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虾的 “头号杀手” 白便。

豫渔张欣

<p>随着高温季的来临,对虾易出现 “白便” 现象。近年来 “白便” 现象越发严重,一旦对虾出现 “白便” 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演变成空肠空胃,甚至恶化为大面积偷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p><p><br></p><p>什么是白便?</p><p><br></p><p>白便不是食物消化后的粪便,而是肝胰脏和肠道病变的结果。“ 白便 ” 的主要成分为肝脏排出的病变组织、粘液和毒液,肠道脱落的粘膜以及少部分正常的粪便成分。它是白色的条状物,由于外观像白色的粪便而得名为 “ 白便 ”。</p><p><br></p><p>对虾白便的主要表现</p><p><br></p><p>肠壁细胞增生、粘膜上皮畸变脱落、肠道逐渐发空发白、肝胰腺体萎缩。脱落的腺管上皮、肠道黏膜上皮和增生细胞随粪便排出,形成 “ 白便 ” 附着在料台上或者漂浮于水面。“ 白便 ”外观细长呈白色,如棉线、有粘性、严重时成片漂在水面、出现空胃、趴边或偷死。</p><p><br></p><p>目前 “ 偷死 ” 已成危害养虾业的头号杀手,可以说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阶段,为 “ 偷死 ” 亮起了红灯,所以我们预防白便治疗白便最能有效遏制后期的 “ 空肠空胃 ” ,以及 “ 偷死 ” 造成的巨大损失。</p><p><br></p><p>总体而言,想要减少偷死的发生率,必先解决 “ 白便 ”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u>白便的形成机理</u></b></p><p><br></p><p>“ 白便 ” 的实质是由细菌、藻毒、水质、霉菌、药物等综合作用肝胰脏所致。肝胰脏作为对虾体内最大最重要的内脏器官,肝胰脏被侵害与损伤,是导致 “ 白便 ” 、“ 空肠空胃 ”、“ 偷死综合征 ” 的直接原因。</p><p><br></p><p>肝胰脏具有解毒、消化、免疫调节等功能,对虾大多数疾病都和肝胰脏有关。肝胰脏的组织和细胞遭受细菌、藻毒、水质、霉菌、药物的侵害发生病变,就会引起解毒功能下降,引发消化液分泌失常,直接导致消化液中消化酶特别是蛋白酶成分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异常的蛋白酶会导致肠道蛋白质消化分解异常,于是蛋白质不会彻底地被分解为最终产物氨基酸,就被分解为中间产物胨。</p><p><br></p><p>这种成分存留在肠道中短时间内得不到进一步分解,受理化因素影响,就很快变性或变质,形成粘性聚合物,产生发臭的异味。这种聚合物含刺激肠粘膜的有毒成分,会引起肠粘膜脱落、增生、肠道发红等,这种聚合物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如果排出体外的虾便中占的比例过大,就会悬浮水中或漂浮于水面,这种聚合物在肠道内一般呈浅棕色,排出体外经水解氧化发生颜色反应后呈现乳白色,就是 “ 白便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白便”形成的原因分析</span></p><p><br></p><p>在养殖生产中,“ 白便 ” 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细菌感染、藻毒素。底质恶化、药物对肝胰脏的损害等单一或者综合作用虾的肝胰脏和肠道均可引发对虾 “ 白便 ” 。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细菌感染</span></p><p>大量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附着在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生长。对虾吃食这些物质后,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心肌损害、肝胰脏明显萎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2、藻毒素</span></p><p>藻类引起的原因:对虾摄食了一些死亡集结的有害藻类或大型的藻类,部分藻类细胞壁厚不易消化,死亡变质、含有藻毒素(肝毒素)等引起对虾的肝胰腺、肠道病变。</p><p><br></p><p>藻毒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主要为微囊藻毒素;另一类为神经毒素,主要为鱼腥藻毒素-a。肝毒素直接导致肝胰脏肿大、萎缩、出血、坏死以及胃肠道炎症、坏死等病变;神经毒素是一种潜在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止剂,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骨骼肌肉等瘫痪,重症可因呼吸系统屏障而致死。