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素描(戴敦邦绘本)【一】

强国梦圆

<p class="ql-block"><b>人物顺序以戴敦邦《红楼人物百图》为依据,共105篇,未完待续。其中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我们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联系,核实后立即删除。(打#号的为本节文章,打0号的为本节尚未编纂)</b></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冷子兴 # (2)薛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葫芦僧 # (4)贾雨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贾母 # (6)薛姨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7)焦大 # (8)赖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9)赖尚荣 # (10)倪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贾芸 (12)小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3)贾蔷 (14)龄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5)李纨 (16)贾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7)贾敬 (18)尤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秦可卿 (20)瑞珠</b></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1)戴权 (22)宝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3)贾珍 (24)北静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5)赖升 (26)贾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7)彩明 (28)王熙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9)静虚 (30)云光</b></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1)智能 (32)秦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3)秦邦业 (34)元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5)李嬷嬷 (36)袭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7)茜雪 (38)麝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9)秋纹 (40)蕙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1)春燕 (42)芳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3)柳五儿 (44)尤老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5)贾琏 (46)兴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7)旺儿 (48)贾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9)秋桐 (50)胡庸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冷子轩</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摘自《说说〈红楼梦〉里的那些“冷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且听风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冷子兴是荣国府大管家、王夫人陪房周瑞的女婿,职业是古董商人。作为一个与贾府略有瓜葛的小人物,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号称“诗书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宁荣二府进行了审视,是《红楼梦》中的“冷眼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第二回中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用意主要有两层:一是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的主要人物和宗族沿革,这样写既可以避免啰哩吧嗦地直叙其事,也可以在书中主要人物出场前做好必要的铺垫;二是借冷子兴的“冷眼”来认清贾府繁华外表之下潜藏的危机。旁人都道国公府正当盛时,冷子兴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他同时还道出了贾府存在的三大弊病:一是主仆上下只知安享尊荣,却鲜有人为家族未来的生计出谋划策;二是一味地铺张浪费,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三是儿孙一代不如一代,有辱国公府的门楣。从表面上来看,宁荣二府还维持着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内囊却早已腐败不堪,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罢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这个在序幕中出场的小人物,以他的毒辣眼光和冷言冷语预见到了贾府由盛转衰、终至一败涂地的未来,不愧为一个鉴宝无数、精打细算的古董商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薛蟠</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一个真实的薛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安月</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里,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人称呆霸王。对宝钗,曹公给予了许多赞美之词,“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淡极始知花更艳”......而对薛蟠,作者则借宝玉之口道出“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令是一样了,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可见薛蟠与宝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作为红楼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薛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浅析如下:</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纨绔子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里,在争香菱,打死冯渊一事中,薛蟠作为被告,在第四回出现,“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弟兄奴仆在此料理,也并非为此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甫一出场,就是仗势欺人的形象。再往后,作者方给了他一正式介绍“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至此,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形象方彻底跃然纸上,而在茗烟大闹学堂时,薛蟠的这一本性暴露无遗,他以上学为名,行龙阳之兴,用钱财把学里一些学生哄得团团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宝玉挨打后,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活动,也写到了薛蟠,“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可见薛蟠的性情奢侈,不学无术,整日只知道结交契弟,争风吃醋,十足一个每日只顾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贵族子弟。