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顺村——黄河塬上的文明古村

一颗树

<p><br></p><p>南顺村俗名“南坂头村”,现在人们仍习惯叫“南坂头村”。南顺村紧邻洽川风景名胜景区4公里的塬上,距合阳县城二十余公里。站在南顺村东的坡垄沟口“一条黄河”“十里洽川”“百种珍禽”“千眼瀵泉”“万亩池塘”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和河东山西临猗县隔河相望。隶属合阳县新池镇。有10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100多口人,6300余亩耕地,经济收入主要以花椒、葡萄、樱桃和外出务工为主。这里是关中高士李向若老先生的故里,恢复高考后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数百人才。</p><p>村民以李姓居多,胡候两姓次之,有部分田姓张姓周姓燕姓和朱姓。明清时期村里外出做生意的遍布全国各地,以诚取信,深得人心。特别是在川、甘商号云集生意兴隆。民国初年李秀山老人曾数次当选庆阳地区商会会长。改革开放后村两委会积极组织、干群踊跃投工投劳开发了村东沟的沙塬,就此一项可年均为村集体积累数万元的资金,近年来,由于总书记的“绿山青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南顺沙场因地处洽川景区,影响湿地保护而果断关停。</p><p>但历届两委干部的那种励精图治、干群齐心协力的那种干劲和冲劲永远不会落伍。</p><p>一、历史渊源</p><p>早在唐初先民们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据历史学家李静慈先生1959年在南顺村考察唐史时讲:“唐太宗去东征,将朝政托付给李(靖)卫公。一年后回朝,传李(靖)卫公到风陵渡接驾。李(靖)卫公想,高祖挺进关中过的是夏阳渡,曾经秦驿山下的古德丰镇(距南顺村五华里),这是一条捷径,太宗岂能舍近求远?便来这里接驾。果然太宗在这里驻跸。君臣一见,互相惊诧。李(靖)卫公明白了:这是太宗不信任自己而设的调虎离山之计,便缴了玉玺,奏道:‘臣年残骨朽,辞官不坐,愿在这里落户',于是在南坂头颐养天年。李(靖)卫公在南坂头开荒种地给村民们传授了许多农耕技术,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颇得村民爱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南坂头,后灵柩运回李(靖)卫公老家陕西三原县。”先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南坂头村东沟坡下的三郎峪建了祠堂。后因年久,在明末清初重修,关中高士李向若先生曾为李(靖)卫公祠重修撰文、撰联(现留存于县文化馆)。李(靖)卫公祠堂对联:票鳞思龙瀚,有大儒襟怀,有英雄气概,仰轶事于贞观,一代先烈垂唐史;修翮蔚凤仪,为苍生霖雨,为社稷名臣,吊奇行于京兆,千秋俎豆寿万封。</p> <p><br></p><p>二、风土人情</p><p>南坂头人热情好客质朴善良,这在合阳的县东是出了名的。村里不论谁家划院子盖房子还有红白事大家都会举村热心热情的互相帮忙,特别是白事,在外打工的乡亲会纷纷回家热心的帮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最能体现这里的风土人情。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两委会为村里弟兄们多的户申请了院底子,大家都在围院子打土墙,大部分家户都忙不过来,村里的年轻人就自发组织了几个突击队,一家干完接着一家干,空闲时间甚至晚上还帮忙灌水窖,足足义务帮了一个月忙,从不提报酬。</p><p>南顺村的社火在民国时期在合阳是出了名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娘娘庙古会都会提前做好彩排,尤其是背杆、抬杆、扭秧歌、敲锣鼓、踩高跷、社火尾子等,参与人员之广泛、表演风格之拙朴实属独特罕见,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p><p>南坂头的“向若剧社”虽然是民间组织,但他继承了“向若遗风”。农闲时间南坂头人会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哼着线腔,小到孩童大到耄耋老人都会喊两句。每到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剧社的员工都会热心的组织义演助兴,深受群众喜欢。</p><p>己故老人李育霖、李育民是“向若剧社”的传承人,已故老人李青田、李振财、候宽财、李同序曾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李继荣、李选民、李世林、李守国等为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传承向若遗风不断努力!