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 任勇:乘着“研究”的长风

格子

<p><b style="font-size: 20px;">编者按</b>&nbsp;&nbsp;</p><p> 2017年以来,随着“123381”工程和全县教育三年提升行动方案的有序推进,一批乐亭教育名师、名校长陆续涌现,并引领、助推了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进一步开阔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视野,助推教师校长专业化发展,培养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校长,我们策划并推出“教育大家”专栏。希望各乡镇教育组和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引导干部教师认真学习这些教育大家的进取精神、教育智慧和育人情怀。</p><p style="text-align: right;">(县教育局综合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物小传:任勇,历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巡视员、厦门一中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和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2017年获评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称号。出版《好学校之境》《觉者为师》等36部专著,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1, 100, 250);">乘着“研究”的长风</b></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想我的成长之路,虽说比不上上辈人坎坷,但我经历了家境贫寒、“文革”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挑战、抉择与坚守,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断逼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怎样由一名下乡知青成为教育名家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可能会这样回答:“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进行了教育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为研究,班级管理上了台阶,数学教学成绩显著,数学竞赛获奖颇多,我得到了许多奖励;因为研究,学校发展步入人文化、科学化、智能化之境,实现了现代优质转型;因为研究,到教育局后,我能迅速掌握所分管工作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占领分管领域的制高点;因为研究,退休后依然过得有目标、有意义。</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感受来自研究的力量</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年少时的我,最大的理想是去当兵,其次是当工人。当兵当工人却不容易,高中毕业后我下乡当了知青。回头看,3年知青生活给了我此后应对任何困难的底气和勇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7年恢复高考,我匆忙复习,幸运地考上了师专,这在我们那个知青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龙岩一中,不经意中当了中学数学教师, 还当了班主任。没有指定哪个老师具体带我,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把班主任工作干得“疯疯癫癫”。我会高效率地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活动、科技活动、问题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增知识于谈笑之间,长智慧于课堂之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数学教学也“与众不同”,每节课的思维量很大,几乎每节课都有数学游戏活动,充满趣味、充满思辨、充满变化、充满师生互动。学生们几乎每节课都期盼我的到来,因为我来了,灯谜就来了,美感来了,激情来了,诗意来了。愉快的三年过去了,我们班的中考成绩优异,背后收获的还有他们三年来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被激活了的大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4年初,我到一个地区级学术会上交流。当时的省教研室主任见我年轻又写了那样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笑着对我说:“年轻人,你写得很有特色,从现在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将来一定大有出息。”说者可能无意,但我却听了进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是,我一边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一边就在学校里搞起教育科研来。我首先根据心理学对智力的阐述开展对趣味数学与智力发展的研究,在班级里进行实验后,撰写了《趣味数学与智力发展》一文很快被《数学教学》刊用,在发表处女作的兴奋中我感到了自己的力量。</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论文是“做”出来的</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了第一篇论文带来的激励,我开始运用教育心理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把这些实践活动总结成文《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很快就在《中学数学》发表了。1984年,我带着这篇论文参加了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作为会议中最年轻的代表,我开始受到数学教育界的注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曾有一段时间,我以为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就那么回事,多少有点自满起来。随后,我以每两周一篇文章的速度投稿,大量的退稿信也随之而来。我不得不冷静下来,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科研需要默默探索,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出迷惘,天地一新。我一面埋头书籍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一面置身于课堂和学生之中不断获得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丰富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我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宽,研究范围越来越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偶然的机会,并非都有必然的结果;而必然结果的产生,是需要探索者抓住机遇、锲而不舍、锐意进取、不断超越才能实现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参加完一次全国性学习科学会议返回的列车上,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为学习科学作点贡献呢?快到终点站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写一些可供开设学习方法课的讲座稿!我在向老校长汇报会议盛况时,顺便谈了自己的想法。老校长说:“你干脆写本书吧,写出来我给你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是,我送走妻儿,一边学习相关理论著作,一边整理自己给初中生做的关于学法指导方面的讲座稿,没日没夜地写起书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家庭条件差,没有大书桌,掀起草席,床板当书桌;没有复印机,就在方格纸上用复写纸一次写4张,生怕书稿投寄出去不退稿,好有底稿。就这样,穿短裤,打赤膊,坐矮凳,精心写,用力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个月后,当我把一摞整齐的书稿放到老校长面前时,他惊呆了:“我随便说的一句话,你真的把书给写出来了?《初中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好,真了不起!”这本书1988年出版,这是我的第一本书。</span></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研究中拥有应对复杂问题的思想</b></h1><p> 我在龙岩一中工作了17年,1996年我调往厦门双十中学工作。