</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不通文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几乎样样出色,连学识与黛玉、宝玉、探春等比起来,还更为广博,而薛蟠虽也上过学,却不曾在学问上上心过,委实算不上有文采,甚至连“唐寅”二字都不认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他那粗俗不堪的女儿令与哼哼韵了,书中第二十八回,宝玉、薛蟠等人在冯紫英家里聚会,宝玉提议玩新令时,冯紫英、蒋玉菡都予以附和,惟有薛蟠未等宝玉说完就站起来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其后,众人说的酒令都算雅致,唯薛蟠行的女儿令粗俗不堪,他唱的哼哼韵更是半点文墨不通,却居然有学者将这称为“薛蟠体”,并认为这是薛蟠真性情的体现,是他的可爱之处。然粗俗之人,到底难登大雅之堂,何况薛蟠行的令本就算不上文学创作,又如何能被当做一种文体?且其人胸无点墨,粗俗到不堪,实在称不上这是他的可爱之处。</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三、知恩图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没有纯粹的好人与纯粹的坏人,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让人记住,主要在于他的真实性,在于他与现实中人的某种契合。薛蟠虽会仗势欺人,不学无术,但他身上同样有值得肯定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书中第四十七回,薛蟠与众人去赖大家吃酒,因第一次看到柳湘莲时,就起了意,又打听到他喜欢串戏,薛蟠便把柳湘莲看作风月子弟,欲与之相交。岂料调戏不成,反挨了一顿打,在贾珍等人面前出尽了洋相。先时薛蟠也扬言要拆了柳湘莲的房子,打死他,但在听说柳湘莲惧罪逃走后,怒气渐平。作者构思巧妙,于后给薛蟠安排了一个遇上强盗的情节,因这一遭遇,柳湘莲反成了他的救命恩人,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以兄弟相处。是以听闻贾琏给柳湘莲做了一门好亲事,薛蟠便大喜,回去后,就为柳湘莲备下了成亲所需的一切东西。惜平地起波澜,柳湘莲亲事未成,在听闻柳湘莲出走后,于薛姨妈与宝钗在讨论时,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并与薛姨妈道“我一听见这个信儿,就连忙带了小厮们在各处寻找,连一个影儿也没有。又去问人,都说没看见。”此处的薛蟠可谓与之前大相径庭,这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并讲情义的人物形象。</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怜母惜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薛蟠父亲早逝,薛蟠“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可见其母对他的溺爱程度,但尽管薛蟠脾气、性情不佳,他对母亲和妹妹还是极其爱护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进贾府前,他原想着住自家在京的房舍,薛姨妈一番话却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纵不愿,却仍旧依母而行,住进了荣国府;第二十六回,宝钗一进怡红院就说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又第六十七回,薛蟠外出归来,给薛姨妈和宝钗带了许多小玩意,“特特的给妈妈和妹妹带来的东西”,可知薛蟠是真心疼爱母亲和妹妹,有好吃、好玩的,都会记挂着她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而在第三十七与三十八回,作者将薛蟠对薛姨妈和宝钗的感情则几乎表现到了极致,此一回因宝玉挨打之事,薛家三人起了一场小风波,宝钗被气哭,薛姨妈也气得乱战,但在宝钗哭后,曹公用一句话道“薛蟠见妹妹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了,便赌气走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一见妹妹哭,做哥哥的就停止了吵闹,足见薛蟠是个疼妹妹的哥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二天一早,更忙不迭地向宝钗道歉“好妹妹,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而后又当着她们母女的面发誓“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用烦恼,从今以后我再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多疼妹妹,反教娘生气妹妹烦恼,真连个畜生也不如了。”并掉下泪来,此外还惦记着要给宝钗炸项圈,添衣服,薛蟠怜母惜妹之心可见一斑。而在细节上,曹公也用了笔墨描述。第二十五回,因马道婆做法,宝玉、凤姐中邪,园内众人忙作一团,作者于此宕开一笔,只描述薛蟠,“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薛蟠怜母惜妹,有亲情观,毋庸置疑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薛蟠可以说是许多虽纨绔却也有闪光点的贵族子弟的缩影,他们不可一世,不学无术,却又在某一点上,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的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3)葫芦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论葫芦僧》 ——宋志坚</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里的葫芦僧是一个过场人物,着墨不多,连一个姓名都没有,只以“门子”称之,却叫人想忘也忘不掉。曹雪芹真不愧是大手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葫芦僧的学问决不在一般的读书人之下,他读的是社会这一本活书。从葫芦庙失火到贾雨村补升任职,这葫芦僧当门子不过七、八年,但对于当时的官场,却已洞若观火。不信,你看他对贾雨村说的那一番论“护官符”的肺腑之言。地方官们的“护官符”,总是暗藏于心的,至少不会公开在一个门子面前,葫芦僧也未曾游历各地明察暗访,有“护官符”而“各省皆然”,分明是他的推测。至于没有“护官符”的,弄不好“连姓命都难保”,大概也是一种规律性的总结。可见,这个“护官符”,倒是葫芦僧从社会这本活书中读出来的“真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葫芦僧看到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却不想去抨击这腐败;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也不想去针砭这弊端。上面说的那一番话,只是他与贾雨村关起门来说的悄悄话。他甚至也不如那些因为“看破红尘”而超然“出世”的人们,要不,或许会重返佛门,再次削发为僧的,至少也当一个力求洁身自好的门子。葫芦僧劝诫贾雨村“相时而动”,“趋吉避凶”,他只是一个门子,只能站在一边“使眼色”,“暗中调停”,但这已有力地促成了贾雨村的徇情枉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葫芦僧胡判葫芦案”这一节中,葫芦僧有两处“冷笑”值得注意。他与贾雨村说到英莲之时,冷笑说:“这人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这“冷笑”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认定贾雨村不过是个忘恩负义之徒。在贾雨村说着“事关人命”“因私枉法”“实不忍为”时,他又“冷笑”说:“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这“冷笑”又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认为“当年何其明决”的贾雨村说的这些话,无非是装腔作势而已。可见,葫芦僧颇知贾雨村其人。然而,他又想去获取贾雨村的恩宠,这是有其小九九的。葫芦僧既因“耐不住寺院的凄凉”而去干门子的“轻省”的勾当,难道就不会因耐不住当门子的寒酸而借助于贾雨村去谋得一个肥缺么?只要能为其所用,管他是君子还是小人。葫芦僧确实也颇能“相时而动”“趋吉避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葫芦僧很世故,这是在当时的社会中锻炼出来的。但葫芦僧的世故,比起贾雨村来,却又差了一大截。他若是真的世故到家,先就不该去攀“贫贱之交”,挖了贾雨村的老底,也不该向贾雨村和盘托出了他的世故三昧,还得有点韬晦之术,他却在这两条上犯了忌。