一直夹着尾巴做人;文革后这里成了投机倒把的集市,农民在这里卖米卖糠卖油卖豆等农副产品,有街道管委会管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低价买高价售),那些管理人员(部分是梅渚中学的学生,当时叫红卫兵)带着红袖章耀武扬威,令人害怕,那种霸道的管理不一定很受人尊敬,至少我是不屑一顾;文化大革命以后,这方舞台便成了露天放映场,也是全镇居民汲取精神食粮的地方,冒着大雨,淋成落汤鸡看“洪湖赤卫队”的景象,我至今记得。这里后来也是郎溪所有黄沙、煤炭外销的聚集地,为什么呢?还是因为这条河呗,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镇集聚了全县的航运船队,将城市所需的物资拉到上海、无锡、苏州等等地方,然后又将城市的商品拉回到我们这边。我上小学时,放晚学还经常来这里扫煤(搬运工人卸煤不慎掉落地下的煤炭),回家做成煤球烧水。那时搬运公司红火,只有他们有钱买肉,还有我们如果要上县城,要想尽一切办法讨好搬运工人,给我们找个便车,省几毛钱路费。因为码头离老十字街较近,围绕丁家场院四周商铺云集,米行、小菜市、剃头店、小猪行、早点摊,一有尽有,读小学时,总是把班上家住船上的同学关系处好,因为他们的父母可以从上海等地帮我们买彩面抄,香橡皮,带橡皮的铅笔,各种明星片。在那个时代,小小的集镇就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了。“小上海”因此而得名,虽说这话有点过于夸张其词,但作为皖东南通往苏南和上海的重要通衢那是无可置疑了。</p><p> 梅渚的大小锣鼓是民乐奇葩,开放在胥河沿岸及皖东南和苏南各地,既广泛应用于百姓之家的婚丧嫁娶、庙会商贸、生意开张等活动,也是“跳五猖”和小马灯表演中的一绝。大锣鼓渊源于胥河沿岸的民间吹打乐,传承仅靠口传心授;小锣鼓在实际运用时,则和唢呐、笛子的曲牌轮换交替出现,有时也与吹管乐合奏,色彩丰富,音韵浓厚。</p><p> 随着改革开放,码头冷清了很长一段时间,河道也堵塞了,早些年节假日有空还是会带着浓浓的乡情去寻找儿时的记忆,发现没有了船舶,河水浑浊,河道两岸破烂不堪,究其原因,当地一部分有才之士外出寻求发展,家乡人几乎家家户户做起了炮竹和豆腐作坊,不再依赖于这条母亲河来发展。2018年我有幸加入”农村义务教育支教”,在梅渚小学工作了一年;有空时常绕着梅渚河转转,从老公社到岑家桥再到王家桥直至到梅渚正河道乃至码头,都进行了整修,河道变宽了,河水清了,河堤加固了,老街的居民习惯于晚饭后在河岸上散步,时不时还能看到垂钓的,用网网鱼的,春天里河两边农田里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折射下金灿灿的,伴着零星的绿油油的麦苗,一派欣欣向荣。自1992年以来,梅渚镇不断加大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多方筹资350万元,建成并逐步完善了“定埠民俗文化村”和“周家村五猖庙”项目。其中,“定埠民俗文化村”中建有 “降福庙”、“马灯堂”、“马灯演练场”、“五猖庙”、“观音堂”、“祠山殿”、“万福楼戏台”,融民俗、商贸、饮服、养殖、园林、休闲、旅游为一体。 “周家村五猖庙”中则保存着同治年间传承的神面与套头、晚清遗留“跳五猖”中的两柄木剑、一只橱柜等。随着定埠与梅渚的合并,定埠码头已初步建成竣工使用,宽阔的湖面白帆点点,船泊穿梭,岸上也有许多大型货车,工人们忙碌着,很多当地人搞船运输,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苏北人“船拐子”了;从我大学外出读书,离开家乡已三十多年了。每每忆起家乡的风景、人情事故,如数家珍,像一个个烙印一样深深刻记在我的心底。忽感受到贺知章回乡偶书之心境了:“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随着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建设,我对现在的小镇无论是人、是景都已经陌生了,我很喜欢我儿时的梅渚,那人,那河。</p> <p>农历七月三十,几乎家家户户皆备的大餐。那时的人实在,都是用大盆装菜,不用盘子。</p> <p>新修的通往江苏街道及如今梅渚河道的岸边</p> <p>我儿时的梅渚河岸及梅渚河码头</p> <p>现存有的梅渚老街</p> <p>不舍得老街的每一个街巷</p> <p>有斐堂内进(三进)</p> <p>有斐堂主门</p> <p>有斐堂内存列的文涵和灯盏。</p> <p>新修建的岑家桥河道。</p> <p>吃着梅渚河水长大的,时过境迁依旧念念不忘家乡,有空常去看看。</p> <p>在老梅渚小学后面的新梅渚河桥墩</p> <p>老梅渚公社后面的梅渚河段</p> <p>梅渚河定埠段连接江苏安徽的一道桥。</p> <p>梅渚定埠河段连接江苏安徽的彩虹桥(一道桥)</p> <p>定埠与梅渚合并后修建的定埠码头,也是胥河梅渚短一个重要货运码头。</p> <p>我儿时生活的梅渚,已经旧貌换新颜。</p> <p>梅渚河定埠段胥河</p> <p>一座城镇的繁华,只是它的外表,而文化的传承,却能赋予其灵魂。梅渚河流,静静流淌千年时光;梅渚古镇,回响多少商贾喧嚣。期待着梅渚政府在上一级领导的关注下,在有关政策的帮扶下,将小镇推向繁荣,将民俗文化根植于梅渚河岸,代代相承!</p> <p>备注:一,文章中所有航拍图片来源于郎溪实验初中虞文灵老师拍摄。</p><p>二,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梅渚小易家电易锦麟先生拍摄。</p><p>三,文章中部分数字、年代来源于历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