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印象

阿成

<p> 东莞印象</p> <p> 作者:杨厚成</p> <p>  在广东众多地市中,对东莞情有独钟,先后三次前往,每次都留下深刻印象。</p><p><br></p> <p> 一</p> <p>&nbsp; 2016年夏季和2019年冬季,我两次应邀前往东莞参加采风活动。好友南梅先生孔雀东南飞,大展宏图,事业有成。情系故土,不忘老友,组织粤赣红色采风活动,挖掘红色资源,弘扬优良传统。使我等见识东莞巨变,领略岭南风情。</p> <p>  东莞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工厂”,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发展质量高得惊人。每次遇见都惊煞了双眼,震撼了心灵。该市由粗放式发展逐渐转为品质发展、可持续生态发展,着力打造科技东莞、创业东莞、品牌东莞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蓝图指引方向,实干成就未来。多年来东莞就树立了集约高效、生态宜居的理念,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原创性科技投入,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为辅助,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引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数十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数十亿元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建成“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顶尖的重大科研平台,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理想之地,能为企业提供设计、研发、技术集成等科技创新支持和产业化服务,助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筑巢引凤”,设立孵化器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孵化器、孵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等。目前该市科技孵化器总数达60多家,其中国家级10余家,孵化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2000多家。每年安排数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申报认定,对通过申报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积极引进创新科技团队,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大赛专项资金等,扶持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至今该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000多家,居广东首位。</p> <p> 东莞有着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完整配套的产业链。该市坚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欢迎和支持各类企业、各类人才到该市大显身手。近年来该市出台各项措施,鼓励创业创新,为企业和人才之间搭建起桥梁。对高端人才、总部企业高管等优秀人才给予创业资金奖励,最高奖励达每人2000多万元。对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和培训,每年发放数亿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享受培训补贴政策等;加强创业导师建设,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创业导师,为创业青年提供辅导和帮扶;创新培训工作模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等。对创业成功人士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就业人员实行跟踪帮扶、开办专场招聘会、发放就业补助金等。不断改进服务效能,压缩审批时限,使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2%以上。东莞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的丰厚沃土,使投资创业者宾至如归、相见恨晚。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东莞,著名的华为公司投资百亿余元,在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征地1900亩,建设华为欧洲小镇(终端基地),万余研发人员入住。小镇划为12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有星级饭店、咖啡厅、便利店、健身房等,以欧洲经典城市为蓝本,让你乘坐复古能源红色小火车一日游遍“巴黎”、“勃良第”、“维罗纳”、“海德堡”等。这些建筑颜色绚丽、造型独特,与网红雕塑、园林景观和碧波湖水交相辉映,美伦美幻。2019年新增企业1500多家,优质企业明显增多,经济呈井喷式、跨越式发展,到2019年底,该市工业企业达17.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万家,居广东之首。经济总量也近万亿元,增长7.4%,规上生产总值增加值近5000亿元。</p> <p>  实行品牌带动,促进转型升级。东莞努力培育自主品牌,每个镇、每个行业重点培育数个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原动力,推动“东莞创造”向“东莞智造”转型。近几年来,该市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品牌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近8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近300件;拥有知名品牌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企业近300家,超百亿企业15家,超千亿企业3家,在广东名列前茅。