曹雪芹说得很明白——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不大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4) 贾雨村</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之贾雨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妃儿 </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雨村在《红楼梦》一书中,是出现最早的人物,也是坚持到全书结局的人物。虽然在整篇中着墨不多,但他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中却是一个穿线人物,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的时候,介绍了他的姓、名,“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贾雨村是他的号,后来就是以号行了,籍贯,然后他的家庭出身,他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的时候,早就没落了,现在处境的穷困潦倒,寄居于葫芦庙内,卖文写字为生,就是给人写个对联,代写个书信,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点什么东西,就靠这个糊口,短短的几十字就把贾雨村的身世和家世作了明确的介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雨村有此机缘,按理说应万般感激报答甄家,可后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在甄家遭逢变故之后,甄英莲元宵之夜被拐子拐走,数月后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府,甄家被烧的化为灰烬,不得已之下,甄老爷只有变卖田庄,携家眷去投奔其势利非常的岳父封肃。在备受岳父大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后,甄士隐在僧道的点化之下看透了世情之酸,出家而去。后来贾雨村上任途中无意间看到了甄家大丫鬟娇杏,便以银两布帛等物厚赠封肃,娶了娇杏为二房,并未尽心尽力的照顾其知遇恩人的家眷,也并未帮其寻找失踪的甄家姑娘英莲,反而为其一己之色欲而纳妾,不知甄老爷知后会作何等的感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雨村为官“情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加之其恃才傲物,生性贪酷,不久便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将其革职。也许贾雨村真是个幸运之人,被削职为民之后他到处游历,来到繁华的扬州,又在朋友的帮助下进了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府第,做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只因林黛玉自幼多病,一年之后林黛玉的母亲又不幸仙逝,所以贾雨村有较多的时间在扬州地界游玩散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都中旧友冷子兴,从冷子兴口中得知林夫人竟是荣国府老祖宗史夫人的爱女。更凑巧的是朝廷宣布要启用旧员,冷子兴献计要贾雨村去求林如海,要林如海去求贾政,以便得到朝廷的重用。此时,贾母得知她女儿已故,思念外孙女,写信要接林黛玉进京和她一起居住,林如海正苦于无人送黛玉前往都中,在听了贾雨村求助之后,便修书一封给内兄贾政,求其帮助贾雨村,顺便陪送女儿黛玉入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雨村到了都中之后,拜访贾政,一方面贾政已经看到妹夫的书信,觉得应该帮助,另一方面他也最喜爱读书之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又见贾雨村言语不俗,同样姓贾,于是优待了贾雨村,帮助贾雨村谋了一个官职。贾雨村又一次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官场,开始了他在官宦仕途的又一个博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初的贾雨村人穷志不穷,他自幼饱读诗书,总想着求取功名以重振家业。也许是缘,贾雨村在葫芦庙结识了当地的一户乡宦世家,主人叫做甄士隐的一个读书人。甄士隐无意于功名富贵,整日以赏花玩竹为趣、酌酒吟诗为乐。结识之后,甄士隐发现贾雨村器宇不凡,抱负不浅,便时常帮助于他。二人关系甚好,中秋佳节甄士隐邀请雨村过府赏月饮酒,酒酣之际,贾雨村口吟诗一首,并作一联,甄士隐为贾雨村的才气所折服,知道贾雨村想上京赶考但却苦无盘缠,于是便慷慨解囊相助,资助贾雨村纹银五十两及棉衣,帮助助贾雨村上京求取功名。贾雨村收过银衣,“只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贾雨村借助甄士隐资助的银衣进京参加会试,果然是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知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雨村掌握并利用“护官符”,攀上了四大家族这几棵大树,尤其是贾家,他上下左右逢源、迎合奉承,官运亨通,从知府做到御史,从御史做到吏部侍郎,再做到兵部尚书、京兆府尹,一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是,这个被官场扭曲了人性的读书人,每到关键时刻都恩将仇报。先是乱判葫芦案,没有报答甄士隐的资助之恩,未能拯救英莲于水火之中;后是落井下石于对自己有提携荐引之恩的贾家,终致贾家被抄。遇到贾雨村这样一个外表忠实、知书达理而实际上生性贪婪狡猾、忘恩负义的沽名钓誉之徒,实在是甄家和贾家莫大的悲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5)贾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母:身有文艺范,心怀仁爱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a(0, 0, 0, 0.3);">康天杰</b></p><p><b style="color: rgba(0, 0, 0, 0.3); 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母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她是被众人环拱在中央的“老祖宗”,有着无上的权威;她也是很有趣味的老人,从容优雅,富有品味。她有着良好的文艺素养,年龄虽大,却不呆板,生活富贵,却不庸俗,是个很有“文艺范”的“老清新”。满身的“文艺范”,让她把琐碎平淡的生活过得极其精致,也让她多了几分仁爱,几分温厚可亲。</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u>布置房间见品味</u></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母说:“我最会收拾屋子”,“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们看她给林黛玉、薛宝钗收拾房间,精致讲究,很有品味。潇湘馆里翠竹森森,贾母一下子就感觉到林黛玉房中的绿窗纱与整个院中颜色不协调。“这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绿纱糊反倒不配。”林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冷色调的竹子和冷色调的窗纱更容易让人感到凄清悲凉,更容易让林黛玉伤感。她让凤姐“拿银红的替她糊窗户”。银红是暖色调,会使房间多一分亮色,多一些暖意。关注窗纱颜色,既是贾母对房间色彩搭配的讲究,也是她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贾母对窗纱名字的解说,形象生动,很见文化底蕴。“软烟罗”“霞影纱”,名字充满诗情;“雨过天青”“秋香色”,颜色充满画意。不用见窗纱,只通过贾母的口,我们就能感其形、识其色、闻其香,感受到窗纱那如烟雾轻扬,霞光摇曳般的曼妙美丽。薛宝钗的房间“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素净有余,缺乏生机,全不象女孩闺房。贾母就吩咐鸳鸯:“你把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照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拿来,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石头盆景玲珑清新,墨烟冻石鼎古朴高贵,纱照屏文雅秀气,再加上素雅的白纱帐子,整个房间摆设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厚重中透着灵动,“又大方又素净”,与蘅芜苑山石奇草搭配和谐,也契合薛宝钗稳重端庄、藏愚守拙的性格。既注重摆设物品的精心选择、巧妙搭配,又注重环境与性格的和谐统一,需要很好的眼光和素养。对比一下王夫人、王熙凤的房间,更显贾母的不俗。王夫人房间中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花椅袱”,以半旧的青色做主色调,虽显得简朴,但带着陈腐气,全没有大家女主人气象。