</p> <p>三、人文景观</p><p>重修村东门牌坊记载“昔明清时吾村四门皆固,凸中一凹、天雨内聚、风脉咸集、名流辈出;村东门,凡高二层晨昏霞映古槐拓阴蔚为壮观”。以上记载说明南顺村不但人杰地灵更是一个文明古村。南顺村地处沟壑地带,常年缺水,先民们为了蓄水打了很多土窖,据说窖底能回开大车,每口土窖都能蓄上千担水,所以又有南北坂头的“滥窖多”之说,每到夏秋连阴雨时期南坂头从来没出现过内涝的现象,据老年人传说那是因为雨季沟龙坡口起“蛟”的原因,所有的土窖灌满后,水才顺着东沟排出。</p><p>村里几位老人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南坂头村虽三面环沟,但四门皆固,村子外围曾建有围墙和土质古塔,既有镇妖、挡邪、避灾害之意,又有保财、护富、理风脉之愿。</p><p>村里兴盛时期庙多祠堂多,塔多石牌坊多,古迹文物多,南巷的娘娘庙、村西头的关帝庙、村西北的老爷庙、村东沟小山的庙堂,还有数十个祠堂,每逢传统节日,或遇婚丧大事,其祠堂就成了祭告先祖、祈福传风、商议事宜、弘扬族德的地方。从村东向村西村南到村北,祠堂和庙堂院中还有好多古柏,参天如擎的古松,栩栩如生威严可惧的数尊雕像,以及古香炉、古木家俱.....尤其是东沟下面的狐仙洞信众和香火长年不断。</p><p>南坂头后沟的土塔是合阳县为数不多的古土塔之一(建筑年月不详),塔高六米有余,用土夯成,据老年人说是为了平衡风水镇压邪气。抗战时期日本鬼子隔河打炮,以为这是一座土碉堡,曾数次瞄准炮击,硬是没击中。</p><p>村南地的凤凰台(建筑年月不详),也是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土建筑之一,老年人说这里曾落过凤凰,在台下点火上面冒烟,估计这也是一个风水台;还有村南的古魏长城遗址,也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为了保护这些稀有的文物,陕西省文物部门已立碑并进行了保护。</p><p><br></p><p>村东南的古寨子建在马道沟坡上(建筑年月无从考究),此寨三面环沟,易守难攻。据说这座古寨子在前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时为保护村民的安全,防止战火的袭扰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座古寨地域大,地形险,城郭固、历史长和作用大确属稀有。愿他能流传后世!</p><p><br></p><p>关中高士李向若先生的纪念碑地处村西乡村路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协同县文化馆一起重修了李向若老先生的纪念碑,保留了文脉,也算给这位先贤有了交代。</p> <p>四、社会风气</p><p>南坂头村社会风气良好,早在前清乾隆年间就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说,这种优良品德在村民间一直传承和延续,村中心涝池下面就有一块前清道光年间的功德碑专门记载南顺村李元芳拾金一百两交公的事迹;村里一位老人说:“清末民初有一年除夕夜,有户富有人家里来了个盗贼,被这户家人发现将要扭送官府,这户的老太爷及时制止并问清了盗贼的情况,此人确因家遭意外灾祸而家境贫寒,这家老太爷当即让家人为此人准备了过年用的肉菜等用品,并给了一笔钱让回家好好过日子,此人没有让这家老太爷失望,回家后购置了田地专门务菜,后来家里情况慢慢好转。为了报恩此人在每天天亮前都要赶到这家门前送两袋子菜,坚持了数十年,去世后子孙还坚持送”。老太爷以德感人的故事一直流传。</p> <p>五、人物和社会贡献</p><p>1、关中高士李灌</p><p>李灌(1601—1676)字向若,一字连璧,陕西合阳人。为诸生时,就以文名冠三秦,人称才子。清兵入关后,渡河到山西为僧,后又返乡。清廷官吏慕名寻访,他避而不见,大门外写对联一副:“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曾不照人。”痛恶变节仕清之人,常以诗文讥讽。为避灾祸,潜入华山采药,有时穿道服在街上行乞,漂泊三十余年。晚年回乡,在乳罗山下挖窑洞居住,种田十数亩维生。著作丰厚,诗文清奇雄宕,惜多散佚,传世之作仅《广瀵堤记》、《嘲同志未终之人》及碑文数篇。曾与老艺人一起,对合阳线偶戏从音乐到舞台表演艺术等,作过一系列重大改革,并亲自编写剧本(已失传),使线偶戏具有浓郁“悼明”色彩,世称“吊线胡”、“吊明歌”。合阳民间流传有李灌不畏强暴,伸张正义,滑稽多智,巧斗邪恶的故事,几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p><p>2、革命先驱</p><p>李介一(1910年—1949年)合阳南顺村人&nbsp;,1930年4月参加革命。当时,合阳白色恐怖严重,党的活动主要在农村。1933年上半年,李介一组建中共灵泉村支部。&nbsp;1938年5月任中共合阳县委正东区委书记;1946年下半年,合阳形势逆转,党的活动转入隐蔽。李介一同志的身份被暴露,撤回边区。</p> <p>1949年,组织派李介一去山西支前,在去往夏阳渡口的路上被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李介一同志坚强不屈没有出卖组织,后壮烈牺牲!