</p><p> 加强规划管理,提升经济品质。东莞以经济区理念统筹市域空间发展,强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实行“组团发展,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模式,全市分中心城区、东南组团、东北组团、西北组团和西南组团。在全市一盘棋下,每个组团定位不同、功能各异,组团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组团间和组团内部既分工又合作。严格按规划执行,搞好产业分工,发展特色镇街。一街一风貌,一城一特色,建设“产、城、人”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富有魅力的城市品质空间,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片区。同时实行培增计划,着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扶持重点企业,培育行业龙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又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工业软件、金融、5G和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镇,中国女装名镇——虎门镇,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镇等,拥有11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东莞制造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推动新经济蓬勃发展,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p> <p>&nbsp; 其实,我于2003年就曾到过东莞,那时的东莞好像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依靠资源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似乎娱乐业名气更大,号称商务休闲之都。当时我们主要游览了厚街。厚街自古商贸繁盛,物产富饶,因民风淳厚善良,生活丰厚富足而得名。这里道路四通八达,街道宽阔,大厦栉比,商场展馆、餐饮酒店、专业市场星罗棋布,拥有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1100多家,民营个体企业3万余户。其中:家具企业400余家,家具专业市场10多个,从业人数超10万人;各类制鞋企业200多家,年产鞋超亿双,鞋产量占全国的1/4、全球的1/10等,形成了以机电、家具、鞋业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家具之都和鞋业名镇;厚街还是广东三大展览基地之一,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就落户厚街,室内展馆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每年举办各种展会30多场,被国家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展会;还有各类商业网点万余家,酒店服务配套功能齐备,汇集酒店、旅馆百余家,仅五星级酒店就有数家,客房总数达万余间,年接待旅客超200万人次,不愧为商务休闲之都。倘徉在霓虹闪烁、光怪陆离的大街小巷,似有刘佬佬进大观园之感,新奇诧异,留连忘返,特别是同行的两位年轻人更是觉得新鲜好奇,每个场所都想一窥端倪,过过眼瘾。当时正值“非典”后的旅游淡季,我们入住的五星级酒店每间房价仅500元一晚,酒店富丽堂皇,设施齐全,服务周到,令人耳目一新。深感东莞确实经济发达、观念新颖,敢为人先、引领潮流。</p> <p> 二</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东莞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2003年工厂周边就存在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问题,但到2016年就很难闻到臭味,2019年却令人耳目一新,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来数年前东莞就提出“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以生态为魂,以宜居为本,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每年投资数十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和环保设施建设,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碧水工程”,完成200多条河涌整治工作,新建1525公里截污管网,堵住污染源,开展废水收集循环利用等。实施“蓝天工程”,制定出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大气、固废等污染防治等。建设会呼吸的大厦,如环城经贸中心就采用绿色技术,建设新风系统和中水系统,既实现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能耗,又用重力原理,收集废水循环利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由此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还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p> <p>  建设美丽幸福乡村,打造和谐美好家园。整治环境,绿化靓化,一村一特色,环保有乡愁。每个村庄都有老榕、河涌、小桥与凉棚,体现岭南特色,共性中有个性。大部分村庄有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图书室和文娱活动室等。翠绿掩映、鸟语花香、雅致清静、曲径通幽。可乘凉戏水,能慢步神游。在家看花开鸟鸣,在村逛公园打太极,不出村就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p><p> 绿化美化,生态和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各类公园,整治疏浚涌湖。麻涌镇华阳湖原先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河道堵塞、污浊横流,后经清淤疏浚、拆违排污、改造河滩、植绿栽荷等,改造成美丽的湿地公园,内有华阳塔影、泽乡花田、芭蕉小筑、腾龙阁、拈花寺等八景,有“游龙披锦”与“云舞泽涌”之美。