王熙凤住处是“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悬着大红洒花软帘”,“铺着金线闪的大坐褥”,颜色很是鲜亮,珍宝琳琅满目,固然很是富贵,但含着庸俗气,缺乏欣赏品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 <u>欣赏乐曲见雅致</u></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罗根说:“耳朵听到的旋律是美妙的,但听不到的旋律更美妙。”贾母也是欣赏乐曲的高手,她随意导演的音乐戏曲小剧,把“听到的旋律”和“听不到的旋律”巧妙结合起来,清新脱俗,富有情致,其艺术水准绝不次于一个热心“票友”。在大观园中,要听家中小剧团演奏。贾母吩咐:“就铺排在藕香榭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乐声悠扬,水声潺潺,荷香幽幽,笑语盈盈,交融出一个瑰丽的世界。五十四回中,贾母会同薛姨妈、李婶娘摆宴席庆祝元宵节,让家中小戏班子演奏助兴。她不让锣鼓齐鸣演员全套披挂进行表演,“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用、箫和笙笛,余者一概不用。”叫葵官唱《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若省了一点儿力,我可不依。”演出效果非常之好,听得“众人雅雀无闻”,薛姨妈感叹:“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胸中有丘壑,随意铺排便成风景。看似随手点化,却能点铁成金,成就神奇。一个老太太,随手就能应情应景编排出一些新花样,不落窠臼又恰到好处,没有深厚功力是做不到的。这深厚功力来自她生活在上流社会有着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阅历,更来自她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七十六回中,贾母带着家人中秋赏月。这时贾家颓败之势已经显现,众人兴致不高。“因夜深体乏,且不能胜酒,未免都有些倦意。”贾母让吹笛助兴,也很有新意。她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就够了。”这样效果不错。“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着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这样的意境,真有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至于她让“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听”,以至于众人感到“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不禁伤感”。凡事过犹不及,雅致到了极致,难免会流露颓伤,正如贾府繁盛到了极点,必然走向衰败。可能曹公也要借这“一缕笛音”暗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家即将败落的命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 <u>酒令笑话见修养</u></b></p><p><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行酒令的场景。为宝玉过生日,一群女孩子在怡红院掣花名签喝酒,一句句精美诗文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在冯紫英家,贾宝玉蒋玉菡等行酒令,薛蟠出尽了洋相。酒令虽也是雅俗共赏的游戏,可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也玩不来。在大观园摆宴席时,贾母提出“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这种酒令要求“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合韵”。贾母的酒令是“头上有青天”,“六桥梅花寒彻骨”,“一轮红日出云霄”,不算新奇文雅,但恢弘大气,朴实中含有哲理,很切合她的身份。对酒令时,才思敏锐的林黛玉怕被罚忙乱中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诗文,迎春一开口便“错了韵,而且又不象”,王夫人更是由鸳鸯代说过关,稍加对比,更能看到贾母的内涵和修养。贾母讲笑话也极有水平,既有笑料,又有深意。元宵节家宴上,她讲了“十妯娌”的笑话,说小婶子“聪明伶俐,心巧嘴乖”是“吃了猴子儿尿”。贾母的笑话肯定是有所指的,是借机和王熙凤开个玩笑,显示对她的溺爱?还是借九个妯娌对小婶子的抱怨委婉告诫王熙凤过于聪明伶俐会导致众人厌烦,要学会藏愚守拙?薛姨妈说:“笑话儿在对景就发笑。”贾母的笑话调侃中带着睿智,可谓极品。王熙凤以会讲笑话著称,但她讲时“数贫嘴的”时候多,往往有头无尾,很煞风景。贾政向来严肃呆板,冷不丁讲了个“男子为老婆舔脚”的笑话,倒人胃口,颠覆了他的形象,显得不伦不类。贾赦讲笑话更是不看对象,讽刺母亲偏心,贾母疑心,众人堵心,他简直就是个脑残。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贾母的雍容气度,王者风范,来自她是贾府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威,更源于她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文化素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u>文化滋养出来的是仁爱</u></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贾府女主人中,邢夫人多些呆气,拘泥执拗;王夫人多些戾气,冷漠无情;王熙凤多些世俗无赖气,泼辣狠毒。贾母身上则更多的是平和之气,仁爱厚道。这种品格,和她阅历丰富、老道沉稳有关,更是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来的人性光辉。平儿这样说贾母:“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这话有奉承意味,但也说明贾母是个宽厚的人。同是背后的话,周瑞家的不是就说王熙凤“待下人未免太严些”吗?贾母对刘姥姥,不嫌弃,不捉弄,带着她在大观园尽兴游玩,自己“叫风吹病了,躺着嚷不舒服”也没有半句抱怨。她对刘姥姥的态度要比王熙凤友好厚道的多,她是贾府中待刘姥姥最真诚的那个人。贾母的口头禅是“可怜见的”。对那些小戏子、小孩子,她真诚地疼爱。为薛宝钗过生日时,她喜爱演小旦和小丑的演员,“细看时,益发可怜见的”,就“令人拿些果肉给他两个,又另赏钱”。元宵节开家宴时,她说:“将戏暂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热菜的吃了再唱。”中秋夜,她“便命斟一大杯酒送给吹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赵姨娘还骂戏子“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贾母对她们没有半点轻贱之意,透着关爱和温暖,实在难得。在清虚观打醮时,面对被吓着的小道士,“凤姐便一扬手照脸打个嘴巴,把那孩子打了一个斤斗,骂道:‘小野杂种!往哪里跑?’”贾母则吩咐:“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让贾珍“给他几个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修养情怀判若云泥。贾母说“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这却不影响她是个有佛心的人。哪怕是以铁腕惩处聚众赌博吃酒的人时,她也细加剖析,讲清道理,行事果断,态度温和。王夫人以吃斋念佛自居,但她打金钏,骂晴雯,口出恶言,行为暴戾,比贾母相差远矣。王熙凤自恃聪明,言语粗鄙,刻薄寡恩,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女主人人品素养一代不如一代,也是贾府没落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6)薛姨妈</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少不懂薛姨妈,长大方知姨妈苦》&nbsp; ——三姑娘</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读《红楼梦》发现,薛家人的读者缘向来不好。薛蟠的无知、跋扈和霸道,薛宝钗的无情、圆融和世故,甚至连曹雪芹笔下的“慈姨妈”薛姨妈,都被读者贴上了“腹黑”“心机”等标签。薛姨妈确实有很多缺点:教育孩子不得法,把薛蟠溺爱成了“傻霸王”;孩子婚配太讲利益,隐瞒家境,“骗娶”了夏金桂;人品也不咋地,嘴上说着喜欢黛玉疼黛玉,背后却设法拆散“木石前盟”。年轻时,读《红楼梦》,对薛姨妈怎么也喜欢不来。可人到中年时,再看薛姨妈,虽不喜欢,似乎也多了一份理解。她曾经是豪门小姐,皇商夫人,可小说一开始,她已是个中年寡母,是小说中无数个普通母亲之一。甚至,比其他母亲还要难一些。同样是寡母,李纨不但身后有贾家这个大财团,而且身边还有个成器的贾兰。