</p><p>李齐夷,男,1920年生,合阳县新池镇南顺村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学习。1945年1月在兰州被捕。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释放政治犯获释。同年11月回到合阳,在合中任职两个月后,在合阳教育界获得好评。合阳解放后,任合阳县人民政府三科科长(教育科),并兼任简师与合中合并后的校长和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调安康专署和陕西省委统战部工作。曾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文革后恢复工作,任原西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离休。现住西安交大医学校区家属院。李齐夷老人虽居百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声音洪亮每天还坚持练习书法。祝愿老人家身体健康福寿康宁!</p><p>3、抗美援朝烈士</p><p>&nbsp;&nbsp;&nbsp;&nbsp;李景泰 (1931~1953)新池镇南顺村人,1953年5月在朝鲜马良山战斗中牺牲。纪念碑立在南顺村后沟沟口。</p><p>李富奇 (1935~1953)新池镇南顺村人,1953年4月在朝鲜马良山战斗中牺牲。纪念碑立在南顺村后沟沟口。</p><p>4、专家学者</p><p>李仁峰(中国科学院东欧研究所教授)男,1931年3月生,合阳县新池镇南顺村人。1948年3月参加革命,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农学院毕业,1960年原苏联莫斯科农学院研究生毕业,获苏联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以“三人小组”的名义,对解体前苏联进行了43天考察。除书面汇报外,回国后在中南海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口头汇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当场提笔为其题词以资鼓励;</p> <p>199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科学家殊荣,并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录入《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p><p>5、农业技术推广方面</p><p>李存定,男,(1881年—1961年),合阳南顺村人。喜好农业钻研,曾数次外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914年,从河南西峡引进老红薯,在南顺村试栽成功,为红薯传入合阳之始。</p><p> 李亚平,男,(1926年7月—2007年3月)高级农艺师,合阳南顺村人,中共党员,群众亲切的称为“土专家”。曾获“陕西省绿化造林先进个人”“优秀科研人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1980年—1990年先后连选连任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园艺方面,曾钻研出“老园改造”“矮化密植”“土桑改良”“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果树腐烂病的预防”等成果并在西北园艺发表;在林业科研方面配合西北植物研究所,钻研出“桐选一号”“桐杂二号”等桐树新品种,曾获国家进步一等奖,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的林业会议,曾受到时任林业部长吴中伦的亲切接见。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曾受邀全省授课,1975年—1990年15年间共授课300余场次,受训人数50000余人次。</p><p>李亚平老人还是有名的大孝子,老母亲在晚年患“冠心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四处打听常期从外购寄医品,从不迷信的他为了母亲也烧香拜佛,为一单方曾半夜涉险从黄河中心的鸡心滩取水,母亲患病的三年里,他衣不解带昼夜侍候左右,母亲去世多年每每提及总是老泪纵横。他以实际行动为村民们诠释了孝道。</p><p> 李青山,男,(1922年—2005年)合阳南顺村人,中共党员,1975年—1980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曾任南顺大队大队长、南顺林场场长。