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交织,河涌密布,蕉果摇曳。花海漫游洗心洗肺,霓裳漫舞漾起诗意。冬季天高云淡泛舟湖中,只见萧瑟寒风贴着湖面跑,留得残荷听雨声。入夜万盏华灯与星月齐辉,碧波花阳湖如镜。雨打斜蕉叶,扁舟半帆悬。整个华阳湖集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城市生态功能于一体,体现浓郁的岭南水乡特色。建设2200余公里长的绿道,覆盖全市32个镇和3个园,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区域级驿站和城市级驿站,居民能在10分钟内进入绿道网,使所有的行走都是爱游的模式,过上悠闲、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的改善,观念的更新,使该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每年达320天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东莞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p> <p> 三</p> <p>  人们往往把经济和文化相割裂,我就曾以为东莞经济一路高歌,也许是“文化沙漠”。但到东莞后方发现该市四季飘香、粤韵悠扬,文化繁荣、生活丰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方有内涵有筋骨。莞人深深懂得要可持续发展,就要经济文化并重,两手抓两手硬。出台建设文化名城规划,斥巨资投入文化事业,投资50亿元着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产业文化名城、岭南精品文化名城,建成一批现代大气的城市文化地标,其中市剧院、展览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市级文化设施均在国内同类中处于前列。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延伸到镇街甚至村一级。全市公共图书馆600多个,藏书千万册;博物馆49个,村镇文化中心80多个,文化广场近500个;每个村还有百姓大舞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文化设施占地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形成十分钟文化体育圈,文化馆、图书馆和电影院、粤剧院等成为市民日常“打卡”处,使文艺和运动变成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及时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又满足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可园“内储书史、外莳花木”,诗情画意、宁静幽雅;园与诗文相浸润,人与园境互映衬,是人们踏青赏文、怡悦身心的好地方。</p> <p>  东莞将文化活动常态化,将文化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2019年就有新年音乐会、非遗墟市、少儿艺术花会、曲艺欣赏晚会等100多项、2000多场文化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全民共享,精彩纷呈。设立“文化周末”论坛,聘请名家演讲与听众自由发言相结合,氛围浓厚,启迪心智。开设惠民公益课堂,包括“经典课堂”、“蒙学课堂”和“太太学堂”。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实行文化大比武和文化走亲活动等。东莞文化场馆常年向群众开放,定期开展文艺培训、艺术沙龙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场馆的艺术引领作用。</p> <p>  培育本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东莞是粤曲、粤剧之乡,大部分镇村有粤曲剧团,演艺精湛,票友众多。该市还是民间艺术之乡、曲艺之乡、龙狮之乡、龙舟之乡等,舞狮、舞龙和赛龙舟活动是传统文艺节目,定期开展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活动等,每年举办荔枝节、花灯文化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茶园游会、油菜花节和花市花街等公益活动,浓浓“莞”味,香飘四季。东莞绘画在岭南画派基础上,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巧,成为岭南画派的奇葩,独树一帜。打造“中国音乐之都”,每年举办音乐剧节,音乐剧坚持原创性、经典性和参与性,既保证质量,又让群众参与。音乐剧节秉承“低票价、高水准”的宗旨,培养本地市场和观众,依托本土名家名作,开发名人名史,推广名城名片,袁崇焕、蒋光鼐等数十位爱国报国志士为东莞增光添彩,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10多年来该市推出20多部原创音乐剧,《蝶》等多部作品先后获全国、国际大奖,其中《虎门销烟》以高质量在全国巡演上百场。同时,邀请近20部国内外优秀音乐剧前来参演,涵育城市文化,滋养市民心灵,塑造莞人新形象。挖掘扶持“非遗”项目,如龙舟和麒麟制作技巧、茶山公仔、七夕贡案、过洋乐等本土“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传承弘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本土“非遗”与国际时尚、工业文明与田园风情、传承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交流相融合,兼收并蓄,扬优弃劣,使东莞文化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既传承中有包容,有涵养又豪爽,快节奏高效率,工作拼命疯狂玩耍,认真细致风风火火。</p> <p>  播种是收获之母,勤于播种,方有收获。十多年来,东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增加值达数百亿元,占GDP5%以上,该市也连续4年入选全国“书香十市”并晋级为全国文明城市。</p> <p>  文艺为媒,筑巢引凤。东莞重视人才,引来百鸟朝凤。该市文联主席周汉标、党组书记陈玺都是优秀文艺家,得过全国性大奖,分别在书法、文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内行当家,重视人才。