贾芸的母亲虽说穷了点,但情商高又上进的儿子,就是她最大的希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回不去的娘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说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写道: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由此可知,薛姨妈是王子腾和王夫人的亲妹妹。我们常说“老嫂比母”,按照风俗,如果父母不在了,哥哥家就是自己的娘家。而姐姐家,最多算个亲戚。所以,薛蟠和薛姨妈进京,都以为会住在王子腾家。因此,薛蟠愁着被舅母管教,薛姨妈则一厢情愿地认为王家和贾家随便选。可事实却是,贾家人“热情”地留住了薛姨妈,而作为娘家的王子腾夫妇却没有任何表示。王子腾虽说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但人走家不走,这并不影响薛家母女住进去。如果真心待薛家,留着薛姨妈给照看家,岂不是更好。可王家却丝毫没有留住薛姨妈的意思。再看薛姨妈,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娘家再辉煌也不是自己的。虽说老公留下了不少家产,架不住养了个败家子薛蟠。好歹有个知冷知热的小棉袄薛宝钗,却因为“金玉良缘”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人到中年的薛姨妈,难上加难,有苦难言。薛姨妈在贾府一住就是好几年,如果王子腾夫妇真的心疼这个妹妹,一定会考虑到妹妹常年“借住”在贾家,定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暂时住在贾家,和王夫人叙叙旧,但长远来看还是接回王家更合适。如此看来,我们就明白了,薛家赖在贾家,是因为王家根本不欢迎,也不同意薛姨妈回娘家住,更没有把落败的薛家放在眼里。薛姨妈这个“豪门小姐”,也不过是个过去式罢了,娘家成了一个摆设。一个寡母带着一双儿女,常年借住在姐姐家,娘家哥嫂却不甚欢迎,薛姨妈能不苦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回不来的富贵</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众所周知,薛姨妈家是皇商,皇商主要是给皇家采买东西,可以说是个肥缺。但是,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比较低,薛姨妈作为四大家族王家的千金小姐,能“下嫁”给薛家,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薛家有着雄厚的资产,自然也攀不上王家。薛家究竟有多少钱,书中没有明写,因为小说一开始,薛姨妈的丈夫就已经离世,而且书中写道“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说明日子已不如从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薛家兄妹在待人方面的仗义,足矣彰显他们的经济实力。秦可卿死的时候,薛蟠随手就“贡献”出了“一千两银子也没处买”的樯木,给“朋友”出手也够大方,光一个金荣两年就给了六七十两银子,薛宝钗对朋友也“仗义”,承包了史湘云的螃蟹宴,一顿饭吃去20多两银子,承诺免费给林黛玉供应名贵的人参……当然,也正是薛蟠的这种所谓的“仗义”,才使得家中生意越来越差,薛姨妈一个女人又不能抛头露面,女儿薛宝钗也是无能为力,薛家只能坐吃山空。40多岁的薛姨妈,享受过荣华富贵,人道中年,遭遇家庭变故,昔日的繁盛难以为继,只能留作美好回忆,薛姨妈能不苦吗?</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三、扶不起的儿子</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一手好牌打稀烂”,薛蟠就是个典型代表。作为人人羡慕的富二代,不用为了生计和工作发愁,连房子、事业都是现成的。不但在户部挂名,可以支领钱粮,而且家中在金陵和京城都有房产和生意,管家、伙计一应俱全,他只需自己上上心,学着料理生意,做好管理工作,家里就可以一直维持着人上人的生活。可是,富二代薛蟠都做了啥?为抢丫头香菱,打死冯渊,惹上了人命官司;调戏“戏子”柳湘莲,被打了个半死;跟着管家去南方学习做是生意,回来光绸缎绫波锦洋货带回来两大棕箱;睡了夏金桂的丫头宝蟾,自觉理亏,放任泼妇夏金桂在薛家为所欲为……用曹雪芹的话说,薛蟠“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唯独不做的就是经营家中生意。如果说薛蟠只是年纪小,不懂事,无心经营生意,薛家可能还有点希望。毕竟年龄大点,懂事了,也就不那么贪玩了。可是,薛蟠最大的问题是能力不行。论文化,大字不识几个,大名鼎鼎的“唐寅”,愣是认成了“庚黄”,记账管账这样的事,对他来说更是难。论性格,薛蟠虽有几份仗义,可仗义中透着几份“傻”,连表姐夫贾琏都叫他“薛大傻子”,可见薛蟠的傻,在贵族公子中小有名气。这样的性格,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所以说,薛蟠从能力到性格,都不是做生意的料,皇商这块招牌,到了薛蟠这一代,也算到头了。这一点,薛姨妈恐怕早已看清,但因为教子无方,走到这一步,根本无力挽回,只能是哑巴吃黄连,薛姨妈能不苦吗?</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四、亲手毁掉的女儿</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平心而论,薛宝钗是个很优秀的女孩,有能力、有才华、懂事、顾家还孝顺,如果不是被“金玉良缘”连累,她可能会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可是,薛姨妈的“妇人之见”,狭隘地认为,只有和贾家联姻,才能拯救落败的薛家。只要舍出自己的女儿,薛家才能有希望。于是,亲手编造了“金玉良缘”,以为宝钗嫁给宝玉,就是掉进了福窝,从此掌管贾府的大权,薛家东山再起也指日可待,只能说很傻很天真。殊不知,她心心念念的贾府早已日薄西山,自身难保。更何况,宝玉对宝钗没有爱情可言,二人成婚也不过是搭伙过日子。一个女人,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得不到任何滋养,只能自我消耗。宝玉喜欢黛玉在贾府人尽皆知,薛姨妈却用自己炮制的“金玉良缘”把两人拆散,最后导致了黛玉命丧黄泉。宝钗作为黛玉的闺蜜,能没有心理创伤吗?可懂事的宝钗,只能把这些都永远地埋在了心底。同样作为女人,同样经历过婚姻,薛姨妈不是不懂宝钗的痛,但是这一切都是她一手酿成的,也只能在漫漫长夜独自悔恨。薛姨妈能不苦吗?不管是对薛蟠,还是对薛宝钗,薛姨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她的格局太小,目光短浅,能力有限,亲手用自己的爱毁掉了两个孩子的一生。</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注:本文依据一百二十回红楼进行解读。</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7)焦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少读不懂焦大,如今才懂他的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 樵髯</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鲁迅先生对焦大之骂的评论言犹在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曹公着手写《红楼梦》的时候,我相信他心中一定轰鸣着贾府败落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嘈杂着、喧哗着,时刻冲击着曹公的心,只有把它们宣泄出来,他才能安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焦大之骂便混杂在这诸多声音之中,尖刀一般挑破了贾府遮羞布。有意思的是,焦大骂的对象里有秦可卿,而秦可卿是贾府少有的清醒者,她早已看清贾府必然的败落结局并为之思谋良策,可是她的肉身却又亲自参与着贾府的这末世狂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不太相信秦可卿有这样的目光,她出身底层又被贾珍强占,内心不甘有可能,却怎能以侯门贵府读书不多的弱女子的身份替贾府筹划,她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至于焦大,作者赋予他的功能是揭露真相。或许在作者生活里确实出现过这么一个老兵,他对这个老兵的前尘往事不感兴趣,他的家庭怎样,他经过什么世事沧桑,他为什么到最后还是一个小(老)厮,统统不感兴趣,他只是记住了他的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这个骂是那么尖刻,让他在午夜时分记忆之水漫上之时,再次从中打捞起那老兵的骂,并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在繁花锦簇之季,全府纵情狂欢之时,有一个声音是如此的焦虑。它是贾府旋律里的变调,然而当时却被淹没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焦大,战争年代,跟着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贾演战败,苦孩子出身的焦大把贾演从死人堆里背出来,自己挨着饿,偷了东西给贾演吃,两日没水,得了半碗水给贾演喝,自己喝马尿。