1960年在南顺村原胡家庙祠堂底子建大队果园65亩,之后又带领各小队抽调人员在村三条荒沟开荒造林,形成了以东沟兴桑养蚕、以南沟杏李桃为主的杂果林、以马道沟核桃杨树桐树为主的经济林,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绿化了村沟壑山川。</p><p><br></p><p>6、医疗健康方面</p><p> 南顺村虽然不是有名的医生村,但有几位老医生不但医术好医德高,更为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减少村民们的病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p> 李文进,男,(1890年—1976年)合阳南顺村人。南顺骨科的祖师,李文进老人的骨伤疗法以痛苦少疗效好加之自配的药膏见效快,深受患者喜爱,李文进老人有个特点就是救死扶伤处处为病人着想,接骨疗伤只收取成本药费,对于困难家庭治疗骨伤的分文不收,因此老人的医德特别好,深得广大乡邻赞扬。在其儿孙的传承下骨伤骨病治疗得到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在骨伤后代传承人李仲杰、李维杰、李武杰的共同努力下医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外出学习深造,取长补短,以费用低效果好没有后遗症深受广大骨伤患者喜爱和好评。</p><p> 李义民,男,1950年生于合阳县南顺村,1969年参加陕西省卫生系统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经过51年的临床经验和苦心钻研,李义民对中医针灸和婴幼儿及相关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李义民年逾古稀且自小身患疾病,现在还在为守护群众的健康忙碌着,不论是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随叫随到从没有架子,他看不了的病都会陪着送到医院直到安顿好。所以深受群众爱戴。</p><p> 后来村里成立了大队医疗站和村卫生室,相继有骨伤李荣唐(已故)、中医李智斌(已故)、药剂师李龙海、西医李太昌,在近几十年的日子里,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畏严寒酷暑,为村民的健康守护着,特别是雷青莲(已故)和雷根梅两位老人,她们是村里的接生婆,不仅技术娴熟,经验丰富而且心地善良,随请随到。</p><p><br></p><p>7、人才方面</p><p> 早在清末,南顺村就有培养孩子读书识字的传统习惯,部分农户家里都盖有书房院、请教书先生专供本家及乡邻孩子就读,“上了坂头坡,秀才何其多”就是当时南坂头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除了进行全民扫盲主要是督促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先后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特别是恢复高考后,更为党和国家输送了数百人才。他们不但是国家的财富更是南顺村的宝贝。他们夙夜在公勤勉奋进。他们不忘乡梓情常记故土恩,心系家乡建设的游子情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p><p> 国家恢复高考后李宇孝、李富国、李奇、李铁钢是南顺村首批考上本科的四名大学生。他们现在或身居厅局级领导岗位或任职省市银行高管或位列省级国企老总,但他们不忘初心心系家乡建设,曾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p><p> 李存杰是陕西中智文化集团的老总,经常关心群众健康,曾为村卫生室捐赠医疗器械数套。</p><p> 李积红、李茂红俩兄弟在深圳某房地产公司任职,他们不忘乡梓去年捐资数十万建成了南顺村石大门。</p><p>路遥大师有一句话说的精透,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读懂了,也许就会明白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根,它有着母亲一样博大的胸怀和慈爱。这个所有梦开始的地方,这个漫漫一世里最挂念的向往。这里有我拔不走的根,有我忘不掉的情。</p><p> 一个村庄是一个有着多重情感纽带形成的固定群体,它一定有许多共同的道德礼仪,推崇以及敬畏等等许多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于这个意义上来说,村庄是永恒的。我深深的敬畏着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唯有用自己拙笨的笔墨写下关乎村庄的点滴,它的曾经,它的现在,还有期待里的未来,所有的一切美好,我的最爱!</p><p> 祈福南顺的明天更美好,所有的乡亲幸福安康,祈愿我美丽的家乡繁荣昌盛世代万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