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一次相逢,都是心灵的撞击;</h3><h3> 每一次撞击,都是思想的升华;</h3><h3> 每一次升华,都是人生的方向。</h3> <h3> 疫情虽未离开,却阻挡不了我们求知的欲望。六月一日,赤峰市教育局基教科丛智芳老师在我们的翘首期盼中来到锦山第二幼儿园,对全体教师进行讲学指导,让我们再一次澄明了心灵,享受了思想的盛宴。</h3> <h1><b><font color="#167efb"> ♥追问♥</font></b></h1> <h3> 讲座的开始,丛老师将我们之前“在行动研究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屏罗列,又逐页剖析,和老师们一起从问题的表面追问问题的源头,抽丝剥茧,逐层递进,直至问题的核心。每一次追问,都直击心灵,每一次提示,都拨云见雾,每一次解析,都耐人寻味,每一次阐述,都发人深省。</h3> <h3> 在问题与思考的碰撞中,我们终于了结了心中的困扰,走出了思想的困顿。</h3> <h1><b><font color="#167efb"> ♥对话♥</font></b></h1> <h3> 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丛老师接着从“如何理解学习共同体”“如何在十项行动中践行学习共同体”两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精髓,帮助我们走向正确的践行之路。</h3> <h3> 接下来,丛老师重点为我们进行了“重建教育研究的逻辑——构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研究新范式”的精彩讲座。</h3> <h3> “为什么是《窗边的小豆豆》”、“为什么‘一个都教不好’”、“为什么‘差生也精彩’”让我们深深陷入沉思,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孩子才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h3> <h3> 恰恰是孩子,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第一专业”。正如丛老师所说,儿童的学习是教育中的一个黑洞,儿童研究的使命与智慧正是让这一黑洞敞亮、澄明。</h3> <h3> 以课为例,丛老师为我们详细指明了如何走向“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如何走向协同研究,从而走向更深入的反思与改进,形成循环往复的闭环,互为作用,不断走向深入与创造。</h3> <h1><b><font color="#167efb"> ♥反思♥</font></b></h1> <h3> 讲座的最后,丛老师对个别教师的问题及疑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引导,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指点迷津。</h3><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 ♥体会♥</font></b></h1> <h3>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绚丽的火花,种下一颗心灵的种子,才会收获思想的果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丛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学习共同体、走向行动研究的信心,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h3> <h3> 愿我们在践行学习共同体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关注幼儿研究幼儿,正如丛老师所言,我们所追寻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教育现场,我们要做的,唯有行动研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