因为救命之恩,贾演从此对他另眼相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但耐人寻味的是,贾演因功封官,建了宅邸,娶妻生子,繁衍子孙,焦大却没得到任何安排。贾演没有给他权力,安排焦大做宁府管家或外放作一武官;也没有给焦大一笔钱,让他退休养老。究其原因,我想:一是焦大本人憨厚率直,相信这辈子跟着主子就够了,主子怎么会亏待他?二是做了公侯的贾演,对这个曾救过命的奴才的感觉很复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看贾演贾源兄弟二人,拜托警幻教育宝玉的点子真是闻所未闻,竟叫宝玉历尽美色,然后看淡美色,从而走上正途。女人是祸水的偏见呼之欲出,照他们的主意,那些美丽的女孩便成了宝玉进身仕途的试验品、废弃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再想想,贾母劝王熙凤不要和贾琏闹时说的,世人打小都这么过,馋猫似的——贾演贾源兄弟大约也逃脱不了这样的规律。所以,随着和平年代到来,贾演开始沉溺享受,不过因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做得没那么过分罢了。而焦大仍守着原来的信念生活。于是,人生的悖论出现,焦大觉得自己救了宁国公,才有了宁国府,而宁国公更愿意相信那其实是天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贾珍这一代,生活作风越发糜烂,除了门口石狮子干净,竟然没了干净的人。府内流言纷飞——也不全是流言,贾珍和秦可卿的事便是公开的秘密。把宁国府看成自己家的焦大越发痛心,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子,谁会听他的话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听听女主人尤氏怎么说的,“不过仗着功劳情分,如今谁肯难为他?”“不过”二字,把焦大的功劳降到了最低,之所以没打发到庄子上去,只是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家对待有功的老奴太不堪而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焦大感觉到了来自主子们心底的厌恶,使他越发觉得寒凉,越发觉得今日之宁国府龌龊遍地,但他无计可施,又做不到睁只眼闭只眼,这是他救下的宁国府,这些人在他眼里是亲人,是依靠,是他焦大舍生忘死换来的,他们怎么可以不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功名爵禄,随意践踏,那就是在践踏他的心他的命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氏迫不得已没有处置他,而他的焦虑之火却更加旺盛。焦大爱上了喝酒。喝醉酒后痛骂一回,便成了他的日常。是谁,是什么,在时光的轮回中,把一个赤胆忠心的焦大、把一个坦率耿直的焦大,变成了一个整日喝酒说胡话的疯老头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落魄的焦大甚至连赖二都斗不过。赖二何许人也?和平年代崛起的管家。有功劳吗?没有,但是有背景。她的母亲是贾府二代子弟的奶妈。凭着这一点,他占据了宁国府管家之位,他的哥哥占据了荣国府的管家之位,都算是二层主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晚,需要有人送可卿的弟弟秦钟回家,尤氏吩咐“派两个小子送了秦哥儿家去”,但赖二偏就派了老小厮焦大。是贾府小子人忙,派不过来吗?不是,明明很多小厮就站在灯火通明处;是焦大该做这些吗?但主子已经明令吩咐“不用派他差使,只当他是死的了。”为什么赖二还要派焦大呢?我想,平日肯定受了焦大很多骂,这一次不是还当着众人的面骂他“王八羔子”吗?但,油滑奸诈的赖二,忍着不发作,看准时机借刀杀人,知道秦钟今晚在府里吃饭,一会就走,派焦大送,焦大一准又骂,这就悄悄地把矛盾转移给焦大和主子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焦大哪里细察这些,越发连贾珍也骂出来,“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再大功劳的焦大终归是奴才,小厮们眼见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吓得魂飞魄散,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地填了他一嘴。偌大年纪的焦大嘴里、心里啥滋味?读者看着都于心不忍,不过一旁的大管家赖二肯定幸灾乐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尼采说,“骂人对于那些浅薄者来说是一种满足,它提供了瞬间的小小的权力陶醉。”对于纷纭世事,他还真是白纸一张。他没有把救主的功劳转化为一种可见的物质或权威。和他同时期的张道士,从一个小小的替身做到了众多官员们口中的“老神仙”,手底下也一大群道士想着逢迎他,金器一类东西已经不放在眼里。当然,还有赖大赖二的母亲——赖麽麽,把自己的儿子都举荐出来,自己在家里做“老封君”。焦大没有这些光辉业绩,到最后仍然是孑然一身,但绝不能因此便说他是个浅薄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焦大确实通过骂有了一点点权力陶醉。听听他说的,“你焦大太爷翘起一条腿比你的头还高呢”,这句话说出口,就像吞了鸦片烟,一下子就把自己置于除了老太爷就是自己高的一个位置上。在这个虚幻的位置上,他放肆痛骂,仿佛回到了他的光荣时代。这是他一辈子不曾用心追求的,可最后,他却用这种方式获得一点点可怜的满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该怎么说呢,人到老年,还是白丁,需要一点小小的权力陶醉吧。其实这种梦很容易破碎,也很可怜。焦大不就是刚得到一点点满足,便被捆到马圈里,塞了一嘴土和马粪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焦大在漫长时日里,被命运之车一点点碾压。他心怀坦荡,不懂法则之外的勾心斗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府的主子、二层主子们看不到他的内心:会怎样以澎湃之势汹涌翻滚、沉积膨胀、满溢漫流,会怎样爆发为内心的不满,以致冲塌堤防,奔流千里。他们从未想到焦大白发覆盖的额头里面有着怎样沸腾、狂暴、深沉的熔浆——他正是要他们好呀。鲁迅先生眼光犀利,一眼看穿了焦大之骂的实质:越要你们好,便越焦虑;越焦虑,越把你们推得更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有人喜欢写翻案文章,竟然大骂焦大不识时务。大约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而,我想,任何时代都不能少了焦大这样的忠心。即使它有一点点粗鲁与天真,有一点点浅薄与卑贱,但这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忠心受到戏弄。如果连忠心都不被褒扬,那么,我们和贾府主子又有何区别呢?焦大不该被谴责。我们要做的,该是花点心思听懂这贾府宏大叙事里的变调,而不是一味的鄙夷,使焦大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次遭遇马圈之羞。</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8)赖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牛叉的赖大》 &nbsp;&nbsp;&nbsp;&nbsp;——</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36, 136, 136); background-color: rgb(242, 242, 242);">李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赖大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全书对赖大的正面描写仅不足十字:少言寡语,却十分精明。早些年看的时候是不大注意他的,后来慢慢觉得这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细细研究了下,尽然很了得。</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逐一看下他们一家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1、赖大荣国府的大总管, 赖大虽是奴仆,家里却丫鬟、婆子、奶妈一大群;他的住宅,人称"赖大花园"那花园虽不及大观园,却也十分整齐宽阔, 泉石林木,楼台亭轩,也有好几处动人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 赖大的儿子 赖尚荣 &nbsp;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36, 136, 136);">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b><b style="font-size: 20px;"> . 和薛潘、柳湘莲、宝玉关系好的很,薛潘宝玉等人是正经的纨绔子弟,而赖尚荣只是在社交而已,是标准洗白了的富二代了。二十岁捐个前程在身上.三十岁 捐了 一个知县的官儿。实职正七品处级干部。