到了厦门我才发现,这里的教育与我的想象有很大差距,最头疼的是:厦门的学生不好教!闽西的学生,你给他一份练习,他设法做两份;厦门的学生,你给他份练习,他要打八折、打七折。</p><p> 我是新来的特级教师,备受关注。一来就教高三,我不敢多补课,不敢多布置练习,不能拖课,担任备课组长,还要带青年教师,经常有人来听课,我还要回龙岩上数奥课,这“钢琴”怎么弹?</p><p> 必须真情奉献、全身心投入,必须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必须渗透学法、精讲精练。当学生感受到我真诚地爱他们时,他们的情感大门、智慧大门就向我打开了。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学,讲究方法,科学迎考,最终取得了高考好成绩。</p><p> 1997年,我回到高一带学生,我在起始年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将数学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环节中。我强调“全程渗透”,旨在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进行学习指导渗透。这届学生高考又创历史新高!我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学通报》上,《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一书详尽介绍了这项实验。</p><p> 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尝到甜头,至少我能站在“巨人”肩上搞好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了。我还发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我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就不会人云亦云。因为教育工作复杂多变,涉及因素多,没有自己的思想,是很难有所创新的。</p><p> 在双十中学,作为教师,我研究并践行了“数学多维教育”等实验;作为教研室负责人,全校进行了“全课程”(必修、选修、活动、微型、潜在和社会课程)实验研究;作为分管教学副校长,我们在“绿色迎考”获“省三连冠”的基础上,写成了《激活高考——高考管理的理性探索和科学实践》一书。</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出研究成果</b></h1><p> 正当省里准备让我推广“绿色高考”经验时,组织上让我到厦门一中担任校长。这是一所近百年的老名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我深知,我接过的是亮闪闪的荣耀和沉甸甸的责任。</p><p> 学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使新的办学理念自然生成。基于这一思路,我首先要感受一中文化,进而发扬一中传统,最终目的是要再创一中辉煌。在调研、研讨和充分论证后,“为发展而教育”这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构建学习型、创新型、信息型校园,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发展而教育。我所著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为发展而教育》,全方位放映了厦门一中这项全校性的教育实验。</p><p> 在厦门一中期间,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境界还是我的研究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从一些专家评价中可略知一二。</p><p> 顾明远教授在《走向卓越为什么不?》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任勇老师应该算得上是一名教育家,他当过老师、校长、教育局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领悟到教师成长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p><p> 魏书生老师读了《走向卓越为什么不?》后说,他捧着一颗真诚的、善良的心,毫无保留地讲解如何确定卓越的方向,选择卓越的途径,甚至包括走向卓越的台阶细节。盼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超越自我,踏上奔向卓越的旅程,将“?”变为“!"。</p><p> 很快,变化又来了,我被调到厦门市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一个新命题随之而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上,我怎么去推动厦门教育的新一轮发展?</p><p> 唯有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才能用勇气和智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到“胸中有均衡,发展有侧重”,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分管多个处,退休时同事评价说:“任局到哪个处,哪个处就出科研成果。”</p><p> 在学生安全处,我们结合实践写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预防和基本走向》《学生安全:家长可以做什么?》,分别发表在《人民教育》《平安校园》上。我们还为中学生写了《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谈了涉及学校安全的“22防”;为小学生写了《保护我自己——少儿安全自助36计》,采用的是四格漫画的“描述”方式。</p><p> 在体卫艺处,我写了《学校体育门外杂谈》《中小学体育竞赛指导的若干原则》,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获奖;我把艺术教育研究成果写成《艺术教育的理性走向》一文,在教育部体卫艺司会议上演讲;我们狠抓健康教育,编写了《学生健康教育读本》。我们积极抓好校医队伍建设,我在校医会上提出校医的八个“走向”。</p><p> 在厦门市教科院,我们每年资助十多本教研著作出版,我放弃资助,出版了《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等书;在科研上,我们对各类课题给予资助并帮助提升出版了《研究让教育更精彩》等书;在培训上,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开展工作,我出版了《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等书。整个厦门教育生态相对良好,各级领导说:“厦门教科院,功不可没!”</p><p>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郭振有说:“一个好领导,就是一方好教育。”我铭记之,践行之,探索之,研究之,心向往之。</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研究之力推动事业发展</b></h1><p> 朋友们常问我,退休后做什么?我感觉退休后,研究的东西还不少,多年的实践、沉思和积累,似乎在这一刻要“爆发”出来。</p><p> 我爱猜谜,退休后到一所学校去推广“每日一谜”,师生都非常喜爱,效果奇好,逼着我写成了《猜谜让学生灵性生长》一书。</p><p> 《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一书,十分畅销,加印了15次,出版社让我写一部校长的。这不, 《优秀校长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出版了。这下好了,出版社说,三本书才能算小丛书,再写一本“家长”的,读者想必知道书名了吧?</p><p> 我几乎每年都要给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我把讲稿分为好教师教书之新境、好教师育人之新境、好教师学习之新境和好教师育己之新境,写成了《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一书。</p><p> 我沉迷于数学益智器具研发,前段时间沉下心来,研发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300多个数学益智器具,目前正在课题学校实验,前段培训做了个《思维是可以玩出来的》讲座,好评如潮,出版社即刻找我要出此书。</p><p> 数学教学是我的老本行,这些书也是计划要写的:《数学教育的辩证之道》《发掘价值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灵性追求》《玩数学:好玩•玩好•玩转•玩味》《放倒家长的简单数学题》,看看三年内能不能完成?其实,要研究的还有很多。</p><p> 用什么力量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各有各的“推力”。有人用权力之力来推,有人用行政之力来推,有人用人格魅力来推,有人用制度之力来推,有人用文化之力来推。我已经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所以我是以研究之力来推动事业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right;">(选自《人民教育》2020年第10期)</p><p><br></p>