</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底质恶化</span></p><p>底质差(泥皮、死藻、青苔、底栖藻类、淤泥、有机物积累过多、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环境性的有害物质长时间 “ 胁迫 ” 也会引起虾肝胰腺和肠道的病变。</p><p><br></p><p>南美白对虾是底栖动物,在他们生活的中下层水体,由于残饵、粪便、死藻的大量累积以及滥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该层水质、底质发热、发臭、泛酸,生物和化学耗氧量大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的滋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 “ 聚毒层 ” 。“ 聚毒层 ” 如不及时消除,就会加重肝胰脏负担,腐蚀肠粘膜,最终导致 “ 白便 ” 。</p><p><br></p><p>往往并发黑鳃、黄鳃、烂腮、烂眼、红须、红尾、烂尾、断须、白浊等症状</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4、霉菌毒素</span></p><p>由于劣质的原料和贮存方法不当等原因,往往造成饲料中霉菌素超标。长期食用霉变的饲料,造成肝细胞坏死,肝胰脏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碍。</p><p><br></p><p>导致肠内粘膜和血细胞的坏死,这些细胞可以产生胰腺、胃腺,使一些器官颜色变浅。这些副作用反过来又导致对虾生长坏缓慢,饲料效果变差,霉菌毒素使对虾机体免疫力受到抑制,容易诱发大规模的疾病。</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5、滥用药物</span></p><p>滥用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均可能导致对虾肝胰脏出现不同程度出现的损伤,导致肝功能障碍。</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6、过量投喂</span></p><p>长时间投料比过高(过量投喂)造成的肝胰腺、肠道长期过重的消化负荷。也是该病的诱发因素之一。</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白便的症状</span></p><p><br></p><p>1、初期</p><p>症状不明显。表现为:吃料减少或者减慢;没有空肠现象;肝肿大。</p><p><br></p><p>2、中期</p><p>对虾吃料缓慢,身体瘦弱。开始出现空肠空胃,有粪便呈细长白色线状、有粘性,表现为:食欲很差,吃料更慢;有白便悬浮;空肠虾开始出现;肝胆开始萎缩。</p><p><br></p><p>3、后期</p><p>大量白便聚集且浮于水面并散发恶臭,对虾开始游塘,甚至偷死。这一时期,病虾的肝胰腺管严重萎缩、上批脱落、坏死,肠壁细胞不断增生及脱落,已无法恢复。</p> <p>预防为主、防治结合</p><p><br></p><p>1、定期解毒、调水、改底、抗应激。严格控制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弧菌等有害物质的含量。</p><p><br></p><p>2、保持水体藻相平衡,注意补菌和培养有益藻类,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量繁殖,保持水体稳定性</p><p><br></p><p>3、投喂优质饲料,不要投喂劣质、发霉变质的饲料,避免对虾摄食残饵和变质饲料而患肠炎。</p><p> </p><p>4、在饲料中添加保肝产品胆汁酸。胆汁酸能提高对虾肝胰腺的解毒排毒能力,保护肝胰腺,预防对虾白便。肝胰腺坏死;同时增加对虾肠道屏障功能,预防肠道病变。因此,胆汁酸可有效预防白便的发生。</p><p><br></p><p>5、平时多巡塘多观察,除了观察吃料情况,也要仔细观察虾的肠道、肝胰腺变化、如果出现粪便异常如长而不散或大小头、断肠、空胃、肠炎、肝胰腺发红肿大,极有可能是白便的前兆,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p><p><br></p><p>防治方案建议</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外泼:水盾或超级解毒活水灵 、二氧化氯 、本草精华口服液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内服:神草百便空肠空胃宝+恩诺沙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咨询电话177 3727 643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