硬比起来,不要说比薛潘宝玉强(后面的兰桂齐芳姑且不采信),就是 和贾政那种徒有虚名,只点卯不做事的官正经。(明清时各部员外郎基本都是从五品。 )</b></p><p><b style="font-size: 20px;">3、 他的母亲赖嬷嬷是卖入贾府的女仆,服侍过贾府老主子。孙子捐了官,她在花园大宴宾客,贾母、王夫人等都去捧场子。王熙凤要撵走个下人,她出面求情,向来说一不二的凤姐也只好收回成命。有这么一位年高又体面,说话有份量,在贾府上下活动,赖大能获得如此重要的肥缺,和他母亲有很大关系。虽然没写但是可以看出来赖大的父亲可能是上一辈的管家世袭到赖大。&nbsp;原话:</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8, 178, 178);">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府五代没落,赖家三代翻身!从老祖母开始,一切都是从这个厉害的老太太开始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4、赖大妻子-----"赖大家的",对贾府年轻一辈主子,如宝玉、黛玉、等,寒天送腊梅,春来送鱼风筝,称她"赖大婶"。 赖家婆媳在贾府老少上下都玩得转。</b></p><p><b style="font-size: 20px;">5、 他兄弟赖二(赖升)有版做来升应为笔误。宁府的大总管。派过焦大送人,被焦大骂过: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 。 哪来的这么多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做包工头,看来从古到今做工程都是快速发家的好项目,何况碰上只要面子不差钱的甲方。赖大一出场便为元妃归省筹建大观园。 大观园是耗费财的大工程,荣、宁两府联合组建了工作班子,有贾赦、贾珍、贾琏、赖大、赖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和程日兴等。班子中,除了赖大兄弟俩,贾琏、吴新登是"会计"和"出纳",其余不是甩手掌柜就是清客相公,赖大就成了该工程实际"操盘手"。出入账目、点人丁、开册籍,连监工也由他负责。</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忠心耿耿,勤奋有加,将大观园建造得极尽奢华。赖大摸透了这些甩手掌柜的脾性,知道大观园是不惜工本的面子工程,只要满足了主子们的虚荣心,用多少银子都无所谓。</b></p><p><b style="font-size: 20px;">2、 第二赚来的银子还能升值。不管取之有道的钱还是贪污受贿来的钱,要守得住也是件难事。而赖大不光办事干练,治家理财也有独到之处。</b></p><p><b style="font-size: 20px;">探春兴利除宿弊,其实探春是从赖大哪里学来的。 探春赴宴时与赖家人闲谈中得知其花园管理的独门密笈-----承包。赖家花园承包者一年"足有二百两银子剩"。探春"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她回去把赖家那套方法搬用到大观园,经济效益立竿见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实</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以下寥寥三段便能看出赖大家的地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子们外出,"荣府只留得赖大"主管事务,</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贾芹</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周瑞家的都曾向他和</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赖嬷嬷</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跪下求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2、贾蔷</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这个宁府嫡派玄孙竟称赖大为"赖爷爷"</b><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元宵节过后,</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36, 136, 136);">十七日一早,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方回来.此日便是薛姨妈家请吃年酒.十八日便是赖大家,十九日便是宁府赖升家,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便是单大良家,二十二日便是吴新登家……</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nbsp;&nbsp;&nbsp;&nbsp;&nbsp;书中的人物名字皆有寓意,观其名便知其人。如卜固修实为"不顾羞",单聘仁就是"善骗人", 卜世仁即"不是人", 赖大,是依赖在贾府粟仑里长大的硕鼠。</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四十回后来有这么一出:贾政曾在旅途中盘缠短缺,屈尊开口向赖大之子赖尚荣借银五百两,赖尚荣只肯借五十两,贾政大怒不受。赖尚荣心下不安,立刻修书到家,回明他父亲,叫他设法告假赎出身来.赖大得知沉不住气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赖嬷嬷对即将上任的孙子说:`</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36, 136, 136);">哥哥儿,你别说你是官儿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nbsp;到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的,求了主子,又选了出来.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为那一州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b><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边是大厦将倾的没落贵族。 一边是逐渐向上的新贵。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9)赖尚荣</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话红楼梦小厮篇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亦主亦奴的赖尚荣》——孤竹傲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咱今天开说红楼梦里的小厮篇之亦主亦奴的赖尚荣。严格地说,赖尚荣不应被归入小厮之列,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不是贾府的奴才,而是一个被贾府外放了的脱离了奴籍的自由之人。不仅如此,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用他祖母赖嬷嬷的话说就是“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但他真的是自由之身吗?表面上看他是自由的,但实际上他却仍是贾府的奴才。一入奴籍终生误,这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赖尚荣的奶奶赖嬷嬷是贾府的老奴,论辈分,她应该是和贾母一辈的,可能是贾政的奶娘也未可知,她儿子赖大是荣国府的大管家,而宁国府的大管家赖二可能也是她儿子。虽为奴才,但她却早就离开贾府而另立门户了,她家中也是亭台楼阁、奴仆成群的,她在家过的是如贾母一般“老封君似的”生活。赖家俨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贾府,可他家那么多钱又从何而来呢?书中虽未明写,但可以想象是从贾府而来的,是赖嬷嬷夫妻和赖大夫妻两代人兢兢业业当奴才苦熬而来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晴雯本是赖大买来孝敬母亲赖嬷嬷的小丫鬟,赖嬷嬷见贾母喜欢晴雯就忙把晴雯孝敬给了贾母,赖大的老婆见贾母喜欢薛宝琴,便忙送两盆腊梅和两盆水仙送给了薛宝琴,而赖大是荣国府的大管家,还曾负责督造过大观园,是个掌财权之奴。总之赖嬷嬷一家都极善钻营,而他们苦心钻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赖尚荣脱离奴籍并外出为官,好借此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代代为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赖嬷嬷教育赖尚荣不可忘主子之恩时说过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的话: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贾府的奴才,即使你再怎么人前风光,主子一旦对你不爽,轻则打骂,重则撵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一个迟到的还算有头有脸的仆妇就被王熙凤杖责二十。