全国各地文艺家纷至沓来、涌立潮头,形成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文学名家创作基地落户东莞,一批知名作家常驻东莞,书写东莞,讴歌英雄。粤赣地近人亲,赣人敢想敢闯、捷足先登,以致文学赣军占三分之一多,胡磊、王卫东、詹谷丰等数十位赣籍文学家,立足东莞,面向全国,开疆拓土,繁荣文学,成为广东文坛知名人士。正如周汉标主席言:如果没有赣军,东莞文艺会有很多遗憾。东莞建有艺术之家,有一栋带庭院的办公大楼专供所有艺术家协会办公,并提供工作经费和创作经费,营造艺术氛围,开展文艺孵化。设立文学艺术院和网络文艺中心,创办《东莞文艺》《南飞燕》《东莞书画》《东莞摄影》等刊物,厚植文艺土壤,繁荣文艺事业。</p> <p>  规划引领,品牌带动。制定文艺发展规划和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实施方案,扶持重点文艺创作,催生精品力作。打造“到人民中去”、“东莞好”和“全民尚艺”三大文艺品牌,实施“飘香”、“繁星”、“传薪”、“扎根”和“筑巢”五大行动。每年举办10多期文艺沙龙和文艺志愿活动、数十次文艺惠民活动。培养了一批本土艺术家,推出新创作群体,这个群体实力雄厚、创作活跃,共同讲好东莞故事,讴歌东莞精神。每年有大量原创作品发表、数百本作品集出版,不少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每个协会都有数十名国家级会员,造诣不浅,影响不小,特别是在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方面异军突起,成就卓著,使东莞成为全国性的文学概念,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东莞也成为劳动者文学的发源地。</p> <p>  体育事关群众身心健康,映照城市精神,擦亮城市品牌。东莞着力打造“体育强市”,培植本土特色体育品牌。对国民体质开展监测服务,进行体育公益培训。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近2000万平方米,组建上百个社会体育组织,每年举行多种形式的数百场体育活动,仅千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超500场次,每年举办一两次全国、国际性体育赛事等,成功晋级为“举重之乡”、“游泳之乡”、“龙舟之乡”和“象棋之乡”等,特别是以麻涌篮球队为班底打造的蓝球国家队,展现了东莞的雄风,使东莞“全国篮球城市”名至实归。体育事业的发展使该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年增加值超百亿元,占GDP的2%。</p> <p> 四</p> <p> 东莞因处广州之东又盛产莞草而得名。该市历史悠久,是文明之源,分布着20多处古遗址,其中距今约5000年的蚝岗贝丘遗址是人类聚落遗存,反映新石器时代的岭南文明。后历经南交地、百越地、南海地等,公元331年立县,公元757年定名东莞。因此,东莞底蕴厚重,源远流长。深厚的文明底蕴使东莞追随时代脚步,勇立时代潮头。汉代在东莞设立盐官,生产莞盐,以后成为广东盐仓。1582年陈益将番薯在东莞引种并推广,使其成为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东莞成为农耕文明地之一。明清在虎门设立海关、驻水师,使其成为重要税口和海防要隘,为粤海第一门户、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似闪电惊雷,炸醒了国人,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1859年江西按察使张敬修辞官回乡修建“可园”,成为岭南文化的策源地。黄侠毅、李文甫、莫纪彭等一批革命党人多次参加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1924年12月,成立中共东莞支部、农民协会和总工会,为广东工农运动先进地区之一。1927年12月,东莞农民军在黄旗庙集结,举行暴动,夺取莞城、虎门和石龙,策应广州起义。1935年8月中国青年同盟东莞分组在东莞秀园成立,推动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1938年10月,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常备队先后成立,王作尧任队长。接着,首次抵抗日军,在西湖、京山一线多次击退日军。1940年9月,东莞抗日武装编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为东江纵队,从此纵模驰骋,保家卫国,痛击日寇,屡建功勋。曾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奠定了东莞作为东江纵队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的地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敌后建立最早的根据地之一。为铭记光辉历史,弘扬英雄精神,东莞建立了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以东江铁流、南粤锦旗为主题,系统展示了东江纵队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该纪念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见证地、抗日写真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地。</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血性的东莞人民,在每个历史关头都能挺身而出,捍卫正义,英勇斗争。</p> <p>  从远古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这就是东莞的斗争精神。悠久的历史,番东的要津,使其能“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从而铸就“团结拼搏,改革创新”的实干精神。在时代精神指引下,东莞创造一个又一个新辉煌。</p> <p> 东莞,一部谜样的书!</p> <p><br></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简介:杨厚成,又名杨后成,笔名阿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鹰潭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鹰潭市微诗协会副会长、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顾问、月湖区作家协会主席等。十余篇作品在省市级文艺作品评奖中分获一、二等奖。</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