周瑞的儿子因在王熙凤过生日时吃醉酒胡闹而被王熙凤下令逐出宁荣二府,周瑞家的虽为王夫人的陪房,此刻也只有对王熙凤磕头如捣蒜的份了。柳五儿被污偷茯苓霜时,王熙凤就让平儿传话,说把柳五儿打发到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倘或柳五儿后来真被卖了,柳家的岂不要与女儿生离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奴才,非但没有人生自由,连人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主子杀奴才,罪不当死;奴才杀主子,其罪当诛。翻看古今中外的奴隶制,差不多都一个德性,奴才就是主子能说话的财产,可任由主子随意处置。有部电影叫《为奴十二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讲的是农奴制时期美国白人农场主对黑人奴隶进行的非人道的奴役。言归正传,身为奴才,赖尚荣之祖之父十分清楚奴才的处境,所以才会要想方设法地让子孙从人下人变为人上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问题来了,赖尚荣真的就完全自由了吗?答案是否,即便他父亲赖大花大把的钱给他捐了个知县的官做,他还是要到贾府来给贾母、王夫人磕头,以谢再造之恩,王熙凤打发彩明赏东西给他,他也要在门上朝上磕头,若是真正的自由之身,他又何需行此奴才之举呢?而从小使奴唤婢的他又是怎么看待自己那低人一等的奴才出身的呢?文中对此虽未明写,但通过王熙凤和李纨之口,我们似乎也能对他的心态窥知一二了。王李二人曾说过“先那几年还进来了两次,这有好几年没来了,年下生日,只见他的名字就罢了。”那样的话,换句话说就是他在刻意疏离贾府,虽然他与贾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来贾府还是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奴才出身,从而让他心中感到不自在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中赖尚荣称呼贾宝玉为宝叔叔,这与林之孝家的认王熙凤为干妈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自降辈分的行为,因为赖尚荣和贾宝玉属于同辈人,而且论年龄,三十岁的赖尚荣也比十五六岁的贾宝玉大很多。赖尚荣虽不喜来贾府,但看上去似乎与贾宝玉是同道中人,两人都与侠士柳湘莲交好,所以赖尚荣最终很可能成为辜负父祖期望之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0)倪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倪 二 之 侠------漫话〈红楼梦〉小人物悲喜之二十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清 </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侠义精神深深刻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一种道德信仰。人们在遭遇危难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侠客从天而降,出手相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等词句,就是侠义精神的高度概括。《红楼梦》中一些人物,身上也体现出侠义精神,譬如醉金刚倪二。</b></p><p><b style="font-size: 20px;">醉金刚倪二在书中出现过两次,写他的字数不太多,他却上过两次回目: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第一百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痴公子余痛触前情》。并且,两次回目都用倪二的绰号“醉金刚”。“金刚”一词为佛教密宗术语,本来指神话中的武器,后来指手持武器的神,再引申为充满力量、不可战胜的人。用“醉金刚”称呼倪二,是说此人看起来醉意朦胧,实际上是个充满力量、不可战胜的人,也就是个“侠”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应当说,“醉金刚”这个绰号里,包含着大大的褒义。对倪二这个人物,书中着墨不多,却写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倪二一出场,先是一副泼皮无赖之相。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为谋差事,找舅舅卜世仁赊点香料给王熙凤送礼,结果被舅舅卜世仁数落一番,落荒而逃。贾芸走到街上,正是走投无路之时,不想一头就碰在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一把拉住,骂道:“你瞎了眼,碰起我来了!”贾芸一看,此人是邻居倪二,绰号醉金刚,是当地有名的泼皮,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饭,专爱喝酒打架。就这样一个人泼皮无赖,谁也不敢招惹,唯恐避之不及。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偏偏出人意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倪二将醉眼睁开,见是贾芸,忙松了手,趔趄着笑道:“原来是贾二爷,这会子哪里去?”这里表现,倪二虽是个泼皮无赖,却并不胡来,很看重街坊的情义。用他自己的话讲:“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若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邻,管叫他人离家散!”另一方面,也说明贾芸母子素日为人厚道,与倪二关系不错。因此,当倪二听说卜世仁的行为后,勃然大怒:“要不是二爷的亲戚,我便骂出来,真正气死我!”此时的倪二,已经完全没有了泼皮无赖之相,而是一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有“尚义”之举。紧接着,倪二“轻财”顺理成章:“也罢,你也不必愁,我这里现有几两银子,你要用只管拿去,我们好街坊,这银子是不要利钱的。”贾芸要写文约,倪二大笑道:“这不过是十五两三钱银子,你若要写文契,我就不借了。”贾芸留个小心眼,唯恐倪二讹诈,结果到钱铺里将银子一称,分两不错。这里,倒显得贾芸有些小气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倪二之侠,与卜世仁之吝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真诚,一个虚伪;一个坦荡豪迈,一个虚情假意;一个以实际行动来扶危济困,一个以巧言话语来教训凌辱;一个外表虽泼皮无赖之相,内心却重情重义豪爽轻财,一个外表虽道貌岸然之相,内心却薄情寡义吝啬刻薄......从倪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底层平民的精神倪二们,身处社会底层,为所谓贵族们所鄙视,可他们却有轻财尚义的品行。这样的品行与那些唯利是图的贵族们形成对比,显示出人道主义的光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后续四十回里,倪二在一百零四回也有一次出场,也上了回目:醉金刚小鳅生大浪。写倪二拦住贾雨村的官轿,被衙役痛打后,哀告求饶。求饶不成,倪二被贾雨村拿走。倪二妻女求贾芸说情,贾芸满口应承,却无能为力。倪二出来后,破口大骂贾芸。这样一写,倪二成了一个小泥鳅,不自量力,无理取闹,侠义精神荡然无存,只剩下泼皮无赖了,也就与曹雪芹的设计这个人物的原意相去甚远了。脂砚斋对倪二这个人物有一句批注:“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看来,曹雪芹原稿中有贾芸借倪二之力,去探望关在狱神庙中贾宝玉的文字,至于具体情节,难以勾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府事败后,众人入狱,丫鬟小红被马贩子王短腿偷买,转手再卖,被贾芸、倪二救出。贾芸通过倪二,结识狱吏,得以探望宝玉。后来,倪二去接宝玉出狱。贾芸与小红意外破镜重圆,相依为命,与前文“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相呼应。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比较符合曹雪芹的本意。</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正是:</b></p><p><b style="font-size: 20px;">倪二之侠实可赞,</b></p><p><b style="font-size: 20px;">轻财尚义露真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堪笑多少吝啬鬼,</b></p><p><b style="font-size: 20px;">唯利是图留骂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